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赖传珠日记》中的黄克诚
《赖传珠日记》中的黄克诚
作者:孙维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7-04 浏览次数:18
近读《赖传珠日记》(下简称《日记》),赖传珠和黄克诚是亲密战友,两位将军在政务、军务等方面经常相互讨论,配合默契,高效工作。赖传珠将军在《日记》里记述黄克诚有169 处之多。主要内容有:
黄克诚大军南下,创建苏北根据地
1940 年6 月6 日,刘少奇致电中央:“……请中央及朱、彭令黄克诚同志速来苏皖地区统一指挥,任军区司令员。如能多带兵力来为更好,否则不能完成任务。”随后,党中央派黄克诚率领大军南下。
《日记》最早记载在1940 年8 月5 日,黄克诚同志已到张爱萍同志驻处,拟要他来此一谈,因电话不通,我有点着急。赖传珠为啥着急,因为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急着要找黄克诚商量大事。这从《刘少奇年谱》中得以印证:8 月10 日,刘少奇“同赶到盱眙县中原局驻地的黄克诚谈话”。两人畅谈3 天,气氛亲密而融洽。刘少奇首先向他介绍了皖东北地区的情况:皖东北抗日力量虽多,但缺乏统一领导,彼此谁也指挥不了谁。随后,刘少奇和黄克诚两人又进一步商讨了如何整编好队伍,开辟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把南下主力转过去,支持陈毅北上的新四军,打击顽军的工作。最后商定,黄克诚立即赶往皖东北,组建苏皖党政军委员会,由他担任书记,将所有在这一地区活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3 个支队。《日记》还记载:1940 年10 月31 日,上午7 时半出发,半途遇见黄(克诚)、韩(振纪)、韦(国清)。11 月4日由东沟出发,渡两次河至建阳宿营(30 里)。胡服及黄克诚同志到湖垛去了。11 月5 日,晨起7 时半出发,冒风雨而行,至湖垛时,胡、黄尚未走,集结到二大队一谈,至新河庙宿营(40 里)。时近黄昏。这3 则日记记述了黄克诚转战到纵队司令部驻地阜宁,立即向刘少奇发报,请他率中原局移驻盐城的情况。据《黄克诚年谱》记载:10 月31 日,在纵队机关驻地阜宁东沟镇迎接刘少奇率领的中原局机关、江北军政干校共1000 余人;当晚,举行了会师联欢大会。黄克诚致欢迎词,刘少奇讲话。随后,刘少奇率中原局一行进驻盐城。11 月4 日,黄克诚与刘少奇从东沟出发赴海安,途经湖垛、盐城时,看望了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的指战员。11 月7 日,黄克诚与刘少奇到达海安,同陈毅、粟裕会晤,共同讨论如何建立与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问题,确定大政方针。
与赖传珠、陈毅、刘少奇等共商抗战
这方面内容最多,有40 多则。主要有:1. 谈军事部署,如:1940 年12 月24 日,黄司令员来谈射阳守备等事;1941 年9 月25 日,黄师长来谈今后盐阜区部署问题;10 月29 日,上午黄师长来谈整个部署问题,要一师两个团随时准备接三师防务,并监视顽韩行动,以便抽出三师到淮海、皖东北地区会战。2. 谈部队政治工作、谈干部。如:1940 年8 月13 日,早饭后,黄克诚同志来,谈一些八路军的情况及部队政治工作情况;1942 年2 月11 日,黄师长谈对政治工作的意见及决定将马家荡放弃;1944 年6 月2 日,上午审批党校干部待遇,黄师长到此谈了1 个上午。3. 谈部队装备问题。如:1940 年12 月26 日,再与黄司令谈干部、工厂工作问题,现在每月能发150 个手榴弹,以后每月可生产15000 个手榴弹;1942 年8 月15 日,上午开会讨论淮海区的工作至吃中午饭止。商讨印钞厂撤至何地适宜,与黄师长商决,以八滩为好;1948 年2 月11 日至12 日,继续开会。12 日下午到克诚那里谈火柴工厂问题和成立炮营事,均得到良好结果。
十分重视搞好统战工作
《日记》记载的一件事是与东北军霍守义和谈,使其退兵。1940 年11 月18 日,到一支队司令部看彭、朱支队首长,谈了一些事情。去电胡、陈、黄,告我对霍师的部署问题。1941 年3 月20 日,军委来电,同意打韩、霍部,以1 个月计划攻克之,要克诚来盐城讨论,然后作出具体决定。
