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多彩军营 > 巍巍扣林山 悠悠鱼水情
巍巍扣林山 悠悠鱼水情
作者:刘丽群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4-29 浏览次数:7375
界碑描红
“南国秀水边关奇峰,你美得如此与众不同,南国秀水边关奇峰,你美得如此纯朴厚重。山有男儿豪情万丈,水有女儿柔情万种,山歌唱得叶绿花红,好酒聚来老友新朋,走遍天下奇山秀水,才知你在我生命之中……”指导员袁焕江教官兵唱的这首《边关情》,在雾霭笼罩的扣林山中回荡。坚守竹在晨曦中挺立,这枝繁叶盛的翠竹就像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的脊梁,见证着军民鱼水情深。
硝烟散尽情更长
亲爱的战友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你们即将退出现役。今天我们重走巡逻路,来到界碑旁,举行庄重的向界碑告别仪式。离开部队以后,请不要忘记你们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曾是一名光荣的边防兵。不要忘记扣林山这片热土,不要忘记红色堡垒三连,祖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历史更不会忘记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为祖国战斗,为人民戍边,为家乡奉献,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2013年11月16日下午,指导员袁焕江带领退伍老兵来到238号界碑,向界碑告别,向祖国宣誓。当官兵们满含深情唱响《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时,当大家再次回想“为祖国战斗,为人民戍边”的扣林魂时,上午在麻栗坡猛硐乡烈士陵园里,86岁高龄的拥军模范张翠黄那番肺腑之言就像涓涓溪流在官兵的心中流淌。
张翠黄老人曾50多次冒着枪林弹雨给当年边境作战期间阵地上的官兵们送卷粉和豆腐,也曾三次冒着生命危险爬上老山主峰为战士们送饭,她先后六次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去看望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次驻足她都是老泪纵横,永远定格在她记忆中的官兵们尽管连名字都没能留下,但她却牢牢记住了他们是为边疆人民的幸福和安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祭扫烈士墓
采访拥军老人张翠黄
猛硐乡烈士陵园里只有25座墓碑,但却有10座无名烈士墓。每座墓碑前都摆放着官兵们点燃的香烟、斟满的酒杯和带着露水的野花。张翠黄老人对即将返乡的老兵们说:“你们就要回到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了,他们却永远留在了这里。他们和你们都是为了我们边疆的人民,我们能为你们做点事情都是应该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你们把我们当成了亲人,我们也就把你们当成了家人……”
老人亲手拔去墓上长出的杂草,亲自打扫枯枝落叶,眼神里的悲伤和滑落的泪水,都在诉说着她对那些逝去的生命的思念与牵挂。她记得一位脚受伤的排长,在第二次出征后就再也没能回来。她说那些官兵们在她家里休息中转时,她把洗脚水都烧开了,但他们却来不及洗就上了前线。
32年过去了,她把驻地每一个单位的官兵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至今每年她还要为五个单位送柴、送肉。张翠黄老人那份拥军情没有变,官兵们对老人家的爱也没有变。
通往烈士陵园的台阶,留下了张翠黄老人那双绣花鞋踩出的足印,老人花白的头发,慈爱的眼神,都留在了官兵们的记忆中。扣林山主峰高耸在老人的心中,也矗立在官兵们的心中,因为扣林山主峰上有官兵们血染的风采。当年,他们唱着《再见吧!妈妈》走上战场,今天,扣林山有一位老妈妈一直与他们相伴了32个春夏秋冬。扣林山美,扣林情长,扣林山上有一片太阳花装点着战士的家。
把爱献给祖国的明天
苗族连长石俊是贵州人,当兵来到云南文山苗乡,还没有当爹的他,却“有了”三个娃娃——罗廷英、杨美和吴志梅,她们都是上扣林村的苗家孩子。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甚至连麻栗坡县城都没有去过,但她们的愿望却不是花季少女希望拥有礼物或者出去玩儿,而是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健康和快乐。当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心愿时,连长的眼睛泛红了。
三年来,指导员袁焕江为了这些娃娃能走出大山,他和连长拿出有限的经费资助这些孩子们,陪伴着她们,呵护着她们。当孩子们偎依在他们怀里的时候,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不只是军人的威武,还有兄长的宽厚,更有父母般的疼爱。
来到猛硐村中心学校,石连长给150名学生每人都买了一支笔、一个本,还给学校买了乒乓球拍和五子棋。老山连队的指导员格茸七林和扣林山连长石俊商量,孩子们需要走出大山,但更要让孩子们从扣林山走上老山,因为这两座山不仅仅是高山,更是精神高地。
捐资助学的三个孩子
藏族指导员格茸七林是从迪庆高原走上老山主峰的,苗族连长石俊则是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走出来的,他们成长经历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毕业于昆明陆军学院,“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他们共同的座右铭。走出大山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视野,所以,他们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这扇窗改变的是山里孩子们的命运。
