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绿色的记忆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巡礼
绿色的记忆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巡礼
作者:蒋琰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5-06 浏览次数:7487
纪念林入口处
淮南有两层意思:从广义上讲,淮南是指地跨苏皖两省,东至高邮,西到瓦埠湖,南临长江,北到淮河的淮河以南区域。抗战时期,新四军二师在这一广大区域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淮南人民的支持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立下了丰功伟绩。从狭义上讲,淮南是今日被誉为“五彩淮南”——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绿色生态的宜居地的淮南市。
早就听说在淮南市的上窑山下坐落着一片广阔的园林——新四军纪念林,以一种独特的绿色方式,携手先贤烈士,铭记新四军历史,泽被后代。
今年元月初,我在合肥参加皖南事变70周年座谈会之后,冒着小雪到淮南,目的就是一睹新四军纪念林的丰姿。
新四军八年抗战创伟业 纪念林八载耕耘结硕果
新四军和全国人民一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用了八年时间。纪念林的建设,至今也正好用了八年时间。
从开始时一纸倡议,两手空空,地无一分,钱无一文,发展到现在30多个绿化区,面积达2000多亩的纪念林景区。
纪念林呈十字型结构,依山傍水,景区内有树文化,栽有银杏、松柏、广玉兰、香樟、桂花、红枫、五针松等名贵树木100多种三万余棵。不忘先辈革命精神,缅怀先烈英雄事迹,他们用纪念树的方式为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等各植一棵树,树身挂上他们的名字,计169棵;有石文化,镌刻着新四军的重大战役、重要事件,以及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奇石156块,其中包括了紫金石、济南石、太湖石、灵璧石、汉白玉等;有水文化,他们本着爱水、惜水、蓄水的精神,开挖了荷池、翠竹池、柳池、秀水池、双拥潭等,面积35亩,常年不枯;有路文化,除北上大道、东进长廊外,还修了贯穿景区东西南北的柏油路9000多米,林间修了鹅卵石、青石曲径小道7300多米;有建筑文化,建有一阁(银鹭阁)、两馆(陈列馆、思源茶馆)、三廊(紫藤廊、红叶廊、永青廊)、九桥、十亭,以及80多幢经济实用又美观的小康型住宅——思源新村。多种功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成为全市十大景区之一、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区。先后荣获中共淮南市委、市政府,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政府、省军区授予的“国防教育基地”等。
周克玉上将为纪念林题词
2002年,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选中上窑森林公园一处60多亩的荒岗秃岭建设纪念林,同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近百万元,一边规划设计、采购树苗,一边挖洞打穴,赶在下雪上冻之前抓紧栽植,另一边建路网和灌溉管网、撰写碑文、选石镌刻,环环紧扣。战胜寒冬腊月,抵抗“非典”肆虐,承受大雨滂沱,忍耐酷暑炎热,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一个林为体、碑为魂的纪念林终于建成,于2003年7月1日举行了揭碑仪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纪念林的影响带动下,全淮南市离退休老同志在林园周围建起了30亩“夕阳林”和“晚霞亭”,寓意“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之后,教育界又创建以教育家陶行知铜像为特色的80亩“学子林”,林中除栽植各种树木外,还镌刻数十块古今中外教书育人的格言名句,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加上宣传部门和新闻工作者建设的“记者林”,形成了“一林带三林”的格局,一文一武,一老一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紧接着,建林之风大盛。由“一林带三林”发展为十几、二十几个绿化区,人事部门、市人大代表、水利局、国税局、园林局、市政法系统、市政协等和银鹭集团捐资兴建“银鹭阁”,现在义务植树的绿化区、点已达三十多个。2005年淮南市将纪念林与绿化区融为一体,统称为纪念林景区,整合后,景区东西长3.7公里,面积达200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
纪念林位于景区中央,绿化区分布四周,犹如众星拱月,又似绿叶配红花,被衬托得分外亮丽,真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饮水思源 居安思危 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
随着纪念林景区的日益扩大,景点日益增多,人们在参观纪念林后,很需要一个休息、座谈的场所。2005年,市财政局在建绿化区时,除职工捐款外,还争取到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支持,开发了500多亩竹园,修建近4000米的鹅卵石曲径小道,开挖了“翠竹池”,建了一座“思源茶馆”,供游人休息、品茗、畅谈,启示人们饮水思源,居安思危。
