微信号:tiejunmedia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铁军》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鲁迅学生 皖变“烈士”——新四军老战士巴一熔忆黄源


作者:郅 家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14   浏览次数:8624


    近日,在省直机关的一幢宿舍楼内,记者拜访黄源的夫人、新四军老战士巴一熔老人。巴老虽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起风雨同舟60多年的黄源,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富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财经建设


作者:刘以顺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13   浏览次数:8723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非常重视财经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军需民用,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军部和兄弟部队。


枯竹尖的枪声


作者:杨婉琴 杨海光 杨越光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13   浏览次数:8587


  在浙江金萧,71年前,枯竹尖的枪声至今还萦绕在老人们的耳边,时刻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为共和国建立而牺牲的先烈们。浙东纵队所属金萧人民抗日自卫支队(即“金萧支队”)此时正处在初创时期,部队装备差,军事斗争经验不足,战士缺乏训练。一度在抗日和反顽的两个战场上处于被动局面,而日伪和顽军则相互勾结、猖獗一时。


夜袭“三姑娘”客栈


作者:田健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08   浏览次数:8481


    193511月,闽北红军独立师三纵队由崇安寺前村出发到达浦城仙山岗营棚宿营。当天下午浦城开来一个保安分队,大约有30多人,全都是步枪,没有机关枪,他们住在一个叫“三姑娘”的客栈。 支队领导经研究,决定消灭这股敌人,趁敌军不备,采取突袭。


童年回忆


作者:陈廉之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08   浏览次数:8454


  我的老家在皖东天长市南乡小镇,那里老百姓勤劳善良,家家户户过着平平静静的日子。


没听到枪声南京就解放了——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傅奎清回忆渡江战役时说,为了保护南京,主力部队不从南京渡江


作者:宋广玉 王多勇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30   浏览次数:8556


    “南京现在的发展真快,变化大得很,真让人欣喜万分。你知道吗?当年为了保护南京,我军的主力部队,没有直接攻打南京,而是从芜湖和江阴渡江,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回忆起60年前参加渡江战役时的一幕,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傅奎清将军告诉了笔者这一件事。


延安晨曦


作者:邢增尧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30   浏览次数:8440


    我在延安的圣地上感受历史风云,在延安的圣地上汲取丰富营养。一代伟人承负民族复兴事业的大智慧,我们党与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永恒情结,则仍似雷霆电闪,击穿岁月之墙,渗透普罗大众周身筋脉,让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石塘红韵寄情思


作者:卢志坚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29   浏览次数:8544


  朋友,当你走进富饶美丽,风景如画的山乡水城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定会被当年抗战时期留在操场高墙上的大幅宣传标语所吸引住。


我对朱妈妈的三个称呼


作者:戴鹏飞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29   浏览次数:8476


  孩提时代,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朱妈妈。她家和我家是门靠门、槛靠槛的紧密邻居。她离开人世已有45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精神品质,却永留我心中。我对她的三个称呼始终挥不去,抹不掉。


从黄海之滨走出的蓝色劲旅——从苏北海防纵队到解放军海军登陆舰第五支队


作者:戴亚生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4-27   浏览次数:10484


  苏北海防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苏中海防纵队、苏北海防队、浙东海防大队编成的60多年前,他们利用滨河临海的战略区位优势,在黄海沿岸纵横驰骋,谱写了一曲曲打日寇、斗敌顽、扫海匪的豪迈战歌。


共有: 435 条记录 26/44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26  27   28   29   30  下5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