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 ——记十八大代表、滨海县东罾村党委书记薛正红
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 ——记十八大代表、滨海县东罾村党委书记薛正红
作者:陈小龙 陈国庆 陈曙光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2-21 浏览次数:7768
薛正红在向村民传授棉花高产经验
在广袤无垠的滨海县黄海滩头,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东罾村,这里公共设施配套,树木路灯成行,房屋整齐划一,道路交错相通,村民们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吃的是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走的是宽阔的水泥路,看的是数字电视。2011年,东罾村实现工、农、副三业总产值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万元,集体积累11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标兵村等。
而十多年前的东罾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体负债却高达100万元。谈及东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女强人的身上,她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滨海县滨淮镇东罾村党委书记薛正红。
甘当富民发展领头雁
1999年以前的东罾村,60%以上的土地是易涝易旱的盐碱地,“一场大雨白茫茫,半月无雨苗枯黄”。由于村干部发展经济没思路,群众致富没门路,各类矛盾错综复杂,人心更是一盘散沙。
1999年12月底村委会换届,年仅27岁的致富能手薛正红被群众选为村主任。在村民大会上,面对着全村老少充满期盼的目光,薛正红庄严承诺:“三年内还清村里所有债务,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如果做不到,主动辞职。”她喊响了“不会带民富,就不能当村干部;只顾自己富,就不配当村干部;带领大家共同富,才是好干部”的口号。
薛正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连续三年从正月初三就开始率领村干部测量土方,兴修水利。两个冬春下来,通过人工和机械并举的办法,全村共开挖和疏通大中小沟渠138条,新建涵洞142个,新建电排站两个,使原来的低洼田、盐碱田全部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300元。
薛正红是棉花种植能手,她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大搞棉花种植。为大幅提高农民植棉收益,她四次专程到北京、山西等地请教植棉专家,准确掌握国内外棉花市场行情,积极引进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为了打消群众顾虑,她带头签订合同种植高产棉种260亩,那年该村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扩3倍,多达2000亩,当年人均增收200元。为切实服务棉农,进一步提高棉农植棉规模效益,薛正红还创办了滨海县宏振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县率先创造了“公司+农户”这一种养殖帮扶新模式,大大提高了群众种植技术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2001年底的党员大会上,薛正红以100%的得票率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争当科学发展先行者
薛正红心里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天下第一村——华西。她多次带领村干部到华西、蒋巷、大唐等省内外知名的先进村学习取经,并邀请华西吴仁宝老书记到村指导。她发扬“敢想、敢干、敢争先”的东罾精神,利用紧临沿海工业园和滨海港的区位优势,提出了高效农业园、民营创业园和三产服务园“三园”并举的发展模式。
薛正红结合村情实际,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建设城镇化东罾新村,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实施的总体战略,聘请省、市专家规划设计了“一村三区”。
“一村”即东罾新村:总规划面积40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居住人口3万人左右,居民主要为沿海工业园区的产业工人、管理服务人员、头罾村拆迁安置户以及外来从业人员。目前已建成10.2万平方米,入住325户,1400多人。
“三区”即东罾工业区、东罾服务区和东罾高效农业区。
东罾工业区:规划总面积2000亩,一期规划用地600亩,现已开发280亩,产业定位为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产品包装等产业。
东罾服务区:规划建设用地300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总投入3亿元。整个服务区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商务居住为一体。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11层办公大楼、商业街道和商住楼已交付使用。
东罾高效农业区:总规划面积3000亩,其中高效种植区1800亩,水产养殖区1000亩,畜禽养殖区200亩。目前基础设施投入已基本到位,1000亩的鱼、虾、蟹混养淡水养殖场已投产见效。
采访过程中,正逢东罾村组织的新一轮挖掘机技能竞赛开赛,20名挖掘机手轮番上阵,按指定的方向挖土平整。有着丰富农机操作经验的薛正红担任评委。她说:“同样的一台挖掘机,同样的一箱油,有人可以挣到3000元钱,有人只能挣1000元钱,这就是技术原因。所以提高我们每个机手的技术水平,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提高村民的机械操作水平,薛正红依靠自家搞农机作业和经营农机修理部的优势,组织村民免费前来学习农机操作和修理,每年都要开展技能竞赛。她还为村民到银行贷款担保,帮助他们购买农业机械。在薛正红的帮助和带领下,东罾村446户人家有402户购买了农业机械,她为此组织了东罾机械服务公司,向外拓展市场。