“思源茶馆”是典型的徽派建筑,11个厅按照新四军建立的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三处军部名称命名的——淮南厅、淮北厅、皖江厅、鄂豫皖厅、苏北厅、苏中厅、苏南厅、浙东厅、云岭厅、盐城厅、黄花塘厅,每个厅都用文字、图片介绍该根据地的创建情况、根据地新四军部队伍领导人照片。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集中体现在陈列馆上。900平方米陈列馆的布展以国歌为序曲,长城为背景,新四军华中抗战为主线,铜像为特色,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新四军抗日斗争的辉煌历史。
进入陈列馆,迎面墙上红底银字书写的是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撰写的《新四军颂》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周克玉会长总结出的《新四军精神》。全馆分为五个展室,第一展室主题是:抗战有功,驰名中外。概述新四军的功勋,室内矗立着毛泽东、周恩来、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七尊栩栩如生的全身铜像,“统帅陕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将领华中,纵马驰骋,军民奋勇杀敌”。第二展室主题是:英勇杀敌,血洒疆场。着重讲胜利来之不易,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英烈的题词,有华中军民抗战八年做出重大牺牲的史料。第三展室主题是:淮矿内外,奋起抗日。展现日寇侵华在淮罪行和淮南人民与新四军共同抗击日寇的史实。第四展室主题是:将军挥毫,千里寄情。陈列各种题字、题词。第五展室为多媒体放映室。
“学子林”中的陶行知塑像
为了教育下一代,永远铭记历史不忘过去,许多新四军老战士把珍藏多年的战争文物捐到这里。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单星把解放战争时期负伤时穿的一件血衣也捐了出来。在感动淮南“十佳事迹”颁奖典礼上,市广电局记者问他为什么把那件负伤时穿的上衣捐给陈列馆,他说:“这是告诉后人,战争是残酷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后代永远不要忘记先烈,激励青少年奋勇向前,为建成小康社会而拼搏!”
陈列馆外建有兵器广场,停放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馈赠的高射炮、榴弹炮、坦克和歼六型飞机;建有南方八省健儿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围绕柳池畔,寓意八省健儿如柳树般生命力顽强,以及“杨柳依依思先辈,情意浓浓颂铁军”。
这样,纪念林与陈列馆形成了姊妹篇,一个露天,一个室内,林碑结合,内外结合,碑刻史料与铜像、画面结合,文字与实物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建了一个林,上了一堂课”
建纪念林的过程,就是学习新四军历史,弘扬铁军精神,教育群众的过程。倡议建纪念林时,他们可以算是一无所有。靠什么来建林?靠的就是新四军的旗帜,正因为建纪念林代表了广大新四军战士的心声,倡议一发出就得到市内外老同志的赞赏和支持,得到全市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出人工、技术支援建设。实践证明:“建了一个林,上了一堂课。”
面对筹资,新四军老战士、市党政军领导带头捐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8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原老市长段金波行动不便,派女儿来捐款;86岁离休老干部吴祥祯,拄着拐杖到几里外的淮南矿业集团新四军研究会捐款;刘兆福、苏长远两位新四军老战士病危住院,得知要建新四军纪念林时,硬是让家属来捐款,两位老人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纪念林吃的是“百家饭”,具体来讲,是“百、千、万”,即有一百多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有一千多名新四军老战士和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有数万名教职工和中小学生捐款捐物建起来的,其中中小学的捐款中,仅硬币就达几十公斤,所谓“聚沙成塔万人功”!
教育出成果,建好后的纪念林再次为民造福。纪念林建在上窑林场,为林场职工的第二次创业和民生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造棚户区,采取“三统一自”(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设施、自筹资金)的办法,建设小康型住宅思园新村。每户职工一幢两层楼,面积有240多平方米,不仅改善了住房条件,而且腾出了土地130多亩。第一批建成63套,向国庆60周年献礼,去年又建成20套,预计今年可全部改建完毕。建了一个林,救活一个场,林场职工普遍反映,如果不是新四军纪念林,林场早就破产,就不会有今天的楼房和好日子。不少人参观后感叹:“深受教育,不虚此行。”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周克玉会长在参观纪念林时,多次称赞“淮南模式”好,坚持研究历史与服务现实相结合,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坚持说与做相结合,坚持研究机关与职能部门相结合。周克玉会长说:“我们宣传新四军,弘扬新四军精神,就是要为现实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为群众谋福利。你们用新四军精神发展生产,改善家园,做得好。”
“咬定青山不放松。”如今,纪念林仍在不断扩大规模,向邻近的西山(又名快活岭)进军。开发荒坡60余亩,栽植石楠、红枫、桂花1200多棵,取名“石楠园”,修建“松泉亭”、“银鹭阁”、“红枫园”。
红色景区、古镇上窑、高塘湖泊、滔滔淮河,厚重的历史、精粹的文化、绿色的铁军,在这里一一阐释。
新四军老战士、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锐在纪念林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