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订阅《铁军》  订阅《铁军·国防》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四军小知识 >  No.95 文化工作


No.95 文化工作


    19385月新四军东进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这两年半时间,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活动主要以战地服务团的组织形式展开。19381月,在南昌就成立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朱克靖。许多进步文化工作者,如白丁(徐平羽)、韦布、杜宣、李增援、吴晓邦、丘东平、涂克、陈子谷,是战地服务团的最早成员。这年8月,战地服务团随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云岭后,就组成几个分队,先后随第一、第二支队东进江南,渡江北上。新四军每到一地,战地服务团既是文艺宣传队,又是民运工作队。他们通过写标语、办墙报、教唱歌、演戏剧、展出图画,发表演讲等活动,动员抗日救亡,揭露日军暴行,传播胜利消息,鼓舞战斗士气,成为新回军开展敌后抗日战争的得力助手和开路先锋,直接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服务。以后,各支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战地服务团。

    1941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活动是围绕反“扫荡”、反“清乡”、反摩擦,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都把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刘少奇先后两次主持华中局会议,讨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决定办学校,培训大批文化人才,以适应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需要。194128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开学,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陈岛、刘保罗、莫朴、何士德、孟波分任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系和普通系主任,学员先后有千余人。淮南的苏皖边区行政学院设艺术系,后改为淮南艺术专门学校,祈式潜任校长,张泽易、孙峥、何秋征等任教,先后培训3期共600余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淮北)、第五(苏北)、第八(淮南)、第九(苏中)、第十(豫鄂边)分校和浙东鲁迅学院,都分别设有文艺班或文艺系培训文化干部。浙东鲁迅学院由著名作家黄源、楼适夷任正副院长,芳信、章泯等任教。华中各地还先后召开文化界代表大会,成立文化协会,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文化人,壮大抗日文化统一战线。19414月,苏北召开文代会,选举产生了以钱俊瑞为理事长的苏北文化协会,接着又成立了以吴天石为理事长的苏北文协苏中分会。接着,在淮南、淮北、苏南、浙东等抗日根据地,也先后成立了文化协会。为了使投奔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更好地从事抗日文艺创作,陈毅于19418月在阜宁县卖饭曹专设文化村,派扬帆负责文化人的工作和生活。同年11月,陈毅又倡仪成立湖海艺文社,通过诗歌唱和,宣传抗日,宣传团结,扩大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19425月,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文化运动的根本方向。为了深入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华中局决定,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淮南津浦路东地区举办文化实验区,从改革报刊、发展民间戏曲入手,使文艺更大众化、更普及。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十分活跃,改编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创作了话剧《李闯王》、京剧《九宫山》。1942年冬,新四军文艺小战士何仿在淮南金牛山地区采风时,搜集到当地流传已久的民歌《鲜花调》,新中国成立后,经他整理改编定名为《茉莉花》,现已唱红全世界。

    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时向人民介绍国际国内的抗战形势,粉碎日伪奴化教育政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真相,克服敌后环境的多种困难,出版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类报刊。

    新四军政治部创办的《抗敌报》和《抗敌》杂志,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报刊。皖南事变以后,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普遍发行、影响最大的当数《江淮日报》与《真理》杂志。《江淮日报》是中原局(后称华中局)机关报,《真理》杂志是华中局宣传部创办的党内理论刊物。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各区党委也都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苏中是《苏中报》、淮南是《淮南日报》,苏北是《盐阜报》、《淮海报》和后来的《苏北报》,淮北是《拂晓报》,鄂豫边区是《七七报》,苏南是《苏南报》(后改《苏浙日报》),皖江是《大江报》,浙东是《新浙东报》。还有新四军第三师的《先锋报》,第五师的《挺进报》,第七师的《武装报》,浙东游击纵队的《战斗报》等。其中,发行范围最广,出版时间最长的是《拂晓报》。《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并称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三件宝”。报纸发行范围很广,还几经辗转,远涉重洋,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东南亚各国。1943年,《拂晓报》在巴黎参加国际展览,很多参观者竟看不出是一张油印报。抗日战争胜利后,《拂晓报》先后成为中共华中七地委、江淮六地委、宿县地委机关报。

    华中局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组织及民主政府都极为重视出版工作,华中局宣传部和各区党委宣传部都设立了出版科,负责领导和组织出版、印刷、发行工作。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很多图书是由报社、杂志社、书店、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群众团体、部队政治部编辑出版的。在专门的出版机构中,江南社、江淮出版社、七七出版社、苏中出版社、苏南出版社等都为出版图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1941年后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推动下,上海的新知、生活、读书三家进步书店联合起来,在苏北盐城设立了大众书店,接着又在黄桥、淮安、东台开办了大众书店分店。盐城的大众书店实际上成为华中图书发行的总店,主要任务是从上梅秘密运送和发行根据地急需的政治、军事、哲学读物,出售根据地出版的书刊。经销的主要图书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重要著作,以及《新哲学大纲》、《新经济大纲》、《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自学丛书》、《世界知识丛书》、《时论丛刊》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其他一些书店,也在复杂环境下,通过各种斗争方式,努力做好书刊的发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