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常言道:群众利益无小事。薛正红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她请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全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建成了10.2万平方米的东罾新村、3.2公里的东罾大道和占地28亩的绿地广场,配套了供电所、电信局、卫生室、幼儿园、篮球场、图书室等公共设施,第二代农民别墅正在建设之中。仅2008年一年,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高达1600多万元。
在集体积累不断增加的同时,她更加注重提高村民的福利水平,免费为群众办理合作医疗保险,对村民参与新型养老保险实行补贴,新建了敬老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对60岁以上村民发放生活补贴,对青壮年劳力实行免费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
建设新农村,她还时刻不忘培育新农民,主持修订了村规民约,组织开展了道德评议、星级农户评选、党员认岗承诺、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党群和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村风民风。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到东罾考察后,称赞东罾的群众不光生活条件好,而且道德风尚好。
薛正红和村干部一起谋划发展蓝图
面对东罾村一些特困户、病灾户生产生活困难的实际状况,薛正红既没向上级要救济,更没要集体负担一分钱,而是拿出自己家的积蓄帮助扶持。2003年,她资助12个贫困户、病灾户8.5万元发展生产,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用自家的农用机械无偿为他们收种,两年后12户贫困户家家脱贫。村民刘耀成是残疾人,常年生病,家中房子被抵债,妻子打算离家出走。薛正红帮其建房,借钱帮他搞水产养殖,使他家还清债务过上好日子。村民李恒洋无所事事,被人瞧不起,薛正红把自家的拖拉机无偿借给他挣钱。现在李恒洋已娶妻生子,还买了收割机,日子越过越红火。
探索跨越发展新路子
改革出活力,创新出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神经末梢,广大农村对体制机制的改革更为迫切。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薛正红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对村干部的管理体制、党组织的运作机制、村级经济体制进行了不断探索。按照“经济分开核算,工作统一领导,干部统一使用,财务统一管理,村建统一规划”的“一分四统”模式,她将相邻的新生村并入东罾村,建立东罾村党委,进一步拓展了东罾的发展空间;按照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要求,对村级党组织进行设置改革,设立两个党总支和十个党支部,提高了党组织活动的针对性;针对群众上项目缺资金的难题,在盐城市率先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群众参股分红。公司开业以来,已发放各类贷款4.5亿元,帮助800多户群众新上了致富项目,扶持全县范围内60多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帮助26家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
薛正红的丈夫葛建元是名共产党员,学的是机械专业。她发挥葛建元的技术优势,发挥家里农机多、运输车多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带动村民搞机械,跑运输;从技术培训到驾驶操作,从机械维修到业务接洽,从资金筹措到机械车辆购买,给予全程无偿服务,并先后帮助群众担保贷款200多万元。通过这样一帮十,十帮百,目前全村已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420台套,280户运输专业户活跃在全国各地搞运输。机械作业已成为该村新兴富民产业,该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机械作业专业村。
正因为有了一颗为民服务的痴心,一颗扎根基层的恒心,一颗民不富裕我不休的决心,薛正红带领着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独具东罾特色的小康大道。2007年10月,薛正红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并列席了党的十七届三中会会。
回顾十年间走过的路,薛正红感慨万千。她说:“最让我铭记在心的是能够有幸参加党的十七大,最让我激动不已的是能够当面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最让我深感欣慰的是能够得到省委新老书记的关怀,最让我为之振奋的是我的建言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千困难,万困难,党群齐心就不难;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重要,万重要,群众利益最重要;千条路,万条路,科学发展是出路。”
2012年3月,薛正红高票当选滨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我们相信,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东罾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