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走进竹沟
走进竹沟
作者:赵建峰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9期 日期:2013-12-30 浏览次数:7257
记不清有多少回,
车轮碾着英雄的足迹,
伴着他们伟大的身影,
从竹沟这块土地上走过。
聆听那些永远盘桓在天际的声响,
无疑每一次,
都是灵魂的洗礼,
都是思想的涅槃。
——陶秉礼
这是描写豫南名镇竹沟的一首现代诗中的第一段,让第一次踏上竹沟这片土地的我深感共鸣。
竹沟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刘少奇、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竹沟真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土地!
漫山遍野的簧竹
一个人口不到千人的小镇,周围是国民党顽固派的驻军和政权,镇里也有国民党的联保组织,但经过竹沟训练,从这里产生了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五师的部分骨干,以及大批根据地的干部。这是何等神奇!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竹沟,探寻革命前辈的踪迹。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因沟沟坡坡长满丰茂的簧竹得名。正如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所描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是竹沟的象征,这里的半山坡上、村头河沿,到处是一簇簇的翠竹。正值初夏时分,各种花儿都开了,远远望去,竹沟的山峦仿佛披上了盛装,就像镶嵌在大自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竹沟是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东向交会处形成的一个小盆地,银练般的大沙河自北向南绕城而过。竹沟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地势险要,是确山通往南阳的要道,历史上就是汝宁地域的关隘之一。这里有清波涟漪的河水,岚烟氤氲的山峦,是个清风徐徐、天朗气清的好地方。竹沟周边的十万群众,更是革命的原动力。当年的民谣唱道:
伏牛山,桐柏山,
竹沟就在两山间。
竹沟的水,竹沟的山,
养育了子弟兵万万千,
人民称她“小延安”。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旧址复原区
从确山县城出发,沿着334省道一路西行,不消半小时,便抵达了本次采访的第一站——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该馆筹建于1956年,1958年开馆,是我国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河南省委、省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到纪念馆大门前,门匾上“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九个俊秀的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建馆时周恩来总理题写的。此刻,纪念馆门口挤满了人,原来是几家单位组织他们的员工到这里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
“竹沟是咱们河南革命的重要纪念地,来这里参观可是大好的学习机会!”“早就想来这里了!”……游客们一边排队等候进馆参观,一边议论纷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跟随一个从南阳来的团队从旧址复原区开始参观。
这是一幢清代咸丰年间的民居式建筑,青砖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角雕花,每三间为一单元,每四单元组成一院落,为四合院式庭院。听讲解员介绍,纪念馆所在地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在这里改编。后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建立中原局,中原局机关就设在这里,对外称“八团留守处”。刘少奇由延安来到这里任中原局书记,化名“胡服”,领导大别山地区的抗日工作。
刘少奇办公室及有着传奇故事的石榴树
步入馆内,浓郁的山村气息扑面而来,朴素而自然,令人倍感亲切。沿着方砖铺垫的小路向西走,依次是刘少奇、郭述申、李先念的办公室。整个院落布局整齐,错落有致,小而不挤,朴素而不单调。
走进刘少奇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盆架。里间是个小卧室,有简单的书架和床铺,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还有一本线装的《列宁全集》,书页已经发黄,磨损得棱角都不分明了。最为吸引记者的是院落里的一棵石榴树,枝叶茂盛。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说:这棵石榴树是刘少奇当年亲手种植的,“文革”期间曾被连根拔起,横遭劫难,因为刘少奇蒙冤受屈成了“叛徒”、“内奸”、“工贼”,他种的树自然成了“大毒草”。竹沟人悄悄从树上剪下枝条,在自家院子里栽活,直到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后又重新种植在原来的地方。这是一棵延续着竹沟革命精神的石榴树,一串串石榴花如同战场上的冲锋号,虽经血雨腥风,但依然生机盎然。
中原局五位委员刘少奇、朱理治、朱瑞、郑位三、彭雪枫雕像
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纪念馆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780平方米的展厅,为青砖小瓦仿古建筑,基本内容为《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竹沟革命根据地形成的过程和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领导中原人民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馆藏文物近800件,藏品类别主要是近现代文物,特别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如刘少奇曾戴过的棉皮帽和新四军第五师确山县民兵总队关防木印等。
伴着讲解员的解说,记者看到了当年彭雪枫金戈铁马,带领新四军第四师驰骋在豫西大平原的威武身姿;看到了当年为组建新四军第五师,尽快打开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局面,李先念在竹沟北的一座土窑里凝眉静思的面孔;看到了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河南的“农民领袖”、受人敬重的“王老汉”王国华;看到了“女中豪杰”陈少敏以及危拱之的飒爽英姿;看到了当年八团留守处参谋长张震同志……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闪光的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哪位画家,能画得出这一幅幅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不朽长卷?哪位作家能写得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为民族所创造的光辉历史。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天响,千军万马上前线。”参观中,讲解员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朗读了这篇竹沟民歌。是啊!竹沟,无愧于被誉为革命志士的“摇篮”!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重兵突袭竹沟,杀害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一时间,山水哭泣,苍穹呜咽,整个竹沟笼罩在白色恐怖当中。据讲解员介绍,烈士们牺牲在一个大河湾处,如今那里已是绿水悠悠,微波荡漾。
为了永远记住这些革命烈士,1958年冬,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两个陈列室,和革命纪念馆遥遥相对;1987年,投资兴建了竹沟革命纪念碑,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碑名,并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纪念碑
