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南海采访散记
南海采访散记
作者:珊琪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3-31 浏览次数:7767
从川藏高原飞往三亚,在飞机上俯瞰海岛,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南海上。43个日日夜夜,在三亚、西沙、湛江等地的采访中,我感受着海防官兵们的艰苦生活和严苛训练,也体会着他们投身军营的奉献与牺牲,这一切都激起我拿起笔,举起相机,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书写他们的苦乐年华。
从川藏高原飞往三亚,在飞机上俯瞰海岛,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南海上。43个日日夜夜,在三亚、西沙、湛江等地的采访中,我感受着海防官兵们的艰苦生活和严苛训练,也体会着他们投身军营的奉献与牺牲,这一切都激起我拿起笔,举起相机,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书写他们的苦乐年华。
特种团团长王海峰和他的兵
身高1米83的某特种团团长王海峰,曾经是全国散打亚军,古铜色的皮肤,身手矫健,目光犀利。面对记者,他却显得腼腆和拘束。提起“蛟龙精神”和他那些优秀的兵,他的眼神里就闪出孩子般的快乐与自豪。而他的兵却告诉我一件他自己不愿意提及的伤心事,他八岁的儿子永远停留在了八岁。那次他家属来队,政委请他们全家吃饭,他和政委在前面走,妻子和儿子在后面跟,不料在一座桥上妻子突然惊呼孩子掉下去了,他立即跃入水中救起儿子并采取急救措施,但孩子还是被随即赶来的120宣布死亡。一个人静下来,他想起跳进水中时,自己的左侧胳膊都是麻的,而且孩子并未呛进水,他返回现场察看,才发现儿子是因施工方造成的漏电触电落水。当他陷入痛苦的回忆时,他说如果知道孩子是触电,用不同的抢救方法,也许孩子不会走。
在观看王海峰参加第七批亚丁湾护航的短片时,我看到解救人质中的他指挥镇定,坚毅果敢,在许多次武力营救中救过不少人。可是,他却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自己的怀里走了,他的内心充满内疚和自责。他告诉我他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脱下这身海洋迷彩,还说,以前他很少陪伴孩子,选择留在这里,就能陪伴孩子。
生活中他是重情重义的人,训练场上他铮铮铁骨,以身作则。在对海上漂浮物射击时,战士们打不中的靶,他趴在甲板上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每天早晨5点半,他带队冲出军营晨练,永远走在他的兵前面。
六连连长支亚锋在委内瑞拉参加过为期一年的猎人学校的集训。在虐俘训练中,他忍常人不能忍的苦,也忍常人不能忍的辱。教官拿订书机把订书钉订进他的虎口,第一次订他笑了笑,第二次订他还是笑了笑。他说我们可以选择退出,但退出就意味着丢中国军人的脸。我跟着他带的那些新兵扛着圆木海训,在官兵们玩沙滩球取暖的间隙,我问他是怎么把这些家中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带出来的,他说带兵不是想着法子去“治”他们,而是要给他们尊严,让他们树立荣誉感。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那些以往比吃讲穿的80后、90后,在这里比的是谁能吃苦,谁能奉献,谁敢担当。他把兵的自尊心保护起来,把兵的潜力开发出来,让大家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训练场上我见到了王虎头,采访他是在午饭后。他在国际比武中荣立了二等功。也是一年的艰苦集训,他说自己的六个脚趾甲跑掉了,负重长时间奔袭,背包压得胳膊都血脉不通了。正式比武时,他为了引开假想敌而陷入沼泽地,泥浆已经慢慢没过前胸,他把枪扔到了草地上,因为他想证明参赛的中国军人是死在了这里,而不是失踪了。经过很长时间的自救他脱险了,而且他还是第一个抵达终点的。他那时是一名士官,比武后他提干了。他说这苦不算什么,因为自己喜欢穿这身军装,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再苦再累都值得。拿着微薄的工资,付出艰苦的努力,值不值得在他的心中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用自己的追求来取舍的。他可以选择转业拿高薪,但当自己心中的信念是为国戍边、建功军营,一切风险与奉献都会在所不辞。他真的是人如其名,像只小老虎顽强和勇敢。
海训扛圆木
陈昌峰和战士的艰苦与乐守天涯的情怀
元旦我给驻西沙某部部队长陈昌峰发了一条短信:“您的狗长大了吗?我的树还好吗?”他很快回了一条:“又过一年,狗长大了,树也活了,人长一岁,牵挂更多,祝福在心,多多保重!”我眼前一直都是他那三条小土狗憨态可掬的样子,每顿饭后他都用一小碗米饭泡汤,把那三条捡回来的小狗抓到盘子边,让它们习惯吃饭。他还特意让人给我挑了一棵大一点儿的椰树苗种下。在西沙的七天七夜,每天招待所的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海水淡化的水,黏乎乎、黄乎乎的。在高温、高湿、高盐还随时飘雨的环境下,我的衣服洗完了也是一股怪味儿。早晨要是起床早了是没有水的,要等到雨水班蓄水后才能洗漱。满屋子都爬着黑色蠕动的虫子。被蚊虫叮咬,我的皮肤出现了过敏和发炎。陈昌峰和官兵们把这里的食品都加上一个“岛”字,比如岛鸡、岛瓜、岛水等。食物很简单,物种也不丰富。有一次吃海螺,死活也抠不出来。我们正在无奈中,一个战士狂奔回去找来几根牙签。我刚要动手,他说,这可是三年前剩下的牙签了。一句话说完,我的手停在空中。他善解人意地说,保质期在这里不重要,关键是要吃饱。生命在这里就是严酷的考验。遇到寒潮,我下不了岛,在焦急的等待中,等来的是一位士官胃穿孔,上面派来一架直升机接他下岛就医,但由于机械故障直升机被迫返航,在经过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折腾才终于回到陆地。下了飞机,当我打开水龙头放出清水的那一刻,眼里全是泪水。眼前还是岛上官兵们的身影,他们为欢送老兵组织的晚会彩排,他们周一早晨庄严的升旗仪式,他们在海岛巡逻被风吹得鼓胀的海洋迷彩……他们挥汗如雨种植的一棵棵椰树和抗风桐,还有这些大男人在海岛上最忠实的伙伴——狗,陪伴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两栖队的少林弟子和女人花
