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母女拥军接力七十年—记大丰市草庙镇新场村92岁的盲人张夕生和62岁的女儿王凤英
母女拥军接力七十年—记大丰市草庙镇新场村92岁的盲人张夕生和62岁的女儿王凤英
作者:孙加永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4-03 浏览次数:7228
92岁的老人张夕生向记者和周围干群叙说着她和女儿王秀凤70年来一个个拥军报国的故事,不少人听了她的故事后为之震撼,催人泪下。
92岁盲人张夕生近照
3月19日,风和日丽,杨柳吐绿,梅花绽放。江苏省大丰市草庙镇新场村二组双目失眠、92岁的老人张夕生家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老人激动之情难于言表。她的62岁的女儿王秀风和64岁的女婿(退休军人)马存国将她扶到房瓦明间太阳心里,向记者和周围干群叙说着她和女儿王秀凤70年来一个个拥军报国的故事,不少人听了她的故事后为之震撼,催人泪下。
与侵略者血海深仇,同新四军情同手足
张夕生今年92岁,出生于1922年4月17日,18岁(1940年)即将从江苏省泰兴中学毕业,眼患疾病。20岁(1942)随父从泰兴县蒋华区四仙乡如意桥村迁移到台北县(现大丰市)草庙镇新场村二组定居,并与比她大9岁的南通籍抗日老战士王余相识相爱。
早在初中时代,陈毅领导的一支新四军部队就宿营在泰兴蒋华镇附近,十五六岁的张夕生亲眼目睹新四军队伍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对当地老百姓秋毫无犯,深深打动了一颗少女的心,深感这是一支爱护老百姓的人民军队。于是,从那时起她就加入了宣传抗日、爱国拥军的行列中。
1942年20岁的张夕生,来到新家--大丰市草庙镇新场二组后,得悉公公、婆婆是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她的心中愤愤不平。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我能参加新四军一定多杀几个日本小鬼子。如果我本人当不了新四军,我也要以我的实际行动支持更多的新四军将士消灭侵略者,她真的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立下的铮铮誓言。
1945年初,时任新四军苏中区第三地委书记的许家屯(1916年3月出生于江苏如皋,1950年7月至1983年多次担任江苏省主要领导职务,离休前曾任中顾委委员,后移居美国。),正带领一支新四军部队活动在沿江一带,为了全家人的安危,他和其他新四军领导人将家属安置隐蔽在离前线数百公里外的大丰沿海一带,这里草木丛深,河网密布,便于隐蔽。当时,许家屯的母亲许氏老太和妻子就隐蔽安置在以烧盐、榨油为生的张夕生家中。许氏老太与张夕生以母女相称同住一室,相依为命达五年之久,直到全国解放前夕才离开这里,迁到南京定居。
一次,日本鬼子下乡扫荡,年仅23岁的张夕生陪同许氏老太躲到几十公里外的海边芦苇荡里呆了三天三夜,张夕生将带来的干粮和瓜果让给“母亲”吃,自己却寻找野菜野果充饥,直等日本鬼子撤退了“母女”俩才躲过一劫重返家乡。
1945年秋,许家屯的妻子来到张夕生家做“月子”产下大儿子独星。为了照顾产妇,张夕生把自己的床铺让给许妻睡,自己却在旁边打了张地铺。为了给许妻补身子加营养,她将家养的草鸡生的蛋省给许妻吃,并托人到河里摸的小鱼小虾,到草田里捉野鸡、野兔给许妻补补身子。
许家屯长子独星长大后,不忘张家和第二故乡的养育之情,解放后并与张夕生老家的金小姐结为连理,经常到张夕生家嘘寒问暖。全国解放前,许氏老太就要离开张家了,与张夕生紧紧拥抱,并感慨地说:“夕生,你就做我的干女儿吧,以后你如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好了!”
