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何耀榜与四平山“革命洞”
何耀榜与四平山“革命洞”
作者:陈义万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4-28 浏览次数:7767
四平山北倚大别山,南窥大武汉,连通豫皖。按照党中央部署,建党90周年前夕,开展全国革命文物普查。我们组织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交通局赴“革命洞”开展革命文物普查。我们沿四平山龙王峡谷拾级而上,山谷凸显着仰卧的山羊,两侧竖立着五座酷似老虎的磐石,当地老百姓传说这是“五虎捕羊”。山中发出阵阵的林涛声和山谷溪流声交织在一起,大有“丛山深处聆虎啸,密林峡谷听松涛”之感。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乌桕树叶染红大地,引人如痴如醉。
坐落在四平山巅的石洞险拔幽静。石洞由石灰岩自然天成,洞深三米,宽一米,同茂密森林浑然一体。
小时候,我就读过《大别山上红旗飘》一书,何耀榜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尤其是“革命洞”,更深深地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企图通过残酷的反革命手段扑灭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和大别山上的革命火种。“倒林”是国民党军的暴行之一,其口号是:“山上不留一棵树,共产党不留一个人。”
此时,大别山境内红二十五军留下的少数红军,按照中共鄂东北道委会决定,改变斗争方式,把干部分散各地,组建便衣队,由鄂东北道委会军事部长何耀榜任便衣队指导员,开展以反“倒林”为重点的斗争。
1935年秋,国民党得知何耀榜在河口县四姑墩一带,便调遣一○三师一个营包围四平山,妄图围剿何耀榜。此时,何耀榜与河口县委书记董志新、安礼县委书记黄宏儒和黄(安)礼(山)区委书记钱运华等在一起。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使何耀榜两腿关节炎复发,腿部又中弹感染,董志新、黄宏儒、张家良和钱运华架着何耀榜一瘸一拐地攀到四平山巅的一个石洞里,躲过了敌人。四平山石洞地势险要,阴暗潮湿,白天虫子扰,夜晚蚊子咬。渴了用手捧几口山泉水,饿了摘几颗野山果充饥。由于营养不良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何耀榜受伤的腿部严重溃烂。山下北山村大麦沟村民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由田翠姑、王志娥、杨先华等人组织妇救会,按照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吴春楼配制的药方,乔装上山采药或砍柴,为何耀榜送饭送药,通过三个多月的敷贴和调养,何耀榜终于死里回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鄂豫皖地区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和中共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组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四姑墩建立根据地,以四平山革命洞为据点,白天化装成“苦力”,到敌占区搜集情报,夜晚摸日军岗哨,打击小股日伪军。1939年5月26日,他们遵照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的指示,一举消灭了盘踞在黄陂蔡店的伪第八军。在中共罗礼陂孝中心县委领导下,在韩锡寺建立了七个党支部,四平山革命洞成为秘密联络点,张家良、罗厚福、熊作芳把革命洞作为敌后抗日游击队指挥所,坚持抗日游击斗争,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6年6月26日,中原军区新四军第五师在中原突围,粉碎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第五师独二旅副旅长何耀榜同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一道遵照中央指示,向东转移,策应新四军五师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此后独二旅重返大别山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开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78年春,同何耀榜一同战斗的老红军、离休干部钱运华带着对老区人民的眷念,回到革命洞,同健在的大麦沟和上河边老人泣泪相抱,与他们拉家常、叙旧情。“在战争年代,如果没有你们的掩护和送饭送药,我们就不可能活到今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大别山武装斗争是辉煌壮丽的一页。28年的革命斗争,这里红旗不倒,斗争不断,高潮迭起,英才辈出,革命的星火始终燎燃在大别山中,革命的红旗永远飘扬在大别山上。大别山与井冈山、太行山一起,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三大名山。
(作者系大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