当孩子们偎依在身旁的时刻,格茸七林唱了一首思念家乡的藏歌《思乡情》,家乡的小路弯弯,却不能常常走……望着孩子们走过的泥泞的山路和见到官兵后脸上满足的笑容,记者心中感慨万千,因为官兵“视驻地为故乡,把百姓当亲人”的坚守情,因为孩子们那份期待明天更美好的执着,更因为官兵与孩子们那种浓浓的亲情。带着这份爱,他们把雨雾中的扣林山都变得温暖了,雾气中的小山村也显得格外迷人。
忠诚守堡垒
在连队防区内居住的杨有福老人曾是支前民兵中队长,连里为老人一家接上了电,可老人一家却舍不得开灯,尽管电费是连里负责,他们感念官兵们的好意,非常珍惜他们送来的光明。在离老人家不远处的猫耳洞书有“守边关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保边疆圆中有缺缺中有圆”、横批为“乐在其中”的对联,记者感受到边防军人扎根边防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
支前民兵指导员王正明在边境作战期间为官兵们带路炸断了左腿,连长石俊带着卫生员来到已经66岁的王正明老人家里,老人的假肢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已经磨得有些破损,但老人却毫无怨言。他说当年的侦察参谋牺牲了,他失去了一条腿又算什么呢?官兵们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些驻地群众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尽管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扛枪是为了谁、依靠谁,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有了明晰的答案。
回访支前民兵王正明
上等兵杨清华也曾因为母亲病逝而消沉过,因为那时他才来到部队23天。驻地是家乡,连队就是一个家。杨清华的父亲被接到了连里做客。他渐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做出成绩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大安慰,也是回报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好的方式。他走出心理阴影,也走进了先进的行列,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与战友并肩战斗与成长。
这个家里还有一位享有“文山第一包”美誉的大厨——四级军士长刘光荣。回想14年前参军入伍时,他认为当兵就是为打仗,但在一次拉练时,因为阴雨绵绵,炊事班保障不到位,官兵们吃了夹生饭上路,使下午的行军变得更加艰难。这让刘光荣明白,锅碗瓢盆也是战斗力生成的保障,自此,他就与炊事班结缘。他的面点做得精致,饭菜做得可口,让连队这个家里有了“妈妈的味道”。
刘光荣做早点
上士杨云贵当兵八年都在养殖班,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对这份工作如此热爱?每当战友们问起时,他指着身边的军犬说:“是它给了我精神动力。”杨云贵刚来连队时参加巡逻,大家穿梭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新兵累得迈不开步子,杨云贵也从心里打起退堂鼓,突然他发现地上有点点血迹,顺势望过去,原来是军犬的一只脚被划开了口子渗出的血,但它却还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时杨云贵便下定决心,要照顾好这些无言的战友。
下士张洋洋用自己的画装点这个家,上等兵赵林军用实际行动交上一份合格的军事训练答卷,而全连则为沈东林献出了一份爱心——在他母亲病重时,全连捐款5198元。没有人会在这个尽管随时都可能被泥石流滑坡吞噬的连队里愁眉苦脸,也没有人会在这个路况奇差的连队里唉声叹气,相反,看不到人头攒动的小小连队里却蕴含着温暖、温情和温馨。
扣林山上的太阳花很珍贵,但是,像太阳花一样珍贵的还有官兵们的笑脸,因为常年大雾弥漫的扣林山上驻扎着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兵。他们像当年边境作战期间的兵一样,有着自己的坚守,也有着与驻地群众深厚的鱼水情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不走的是军营男子汉们的忠诚与血性。又到老兵退伍时,四川籍上等兵杨春代表退伍老兵发言时说:
光阴似箭,时光转眼而逝。刚刚熟悉的目光又要陌生;刚刚听到的声音又要远去;刚刚握紧的双手又不得不松开。军营生活好似一朵浪花,在灿烂夺目后,又要回归大海。明天我们就要离开部队,离开我们用青春守卫的扣林山,穿着没有领花、肩章的衣服,融入茫茫人海之中,平凡得如同一颗沙粒,此时此刻我才明白,拥有不知珍惜,失去才懂得珍贵的感言。火热的军营磨砺了我们,使我们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战士。尽管我们又要适应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不变的是部队铸就的刚毅和坚强,不变的是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骄傲和勇气。
军营是出精神的地方,军人是有血性的人群。扣林山曾经血雨腥风,但是,今日之扣林却是锻造钢铁战士的大熔炉,更是见证官兵与驻地群众鱼水情深的地方。“为祖国战斗,为人民戍边”的扣林魂代代相传,因为血染的风采见证血胆忠诚,盛开的太阳花见证扣林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这个家是官兵们的连队,连队是他们永远的家,驻地是他们永远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