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祭扫征文 > 华中卫生学校:新四军卫生事业的光辉篇章
华中卫生学校:新四军卫生事业的光辉篇章
作者:徐伯静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1-29 浏览次数:7767
新四军群星璀璨、功勋卓著、彪炳千秋,新四军的卫生工作亦是群英辈出、成绩斐然。卫生事业不仅是新四军战斗力保障,也是群众工作和政权建设的强大助力。“战场上医护人员就是将士们的定心丸”,“硝烟战火挡不住我们的路,披荆斩棘也要把你救护”。这样一支医疗队伍值得我们铭记,把他们为抗战、为解放、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载入史册。
“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是新四军以学校建制培养医护人员的第一所学校,此后新四军又创办了“苏北卫生学校”、“华中医学院”、“新四军军医学校”等等,加上新四军各级各类卫训班、轮训队(班),共同为新四军培养了上万名医卫人才。华中卫生学校的创建,为新四军开办医卫学校、发展卫生事业开辟了新的光辉篇章,获得了办学经验、积累了教学师资,学员毕业后又成为播向各根据地的种子,迅速壮大了新四军的卫生事业。所以,称“华中卫生学校”为“新四军卫生事业的摇篮”,他是当之无愧的。
一、自己培养人才:新四军卫生事业的关键一招
叶挺、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军政首长都高度重视发展卫生事业。从新四军建军到重建军部后,他们一直千方百计从各地邀请专业医护人员来新四军工作。在敌后城市的隐蔽战线,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根据地动员和输送专业人才、为根据地输送医疗药品器械。这些受邀来新四军的医药人才,包括自愿奔赴根据地“带医投军”的医卫专业人才,都深切感受到了新四军上下的欢迎、关心和重视。他们满怀报国之志而来,在组织关心培养下,大多数人很快成长为共产党员。随着一些专家的到来,新四军的若干医院、药厂陆续创办起来。
1941年7月,陈毅在《真理》创刊号上发表2.6万余字长文《论建军工作》,其中(35)部分(1800余字)专论“卫生工作在军事建设上应提到重要的地位”。
在重建军部后,刘少奇和陈毅立即组建了新四军卫生部(此前军部设置为军医处),并要求各师、旅和军分区都要建立卫生部。重建军部后,军直属单位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以及军工部和财经部(军工部和财经部至41年8月即撤销,供给部和卫生部此后因反扫荡曾短暂合并,不久后又分设),另外直属有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和江淮银行。可见,卫生部的层级地位是比较高的。
军部委任原军医处处长沈其震为军部卫生部长,戴济民(兼后方医院院长)、崔义田为副部长,齐仲恒任医务主任(后兼任副部长),罗生特为顾问。卫生部内含医政科、保健科、材料科、管理科4科及药务主任和卫生学校、疗养所、后方医院。面对医护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困难,自力更生开办训练班和医学卫生学校,不断轮训已有医护人员,大量培训新的医护人员。
1941年7月20日,“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正式成立。
1942年2月,盐阜根据地在响水陈家港创办“苏北卫生学校”。
1942年10月,“华中医学院”在淮南盱贻县大刘郢成立(时为二师驻地,为团以上培养医学骨干,沈其震任院长,宫乃泉主持教学。学员40人。12月底因反扫荡疏散停办,月余后再集中22名学员为“高级进修班”,坚持按计划学习至43年10月结束)。
1943年军卫生部创办了“新四军军医学校”(英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江上峰任校长,宫乃泉主持教学工作。主要吸收来自上海南京等城市和解放区的知识青年入学。早期校址为淮南常庄,1947年学校更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48年济南解放后先后与原山东医专、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为“山东医学院”,即现在的山东医科大学)。
军卫生部和各师卫生部还克服各种困难创办医疗干部轮训班(队)和卫生学校,共同为华中根据地培养了大量医务人才。
新四军地处敌后,条件极其艰苦,各根据地被日伪顽割裂封锁、相互隔离,武器装备落后,对敌作战艰苦而频繁,伤亡很大,部队的医护工作尤为重要。新四军的医疗工作实行面向连队、为前线服务为主和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原则,涌现了一批医务模范工作者,如丁志辉、李兰丁、蒋南屏等。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已有卫生人员10500人(时新四军主力部队为21万人。卫生人员占比达5%,在各大解放区中是最多的。另外,到抗战后期,新四军各班都设一名战士兼任的卫生员,平时接受过最简单的救护和卫生培训)。从1941年1月29日成立军卫生部起,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华东军区医务人员发展到4万余人。在抗战期间,新四军的医护人员共救治伤病员8.5万余人次。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共收治伤病员31万余人次,治愈归队达21万多人。
