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我与铁军 > 守护“京电号”
守护“京电号”
作者:吴小宝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4-09 浏览次数:75
革命文物的守护者肩负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神圣的使命。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京电号”小火轮这一金色名片,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好弘扬革命传统、赓续革命精神的积极作用。
“一件革命文物,就是一座丰碑。”展示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上的“京电号”小火轮,是渡江战役的参与者、见证者。它生动地诠释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真谛,体现了“坚定信念,敢于斗争,军民团结,革命到底”的渡江战役精神。
“京电号”小火轮是我2018 年到渡江胜利纪念馆工作后熟知的第一件革命文物。它的前世今生、它的档案和英勇事迹都清晰地印在我的大脑里。“京电号”小火轮,原名“云泰轮”,1925 年在上海建造,是民国时期首都电厂运送煤炭的蒸汽船。1949 年4 月,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一○三师120 名指战员,率先乘坐该船渡江。渡江战役期间,该船共计运送1400 余名解放军,享有“南京渡江第一船”的美誉。
登上“京电号”甲板,站立在船头,吹拂着迎面而来的阵阵江风,1949 年4 月23 日南京解放的那个夜晚,老船工们迎着炮火和风浪10 多次来往于长江两岸,将1400 多名解放军战士运送江南岸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如今,映入眼前的早已不是黑暗的、沉沦的旧中国,而是民族复兴在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然而70 多年过去了,地处长江之滨,历经风吹雨打、暴晒严寒的“京电号”,曾经是船体锈迹斑斑,驾驶舱内部积水严重,原本朱红的船舵变色……
为了保护好革命文物,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弘扬革命精神,我们纪念馆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呼吁,在国家、省、市文物局的关心下,“京电号”小火轮修复保护项目于2019 年10 月正式启动,经过专家和修复技术人员反复论证、精心施工,2020 年10 月修复保护圆满完成。
修复后的“京电号”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雄姿。此次修复系统梳理了“京电号”小火轮历史渊源,系统监测与分析了它的物理性质,充实了“京电号”小火轮的基础信息,为保护、研究和利用文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了解20 世纪中国造船及航运业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料。这次修复保护项目获得了2021 年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清晨,来到渡江胜利纪念馆工作,目睹“京电号”小火轮的雄姿,它让我产生很多联想。作为革命文物的守护者,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和精神价值,发挥存史育人的作用。
为顺应新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我们充分挖掘了“京电号”小火轮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的价值,努力打造“京电号”这一品牌,建立了“京电号”志愿者团队,开发了“驶向胜利之舟——轻粘土手工活动”“笛笛笛——小火轮送我去前线”“我心中的京电号”等系列社会教育活动。
革命文物的守护者肩负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神圣的使命。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京电号”小火轮这一金色名片,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好弘扬革命传统、赓续革命精神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