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今朝杞人不再忧天
今朝杞人不再忧天
作者:臧振峰 赵建峰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3年第10期 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7132
杞县街景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七朝古都开封市,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是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杞县历史悠久,商朝时建立杞国,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杞人忧天”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杞县又是一方红色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吴芝圃创建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与彭雪枫部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后发展为新四军第四师,创建了以杞县为中心的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后称水东抗日根据地)。为开辟、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先后有500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宝贵生命,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杞县大地。
勿忘老区红色记忆
1945年3月,抗日根据地群众集资在杞县城南30公里庄林村西老党寨土丘上兴建了革命烈士陵园。1945年10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水东解放区时,陵园被毁。1987年4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杞县县城西关外护城堤内、开杞公路南侧,重建水东烈士陵园。
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记者在杞县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赶到了老党寨。这是一片十几米高的岗地,相传明末有个农民起义领导人姓党,在此占岗为王,从此这儿就叫了老党寨。
杞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继书介绍说:“老陵园虽是在抗战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所建,但颇具规模。四周环以土墙,高两米多。陵园东南两面,各建彩楼式大门,悬挂着当时地委书记袁振手书‘水东革命烈士陵园’匾额。大门内筑砖梯100余级,上抵丘顶革命烈士纪念亭。亭内竖纪念碑三座,铭刻千位烈士英名。亭东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抗战英雄吉鸿昌,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韩达生,水东地区地委书记唐克威五位烈士的纪念碑。丘西北坡安葬1000余名烈士忠骨。”现在,老党寨上有一截残余的土墙、几座未迁走的无名烈士墓和一座水东烈士陵园碑志。
水东烈士陵园
80多岁的赵昆玉老人是老陵园竣工时吹唢呐的乐手,对当年建陵园的事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盖纪念亭时扒了一个庙,砍了一棵地主的树。陵园建成开大会时,光唢呐班去了十几班,部队加上地方武装,还有儿童团、妇救会等,两万人都有。
紧接着,记者一行赶到位于杞县县城的新陵园。新陵园占地100余亩,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开国中将唐天际书写的“水东烈士陵园”金色大匾。陵园正中央建有19.38米高的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象征水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于1938年。中央大道东侧建有两座烈士纪念亭。纪念碑南面,建有曹鼎新、马庆华、唐克威、韩达生等烈士墓。园内苍松翠柏成荫,奇花异草香气扑鼻,气氛庄严肃穆。这里已经成为杞县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这是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引用父亲当年形容二战老兵们心境的话,用在为杞县抗战牺牲的5000多名烈士身上也很合适。历史创伤能够被时光抚平,但这段红色记忆不能被遗忘。
演绎现代农业进行曲
新中国成立后,杞县人民传承铁军精神,努力发展生产,谱写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篇章。
汽车行驶在杞县的乡镇公路上,初夏的杞县处处充满生机: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里,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星罗棋布;—处处高标准养殖小区,—片片良种繁育基地不时映入眼帘;农产品市场交易火爆,公路上运送农产品的车辆川流不息……杞县大地到处演绎着现代农业进行曲。
杞县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61.8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蒜总产量50万吨,并成功承办了中国第七届(杞县)大蒜节,杞县还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大蒜出口基地”。
杞县又是畜牧大县,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2600多个,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
中国第七届(杞县)大蒜节会场
以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是杞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理念。目前,全县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56个,发展农村经纪人8000多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6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70万吨,初步形成了粮食、大蒜、棉花、蔬菜和畜产品五个特色产业。
近年来,杞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11年3月底,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杞县,该县投资480万元实施的“引黄入杞”灌溉工程投入使用,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自开封县陈留镇流入杞县,该工程穿越杞县14个乡镇,可灌溉农田19.76万亩,圆了杞县人民30多年来用黄河水灌溉的梦想。
杞县水利局相关资料显示,实现灌溉后的灌区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大蒜亩均增产50公斤。裴村店乡王庄村农民朱广耀说:“以前俺种田靠天收,自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俺村实施后,现在电闸一开,水进地头了,浇地真省事,每年俺家3亩小麦比没改造前多打几百斤。”
据了解,“引黄入杞”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在蓄水补源、服务工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
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
葛岗镇楚寨村焦国富夫妇,以前在广州打工,两人月工资共3000多元,除去房租、生活费等,只剩下千把块钱,而且远离家乡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2010年在家门口建成的开封龙宇化工有限公司开始招工,两人就返回家乡应聘到该公司,现在的月收入不亚于在广州。焦国富告诉记者:“在家上班不比在外打工差,心里舒畅多了。”龙宇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在当地招聘了600多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返乡农民工。
近几年,杞县依托农业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发展工业作为农业大县实现工业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
陈国强原是邢口镇一名农民,以收购粮食起家积累了资金后,他借助县里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南关村建起一个面粉厂。在县里扶持下,经过几年发展,2010年投资2.6亿元建成日处理面粉1500吨的强丰面业有限公司,安排农民工500多人就业。
龙宇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聚甲醛项目厂区一角
这是杞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办企业的一个典型。此外,杞县还积极鼓励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利用在外淘的金和管理经验回乡办企业。
联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汤传明对记者说:“我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在南方一家企业还当上了车间主任。但总感到职位再好也是打工仔。”回乡后,他利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办了一个棉花加工厂,几年后完成原始积累。在棉花加工行业将要走下坡路时,他一个漂亮转身,建起一个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目前产销两旺。
随着工业企业、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杞县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家门口就业。据劳动部门介绍,目前已有2.6万人返乡就业或创业。
企业集中、要素集聚,形成集群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带动强。这是杞县加快工业化进程步伐的思路。城西新城区建设的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18家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目前,集聚区内规模企业有80多家,2012年实现增加值30.7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被评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
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在杞县五里河镇七里堂社区的广场上,一群妇女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似乎也在给她们奏乐。音乐、舞蹈、妇女、小鸟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刚刚在社区结婚的朱寒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记者动情地说:“现在我们这里和城里已经没啥区别了,社区内超市、学校、卫生室、党建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我们这里没有城里的噪声,空气也新鲜,还经常搞一些文化活动。”
杞县县委书记郅晓峰说,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进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杞县积极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就是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通过引导农民算账对比,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性高涨。截至2012年9月底,全县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个,累计投入资金4.16亿元,建成房屋3120套,入住1268户。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要有产业支撑。“我们社区占地60亩,已建成住房178套,老年公寓130套,老村拆迁完成后可节约土地近600亩。”湖岗乡府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洪亮介绍说:“告别老房屋,住进小别墅,田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社区的剩余劳动力都到合作社的产业园里务工赚钱。目前,我们社区已经流转土地360多亩,建成蔬菜大棚320座,每座大棚的年纯收入平均在5万元以上。”
杞县竹林乡梁寨社区一角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县城改造工作也在火热进行。近年来,杞县以争创省级卫生县城为目标,加大县城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县城品位,实施了县城亮化、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已经落成,文化广场和会议中心已投入使用,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即将投入使用……
杞县的经济发展了,杞县的面貌变靓了,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出现了新的生机。如今,漫步在杞县城区,如同走进喧闹的大都市,道路宽广平坦,车辆川流不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过去的杞县缺吃缺穿,自然“忧天忧地”,现在行走在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转型、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大县转型、人口大县向经济大县转型的道路上,“杞人”过着小康的生活,再也不用“忧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