99%的新四军白衣战士都是新四军自己培养起来的。陈毅、刘少奇等军政首长对他们倾情关心、教育,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这是一支优秀的医卫队伍。他们政治过硬、医术优良,“革命理想高于天”,把卫生工作融入抗战救国、民族复兴的伟业,坚守着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他们对战士、对人民满腔热忱,卫生工作深入基层,全力救护伤患、宣传卫生健康、开展卫生防疫。他们不但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还悉心救治民众、有效地控制了根据地传染病和疫情,切实密切了党群、军民的渔水深情。他们不仅在新四军各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陆续为延安和其他根据地输送了许多医卫精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军内外医卫战线上,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 华中卫生学校:烽火中诞生的新四军医护摇篮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1月29日,新四军军部卫生部正式成立,并着手组建各师、旅、军分区卫生部和卫生干部训练机构。1941年2月,在盐城伍佑镇广利院,第二期卫训班历经3个多月筹办正式上课,次日第三期卫训班开办(二、三期班址相邻,但师生组织是分开的。三期班主任为左英,学员分3个排9个班,每班为12至14人)。
1941年3月,奥地利医学博士罗生特应邀从上海来盐城,就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他向陈军长建言开办学校培养医卫人才。陈毅军长欣然同意他的建议,指示着手将卫训班扩建为卫生学校。
为粉碎敌人扫荡,二、三期卫训班和后方医院在5月转移至步凤海神庙,6月从水路靠一条轮船拖行二十余条木船转移至建湖高作镇马家祠堂。7月7日“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开始上课,7月20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军部任命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兼任校长,卫生部副部长崔义田和戴济民兼任副校长。左英任教务主任,全面主持教学工作。
7月20日当天,日伪军17000余人从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等地出动,分四路猛扑盐城,企图再次摧毁新四军军部。顽固派韩德勤也纠结万余人(包括上官云相亲率40师)侵占泗阳程道口企图东犯。正值反扫荡非常紧张之时,陈毅代军长还是如约专程参加华中卫校开学典礼。陈军长给大家分析形势、指导反扫荡,更要求在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他以生动的故事和朴实的语言要求大家重视医务技术,钻研业务,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他挥毫为学校题词:“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桥梁。而精神安慰和救护方面必须集中于革命的社会科学,新四军医务工作同志与一般医生不同之点在此。”陈毅的讲话和题词是对新四军卫生干部的极大鼓励和教育,也成为新四军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座右铭。后来三师还把陈毅题词印在该师卫生学校学员的毕业证书上。卫校的开学典礼是在隐约不断的炮声中结束的。
华中卫校设医疗、药剂、检验三个专业,共有教职工25人,学员共300余人(包含二三期卫训班学员);新学员来源三方面,一是看到新四军在报上刊发华中卫生学校招生启事而来的知识青年,二是从新四军抗大学员中挑选转校而来,三是部队选送推荐而来。根据入学文化考试成绩编为一队和二队,有初中以上文化的编为一队(学制一年),有高小文化基础的编为二队(学制6个月)。
华中卫校的教学生活按民主集中制实行部队化的管理,校队合一,学员组织为“大队—队—排—班”,是与抗大一样的军事编队。大队部有大队长和政治教导员,每队有队长、政治指导员和文化教员,排长也是专职的,正副班长从学员中指定。
卫校的作息时间是从早5:30至晚10:30,上、下午各三节课,晚饭后是自习,每天出操。训练强调“严、快、真”,从队列到轻武器使用,从紧急结合到夜间急行军,在战斗化的生活中大家成长很快。大树下、空地上常常是上课的课堂,背包作椅、双膝作桌。一张纸要作四轮用,分别用铅笔、红水笔、黑水笔、毛笔写。很少有教材,大多靠笔记;图表靠老师画,骨骼标本靠到野外挖。设备仅有一台陈旧不堪的显微镜,调好视野了轮流观察,桌子都不准碰。学员的津贴几乎都省着用于买笔墨文具。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大家精神上又是极其富足的,文体生活很丰富,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刻苦钻研医学的作风。
