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如东海上抗日武装创建过程
如东海上抗日武装创建过程
作者:张艳玲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4-02 浏览次数:57
如东位于黄海之滨,是江海盐垦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央最早认定的中国革命老区之一。我的父亲张慎思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参与创建了如东海上抗日武装——何家灶盐渔民自卫队。为新四军在如东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慎思
如东位于黄海之滨,是江海盐垦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央最早认定的中国革命老区之一。我的父亲张慎思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参与创建了如东海上抗日武装——何家灶盐渔民自卫队。为新四军在如东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 年,父亲以数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500 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南通通中高中部。他憧憬着将来要当一名建筑工程师,把祖国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然而,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8 年3 月17 日南通沦陷。这年下半年,因学业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父亲便与汪洋、吴一里、金湘等几位同学一起,转到如皋马塘的邱陞中学高中部继续就读。在邱陞中学,父亲遇到了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国文老师——南通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顾贶予先生。顾老先生既教书,也育人,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和景仰。由于父亲勤奋好学,受到了顾贶予老师的特别垂爱,经常在课余假日,到顾贶予老师的寓所,聆听其教诲。当时正好是新四军向通如海启东进的前夜,顾老先生的次子顾尔钥伯伯,从事抗日救亡地下活动,经常回家,父亲得以有机会与他多次接触。通过交谈,父亲在政治思想上深受启迪,1938 年冬,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离校后,父亲在顾尔钥的指引和帮助下,迅速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 年1 月,父亲在马塘参加了地下党江北特委掌握的抗战支队政工队,从事民运工作。3月,江北特委先后派出理明、崔德耀(1946 年8 月于南通县陈家酒店战斗中牺牲)、曹绾中(曹衍正)、斯达(施馥寿)和父亲等,以抗战支队政工队海滨工作组的合法身份,深入到如东的何家灶一带宣传抗日,开展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刚开始,海滨工作组住在生活条件稍好的苴镇。但通过与盐渔民的接触交谈,发现渔民对他们有些敬而远之。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认识到,只有深入到盐渔民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海滨工作组搬到了条件非常艰苦,被称为“救命墩”的三官殿去住。三官殿距离南黄海仅百十米远,是一座通体黄色的庙宇,涨潮时四周一片汪洋,落潮后,三官殿上的塘水苦咸,很不好喝。这期间,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吃的是玉米渣儿,睡的是稻草铺。
通过调查,海滨工作组了解到,当时的盐渔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不仅深受渔霸和盐霸的剥削、压榨,还有封建灶长、国民党杂牌武装的层层盘剥,以及海匪的经常骚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渔花子”和“盐巴子”。
为了进一步取得盐渔民的信任,尽快打开局面,海滨工作组的同志经常深入到盐渔民家中,嘘寒问暖、送医送药。他们了解到,盐民煎盐时,因含盐海水蒸汽的刺激,常常引起红眼炎症;渔民则容易因外伤不洁引发疮伤。针对盐渔民的这些职业病特点,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分组行动,背起药箱,走门串户,免费帮助盐民点上消炎的眼药水,帮助渔民清洗疮伤,敷药包扎。经过几次治疗,再加上这些劳动人民本身的体质较强壮,盐渔民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他们用的是在现在看来很简单的治疗方法,当时却被当成“神医”。不几天,海滨工作组就声名远扬,并引来了墩外四面八方的盐渔民前来求治。由于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能够真心诚意地把盐渔民当成朋友,为他们服务,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迅速在盐渔民中树立了威信,取得了他们的信赖。
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海滨工作组便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民族觉悟;宣传抗日救亡、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道理;号召盐渔民“不靠天,不靠地,只有自己救自己”“团结起来一条心,组织起来有力量”。有了前期工作的铺垫,宣传教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盐渔民们一呼百应,热情高涨。海滨工作组则趁热打铁,组织群众,对灶长欺上瞒下、不公平征税、袒护大灶户等行为进行了揭发和批判,并进行了游行示威,要求灶长保证今后账目公开。海滨工作组还将徐可琴等活动积极分子集中到庙里进行培训,不仅宣誓,还喝了同心酒,为组织盐渔民协会和自卫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9 年4 月,经“抗支”上层同意,海滨工作组组建了近千人的盐渔民抗日协会,公选了盐民积极分子徐可琴担任协会会长,并于1939 年秋秘密发展其入了党。盐渔民抗日协会成立以后,很快就开展了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大大减轻了封建灶长和杂牌部队等摊派盐渔民们的各种税赋的负担,改善了盐渔民的生活。
不久后的一天,海滨工作组的同志正在驻地三官殿,忽听有人喊“海匪来了”,只见穿灰色军装,整齐荷枪的10 余个海匪已进了庙门。父亲他们早就了解到这些海匪也是穷苦渔民出身,大多数加入海匪的人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便对他们进行了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规劝他们改邪归正,还给了他们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小册子。在正义力量的感召下,海匪怀着敬意离开了三官殿。
海匪的出现,让海滨工作组深深地感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同时,那些被海匪洗劫的富裕户以及广大盐渔民们也都忧心忡忡,他们很希望能够有一支自己的武装来保卫自己。海滨工作组敏锐地察觉到,此时若建立自卫队,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海滨工作组动员他们联名向县里申请组建自卫队,并请求发枪支。同时,由工作组副组长曹衍正出面,向上级申请建立一支盐渔民武装队伍,并请调一位熟悉军事的同志来一起开展武装抗日工作。江北特委很快同意了工作组的请求,还与上海地下党联系,从上海调来一位有军事经验的地下党员崔德耀同志到何家灶担任了盐渔民自卫队队长,曹衍正同志担任指导员。1939 年四五月间,盐渔民自卫队成立后,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就带领大家积极筹集枪支弹药。经过努力,抗战支队总队长吴卫久拨来了10支老掉牙的破枪,大家还是很高兴。另外,听老人说当年私盐贩子在与缉私警搏斗中,曾抢夺了一批枪支弹药,已埋藏很久了。经过工作组的动员,被挖掘了出来。武器问题基本解决后,父亲他们抓紧训练自卫队员,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自卫队虽然只有一个班,但他们打击了小股海匪及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保护了盐渔民的切身利益与安全,深受盐渔民们的拥戴。
在何家灶一带的工作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指示,海滨工作组少数人留守,巩固胜利成果。然后以何家灶为中心,理明带领父亲等来到如东以东的北坎(十三总)、长沙一带沿海;曹衍正带几个同志向西到了杨家畈一带,继续宣传发动,组织盐渔民开辟新的战场。不久,十三总盐抗会和杨家畈盐抗会相继成立。
为了进一步加强沿海一带的武装力量,1939 年9月,在海滨工作组的努力下,何家灶与十三总的盐渔民自卫队终于合并了,在何家灶三官殿的庙场上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二三十个自卫队员分成3 个班。
由于动员组建了自己的武装,点燃了沿海地区武装抗日烽火,江北特委特别表彰了海滨工作组,特委书记唐守愚代表江北特委赠送给他们《论新阶段》和《社会科学基础教程》两本书作为奖励。
盐民自卫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武装。这支队伍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波涛中书写传奇,是后来中国人民海军的基本班底,为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注入了不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