霍守义时任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二师师长,受韩德勤命令到曹甸协同第三十三师向新四军进攻。黄克诚认为,东北军反共不像韩德勤那么坚决,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敌当前不能互相残杀。1940 年11 月20 日,黄克诚致电刘少奇、陈毅、朱德、王稼祥:风谷村、车桥现驻东北军3000 人,其火力强,阵地坚固,作战经验丰富,能否全部攻下无把握,即使攻下,伤亡必大。提议不打,而以小部队钳制东北军,集中兵力消灭韩德勤。26 日、27 日,刘少奇、陈毅复电同意。于是黄克诚两次派人见霍守义及其团长、营长等,进行和谈,黄克诚又亲自写信给霍守义。他们表示,也是受韩德勤指挥,八路军与东北军最好不发生流血事件。霍守义于12 月12 日,给黄克诚复信,表示“贵我两方友谊可保持……唯本师现在立场,只有听从上级命令。”1941 年4 月24 日,黄克诚为争取霍守义中立,决定第七、八旅后撤,又再次派组织科长沈铁兵去霍师谈判。双方紧张关系得以缓和。后来,黄克诚对霍守义部始终采取团结、忍让态度,晓以民族大义。即使在三师同顽韩军交战,霍部通过防区增援韩部时,三师也没趁机把霍部消灭。到1943 年日军“扫荡”时,霍部在黄克诚的协助下,从苏北撤回山东。
《日记》记载黄克诚统战工作另一件事是组织、参加悼念韩国钧(字紫石)大会。1942 年5 月4 日,下午黄克诚来此,拟明日参加追悼韩紫老大会。5 月5 日,上午军长、黄师长到区党委开追悼韩紫老大会。1942年1 月23 日,韩国钧先生在日伪武装软禁中坚贞不屈,忧愤而死。陈毅指示黄克诚筹备韩国钧追悼会事宜。5 月5 日在阜宁县张庄,为韩紫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到会的有陈毅、黄克诚等社会各界960 多人。陈毅代军长主祭,黄克诚师长代表新四军三师讲话。
如:1941 年3 月3 日,复电同意克诚的意见。原来是同年3 月1 日,黄克诚致电刘少奇,就巩固盐阜区及第三师的军事行动方针提出建议,即巩固淮海与开展皖东北区,打通与山东和雪枫区的联系,而主要是巩固盐阜区。3 日,刘少奇复电黄克诚“同意你的意见。”
《日记》记载,1940 年12 月29 日,继续开会,胡服同志报告目前政治形势及华中的任务,对曹甸战斗提出批评,并决定组织部队整训。
这里提到对曹甸战斗提出批评,是怎么回事呢?
新四军黄桥战役大胜后,韩德勤不甘心失败,纠集2 万余人退守苏北曹甸地区,并依据坚固据点继续制造“摩擦”,狂妄叫嚣要恢复黄桥决战前的状态。1940 年11 月底,中原局与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征得中央同意后,调集新四军第一、第二纵队,会同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准备一举消灭顽军。对此,黄克诚提出异议,认为暂时不宜攻打,并详细陈述了政治上、军事上的不利因素,但他的意见没被采纳。
黄克诚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开赴前线杀敌。战斗中,久攻不胜。黄克诚遂于12 月11 日致电陈毅、粟裕并刘少奇、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提出对攻击曹甸战法的建议。但黄克诚的建议再次被否决。
12 月13 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下令发起总攻。结果不幸被黄克诚言中:经3 天多激战,虽有突破,但伤亡太大,16 日下令撤出。这次战役,历经18天,歼敌8000 余人,新四军、八路军也伤亡2000 余人。战役失利,上级领导认为黄克诚右倾保守,作战指挥不力,遂撤销了他第五纵队司令员一职,由陈毅兼任。1942 年,陈毅在总结曹甸战役的经验教训时坦承:“曹甸战斗是我去攻人家,缺少理由的。我很轻敌,仓促作战,准备不够,变成浪战。我们的战斗手段是攻坚,这就要有很好的准备和按攻坚战的原则作战才行。当时我们这方面就差了。光是猛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我们采取了坑道作业,就有可能成功。”陈毅的话从侧面证明黄克诚当时提出的建议是符合客观实际的。1944 年7 月10 日,刘少奇就黄克诚在整风运动中提出的意见,复电黄克诚指出:“曹甸战役未能完成任务,当然不能由你负主要责任。当时有此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日记》里记载黄克诚的信息非常丰富,值得深入挖掘。黄克诚挥师苏北,身经百战,抗日反顽,屡建功勋,搞好统战,维护和平,胸怀全局,建言献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黄克诚的革命精神值得铭记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