在南海舰队某陆战旅两栖队,我看见训练场上官兵们在打拳,这拳脚却不像军体拳,上前一问,才知道是士官张海涛自创的捕俘拳。张海涛入伍前是练太极拳的,多次拿过全国冠军。看到他一招一式的飘逸,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有的动作似闪电、流星般划过,有的动作身轻如燕,腾挪跳跃一气呵成。高大威武的他,却能练就这般百转千回的功夫,着实令我眼界大开。望着我对崴伤的脚踝叹气,他卷起迷彩裤给我看他膝盖上跑步时摔破的伤疤。我差点儿叫出来,想象不出如果是我摔成那样还怎么飞脚踹沙袋,还怎么能弹跳自如,而他却一如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坚持训练。那一刻,我感受到他的心坚如磐石,坚不可摧。两栖队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可以说是两栖队的一张名片,她们是两栖队的女人花。在一次表演中,两栖队的女兵刘明明竟然几乎与男兵同步攀爬到五层高楼。采访这位稍有些腼腆的女孩,她说自己就是不服输,练就了她今天的速度。先前,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她们不过是花拳绣腿,怎么能比得上那些勇猛的男兵呢?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她们静下来可以绣十字绣宛若闺中女,动起来可以舞枪弄剑犹如战地花,别有一番飒爽英姿的风骨神韵。她们把营房打造得像温馨的家,每个人也都憧憬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尽管有的两栖队队员已经走进了婚姻,却依然还是训练场上的奇葩。她们真可谓“柔肩担道义,铁骨铸军魂”。
清华学子猛虎连占鳌头
海军某陆战旅猛虎连连长李振华瘦瘦高高,还真像一个兵。褪去了清华学子的纤弱,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书柜里装满了军事书籍,腰杆儿挺拔得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学生兵。老兵退伍分手之际,我听到了他们对连长的嘱咐:连长悠着点儿,别太玩命。细问才知道,李振华当初在特战队带兵,有些兵娇、散、慢使训练往往不能达标。苦是真的苦,累是真的累,理解这些80后、90后的心理,李振华告诫自己,要求兵做到的,自己必须第一个做到。第一个做到谈何容易。他经常背着铁砂背心跑,练毅力、练耐力,还要练能力,经常研究各种教法,创造了很多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了考验他,我提出野外生存。他说自己可以钻木取火、净化水。我听了觉得有些玄乎,钻木取火听着挺像野人的生活。次日,背着行囊我们出发了,他真的兑现了自己的“功夫”。吃着自己找来的野菜做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他告诉我,就为了做到这一切,身上落下很多伤。所以,才有了让他落泪的退伍老兵的临别嘱咐。
这个连里有一个叫曹文进的90年出生的义务兵,当兵喂了两年猪,还喂出了感情,他怕战友对猪不好,因此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一定要亲自喂。他父亲是矿主,开着140多万的奔驰车。我问他名字是不是曹操的曹、文章的文、进攻的进,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是进攻的进,是进步的进。他的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他在这个连里培养出了集体意识。他说能进炊事班是一种荣耀,只有跑得快的人才能进炊事班,这是因为训练、比武、竞技的结果。炊事员不只是伙夫,还是战斗员。 这次采访还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采访。由于兵种与岗位的轮换,今天的采访对象已经不是一个履历几行字的年代了。他们流动性大,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在被誉为“水兵摇篮”的南海舰队某训练基地,我见到了担任海军陆战队1999年和2009年跨越10年两次大阅兵的总领队、总教练刁海东。他意气风发,举手投足都透着军人的英武。这里阅兵的千人方队也令我十分感慨。因为一路采访走来,我看到的大多是训练场上灰头土脸、汗渍斑斑的官兵们,还有他们令我心酸的膝盖打着补丁、子弹袋磨漏了洞及磨破了的陆战靴,所以,当我看到千人方队整齐的步伐、整洁的军装,让我获得了另一种感受。
南海采访的43个日日夜夜,将成为我人生中43颗珍珠,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
记住他们,就记住了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就是为未来奠基!(文中照片均为珊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