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抗战中的武夷干校
抗战中的武夷干校
作者:彭泽 罗永胜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5-05-20 浏览次数:7767
抗战时期,1939年至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绿村洋和建阳太阳山举办了5期马列主义读书班,即“武夷干校”。在武夷干校前后集中了300余名干部,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开展以党性锻炼为主的整风整训运动。武夷干校对提高福建干部队伍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肃清“左”右倾错误路线的恶劣影响,增强党性,统一思想,保持革命坚定性,夺取抗日反顽斗争的胜利,迎接解放战争和全国革命胜利的到来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普遍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要求。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这一要求,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地区创办了马列主义读书班,教育广大干部要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彻底肃清“左”右倾错误的影响,增强党性,统一思想,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中共福建省委从1939年秋始创办武夷干校至1943年省委机关南迁闽中,历时3年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9年秋开始到1942年上半年。首期参加学习者有省委机关的红军干部和从外地撤退到农村基本地区的知识分子干部。学习内容为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省委书记曾镜冰作当前抗战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报告;顾惠生讲授马列主义哲学原理和社会发展史。第二期读书班是1940年初开办的,参加学习的为闽中地区领导干部。第三期是1940年7月举办的,并正式命名为“武夷干校”。由曾镜冰任校长,王助任副校长,卢懋居任教育长。学员多数是福州、赣东北等地的青年党员和学生干部,重点是提高青年干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从1942年10月开始到1943年。学习内容,一是国内外革命形势报告,二是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三是党中央有关整风的文件。由曾镜冰、王一平轮流主讲。
福建省委创办的武夷干校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福建革命斗争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武夷干校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中央延安整风的精神,在福建党内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使福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之前由于党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和城市秘密活动的环境之中,各地党的领导不可能有较长时间集中、系统的学习机会,因而党的各级组织的思想建设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创办武夷干校,让全省党员干部较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为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通过武夷干校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整训,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不良倾向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党性,坚定了革命信念,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党的战略思想和斗争策略随着形势变化发生重大调整。许多同志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违反党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福建来看,最主要的错误思想是狭隘的关门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只看到部分环境中的黑暗,看不到整个世界的光明前途;只看到一时的困难,看不到整个形势发展的顺利;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组织;只看到部分的经验,看不到整个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只看到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周围的具体环境等,这些都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危害。在武夷干校整训中以创造典型、总结经验与开展自我批评相结合,为战胜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的军事进攻,争取抗日反顽斗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固的思想基础。
再次,武夷干校前后举办5期,培养造就了300多名党、政、军骨干,其中绝大多数同志通过学习整训能够掌握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团结群众艰苦奋斗,具有坚强党性和组织观念,他们在抗日反顽斗争中表现出高度的创造精神。
在当年的整风整训中福建省委对犯错误的同志坚持思想教育为主,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