张夕生(前排中)与新场村党支书记陈春明(前排右)、村委会主任朱卫民(前排左)、张夕生女儿王秀凤(后排左)、张夕生女婿马存国(后排右)合影
支持丈夫二次参军,动员小叔子投身革命
1946年,芳龄二十五六岁的张夕生,丈夫王余比她大九岁,正是生儿育女的黄金时期,一般的农村妇女在她这个年龄段已有2个小孩以上。为了支持丈夫二次参军,她采用中药秘方采取了节育措施,硬是将丈夫送上了战斗前线。直到解放后,待丈夫从部队凯旋而归,自己30岁,丈夫已39岁才生有一女王秀凤。王冲,是王余的二弟,比王余小15岁,出生于1928年。王余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后,王冲10岁左右就成了孤儿,与哥哥王余相依为命,25岁的王余带着弟弟从南通来到大丰沿海一带到大户人家当伙计,以后并与张夕生相识,和张家人共同生活。
哥哥王余二次报名参军后,也激发了弟弟王冲参军报国的热情。1946年已是18岁的王冲,正是家中油坊、盐场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张夕生父亲张玉庭的好帮手。听了王冲要报名参军的想法后,全家人极力反对。但张夕生却与众不同,积极支持小叔子报名应征。她对家人说:“王冲积极报名参军,我们应该支持他,国家不太平,等到子弹打到我们头上,也就没有我们这个小家了,更没有其他家庭的幸福了。”张夕生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主动帮小叔子王冲收拾行囊报名应征。王冲在嫂子张夕生的积极支持下,如愿走了上革命道路。到了部队后英勇善战,屡立功勋,为全国解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1951年,王冲成为一名光荣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王冲牺牲后,张夕生在每年的清明节都带着家人到烈士墓前向王冲鞠上三躬以慰英灵,并将爱国拥军光荣传统世代相传。
张夕生与本文作者孙加永合影
女儿拥军再接力 爱国奉献传美名
“要嫁就嫁当兵郎,再苦再累心也甜。”这是张夕生唯一独生女王秀凤找对象时的一个基本条件。1952年出生,今年62岁的王秀凤,好象专为军人而生而嫁。王秀凤5岁时父亲王余44岁就不幸离开了人世,丢下她和双目失眠的母亲,加重了她赡养母亲的重担,但她无怨无悔,不遗不弃,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着一个既艰苦又幸福的家。
1974年,芳龄22岁的王秀凤,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热心的亲朋好友纷纷为她介绍对象,有的介绍的干部子女,有的介绍的有钱人家,都因她家庭负担过重未能如愿。当年8月,家住东台县城东公社跃进大队四队,她的小姨母张毅生,听说隔壁邻舍的马国存探亲回家不知是否找了对象,不妨说说看。马国存比王秀凤大两岁24岁,已入伍第三年,家中弟兄四个他排行老二,虽说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好,但他为人耿直,做事麻利,有一种军人的阳刚之美。他服役于解放军总后勤部驻青海某部汽车团,担任一名汽车驾驶员,常年穿梭于青海与西藏之间,为青藏高原的建设奉献着青春和爱,多次受到部队的表彰,是一个不怕苦和累的硬汉子。
通过小姨的介绍,王秀凤同意与马国存马上见面。马国存探亲后不到一周后就来到王秀凤家相亲,双方见面后寒喧了几句后相互就有了共同语言。女方不嫌男方家中弟兄多,经济条件差,男方也不嫌女方家庭负担重,既未谈结婚后女方随男方生活,还是男方招婿随女方生活,可算是一见钟情,经过几天相处后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假期休完后,马存国愉快地回到了部队,工作如虎添翼,与未婚妻王秀凤经常鸿雁传书,情投意合。因马存国工作忙,王秀凤在信中从未让未婚夫在工作中分一次心,将家中的困难一直压抑在心底自己扛着,婚期一拖再拖,直到马存国当兵第五年(1976年3月),退伍回乡才完婚。
王秀凤与马存国结婚后,王秀凤随夫来到东台生活不到一年,马觉得这样不是滋味,自己弟兄多好照顾父母,而王秀凤却孤独一人,母亲无人照料。于是,他主动将铺盖一卷,收拾行李和妻子回娘家居住,这样一住就是39年。
结婚后,王秀英对母亲微无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为了使王秀英有一份如意的工作,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更好地照顾母亲,当地党委政府和热心人对她的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准备将她安排到一家离家较近的国营单位当会计,并同意她将母亲带在后面照顾。她想,这样工作会分好多心,最后还是惋言谢绝了。自从她5岁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张夕生从未向政府要过任何照顾。她说:“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谢谢共产党,谢谢政府对我们全家的关心!”
结婚后,马存国对待岳母张夕生视如上宾,当着自己的母亲一样来照顾。只要他在家,每顿饭菜都是第一个盛给岳母。岳母年纪大了不能下床,他都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岳母的床前。他离家前,总是将老人爱吃的菜肴配备好,并关照妻子王秀凤:家中农活再忙,首先要将老人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让她开开心心的度过幸福的晚年。张夕生激动地告诉别人说:“女婿孝顺才是真孝顺,不愧是军人出身,没有忘本变质!”。
王秀凤不但支持自己的丈夫安心戌边,以身相许,还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部队参军报国,为巩固国防再作新贡献。
2003年底,王秀凤的儿子马东波刚高中毕业,被招聘在东台市一家装璜公司做铝合金技术,月薪在3000元左右。当村里征兵缺少一个名额,不能完成征兵工作任务时,她和丈夫马存国义无反顾地将儿子马东波送到兵员征集点,积极报名应征,光荣地当上了一名武警战士,为保卫祖国再立功勋。
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了,92岁的老人张夕生感慨地说“如果我能活到九十九,全家爱国拥军的梦绝对不丢手,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政府及人民军队给予我们全家幸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