离开纪念馆,记者一行驱车到达烈士陵园。陵园大门为一座牌楼建筑,门楣上方镶嵌着“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这是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的。走进陵园大门,两侧是随山势起伏的围墙。陵园依山而建,园内树木葱郁,寂静无声。登上一级级台阶,笔者不禁心在沸腾,血在翻涌。纪念碑前的石阶上,摆满了一束束五颜六色的鲜花。银白色的纪念碑矗立在正中间,硕大的红五星如同燃烧的革命火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整个陵园静谧而庄重,烈士们那忠贞不渝的信念、铮铮铁骨、革命豪气,永存于天地间。
碑后是革命烈士公墓和悼念英烈的碑林。陵园的管理人员说,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来此瞻仰凭吊者,年均超过两万人。正说着,陵园大门处传来声音,附近一所小学的数百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行进到纪念碑周围,好像在为烈士们默哀祈祷。青山绿水间,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就像屹立在后人心中的一座灯塔,鼓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在烈士陵园附近,有一座1995年复建而成的中型水库——竹沟湖,碧水青山,如诗如画,泛舟湖中可领略到“山如碧玉簪,水似绮罗带”的意境。山水尽头,有一个叫做凤凰棚的小山村,竹树环合,民风古朴,宛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竹沟湖边还有驻马店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黄石头庄和颇具神秘色彩的黄狼沟神仙洞。游客们把到竹沟观光旅游概括为“体味红色之旅,感受自然风情”。竹沟镇镇长刘冬梅告诉记者:发展竹沟,就是要立足红色资源,做大做活红色旅游这块蛋糕,在全省、全国叫响竹沟这一品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造福竹沟的父老乡亲。
小山羊闯出大市场
竹沟镇辖15个行政村,2.8万人口,总面积185平方公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竹沟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市场要啥,我就生产啥”的市场观。竹沟镇党委、镇政府为群众提供各种商品市场走势情况,使群众由盲目生产转变为按照市场需求科学生产。确山县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等中药材占全国市场的比重很大,销路好的时候,竹沟镇种植面积上万亩;市场需求不旺,价格走势低的时候,全镇种植也有4000亩;近年来市场形势有所好转,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
竹沟镇党委书记张保红向记者介绍,如今从东北、西北往广州贩羊、梳羊绒,成了竹沟镇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人家都说竹沟人发了羊财,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全镇光从事贩羊的群众就有六七百人,梳羊绒的群众达三四千人。为加快这个致富项目顺利开展,镇里还购置了梳绒机,新建了羊绒加工厂。每年立冬至次年三月,河北等地加工羊绒衫的客商,就在竹沟等着收羊绒。最先从事这项产业,同时也是做得最好的,是四棵树村。2009年,四棵树村被授予“河南省特色经济发展示范村”。
村民在喂养羊
记者在刘冬梅镇长的引领下,先后参观了两个大的山羊保养场,每个保养场存有山羊2000只,雇佣保养员十几人。四棵树村贩羊从头年的10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的5月份,从北方买来的羊要先在这里保养一段时间,刷刷绒、养养膘,然后再拉到广州卖。全村建有20多个保养场,需要大量的人力,消耗大量的饲料,不但解决了劳动力闲置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秸秆的处理问题。全镇的玉米、花生秸秆全部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卖给保养场作为饲料,本镇的秸秆不够用,还要到附近的乡镇收购。在保养场,记者见到了两个身有残疾的村民,一个正在喂羊,一个在打扫卫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保养场包吃住,每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看着他们忙碌地工作着,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我们都被感动了。现在四棵树的能人们又有了新的打算,准备上肉类分割、冷冻项目,把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是“小山羊闯出大市场”!
如今的竹沟镇,不但有贩羊村,还有旅游村、中药材村、养殖村等,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有着多年中药材种植历史、食用菌种植历史和黑猪养殖历史的竹沟镇,还是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确山有机黑猪生产基地。
有着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自然风景优势的竹沟镇,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河南省十佳名镇等殊荣。这些,为竹沟全面推进跨越崛起,打造“人文竹沟、文明竹沟、生态竹沟、富裕竹沟”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竹沟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良性循环、前景光明的道路。
老区发展新画卷
走在竹沟镇古朴厚重的延安街上,焕然一新的面貌让记者眼前一亮,昔日的茅草土坯房,变成如今的连体别墅式楼房,崎岖的泥土小路变成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临街门面房整洁有序,市场活跃,商贩云集。大沙河两岸花香四溢的游园,纪念馆展厅旁宽敞广阔的练兵场,还有新复建的竹沟东寨门、寨墙,使这里成为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基地,成为竹沟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家园。
时光在一年年流逝,可关于激情和理想的红色记忆却丝毫没有褪色。随着历史册页的不停翻动,竹沟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更加光彩夺目。70多年前抗战时期竹沟的烽烟岁月属于历史,但竹沟的精神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被发扬光大,成为竹沟人民现在和将来永恒不变的信仰,成为竹沟人民发展奋斗的力量源泉。竹沟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三年来,全镇工农业年总产值达到6.0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7元,镇域经济连续五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集镇面积也扩展了一倍。
看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农民,竹沟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不但要让农民富钱袋,还要富脑袋。镇党委、镇政府经常邀请省市农业、畜牧业方面的专家为农民讲课,传授种植、养殖技术;编印了通俗易懂的《竹沟镇农民读本》,向全镇农民发放,以致富带头人的先进事迹鼓舞群众创业致富,以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群众知法守法。富起来的竹沟农民,眼光更长远,精神更富有,开始关注教育竹沟的下一代。他们自发为村小学捐资建起了图书室,购买了电脑和图书,使村里的孩子不出村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离开竹沟,我乘车上了公路,而我的思绪却依然在飞扬。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望着连片建设的开发区,我感慨万千。今天,无数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宿愿终于得以实现。在新的时代,竹沟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不甘落后。
愿竹沟的簧竹更加茂盛,愿竹沟人民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