艰苦紧张的学习使学员们迅速成长。因为根据地发展急需人才,二队学员一百余人于1942年1月提前数日毕业,陈军长莅临毕业典礼,勉励、欢送。一队学员也因部队急需于当年5月提前近两个月毕业。至此,华中卫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 群星璀璨:优秀的华中卫校教师团队
华中卫校办学成绩优秀,首先是因为其课程体系和教员团队素质非常优秀。华中卫校的课程按政治、文化、业务三方面设置。政治的有时事政治、政治概论,文化的有语文、历史、地理等。业务课程按专业性质设置,均由领导干部和专业医生上课,罗生特等都是兼职教员。专职教员很少,但配备非常认真,大队长和队长都是军事干部,两名政治教员都是从延安马列学院毕业分配而来,还有文化教员、英文教员、专职教育干事、门诊医生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为抗日救亡和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是教员中的几位杰出代表。
沈其震(1907-1993),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家、教育家、生理学家,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常委。他1937年应叶挺邀请加入新四军,组建新四军军医处,重建军部后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华中卫校校长。华中卫校学员毕业当年底出发去延安,到达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47年向周恩来建议在大连办学,后急赴沪港等地广泛联系动员、周旋安排,一大批卓有声望的科学家汇集香港、再从海路到达大连,这些专家学者甚至其家眷都是著名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医学上各科齐全,1949年秋大连大学医学院成立,沈其震任院长。建国后任中央卫生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领导创建了药物、抗生素、医学生物等十余个科研机构,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为保障人民健康取得了如“小儿麻痹疫苗”等若干世界瞩目的成果。他有革命家加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组织才能,他既是领导者又是实干带头者,作风严谨、著作丰硕、贡献卓著。
崔义田与薛和夫妇。崔义田(1906-1989),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任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华中卫校副校长,次年接任卫生部部长。建国后任上海卫生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1954年由周总理提名调北京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北京医院院长,他还是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薛和是崔义田的爱人,时任新四军卫生部医政科长、华中卫校教员。他俩是有名的新四军“红医伉俪”,同期参加新四军(1938年),都参加东进、北上,经受黄桥战役等战火洗礼,同年先后入党(1940年),在创建华中卫校的日子里结成连理(1941年)。建国后薛和担任过协和医院党委委员等职。
戴济民(1889-1978),1929年在毛泽东动员下带自己医院的全部药械到青原山救治红军而走上革命道路,随后创建工农红色医院任院长。因医术高超有并称中央苏区医界“四大金刚”之誉,1931年入党,是红一军团医务主任、长征总指挥部医务主任。过草地时,周恩来重病3个月,病情恶化危急关头,毛泽东派他去总理身边,精心治疗护理2个多月使周总理康复。1937年到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突围到苏北根据地,军部筹建后任卫生部副部长、华中卫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副部长等职,建国后任国家卫生部计划监督局局长,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罗生特(1903-1952) 原名雅各布·罗森菲尔德(Jakob Rosenfeld),犹太裔奥地利人,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著名泌尿科、妇产科医生。早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因反帝运动多次被捕,又因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被关押德国集中营,一年后被勒令出境,1939年来到中国上海,1941年3月应邀由地下党护送来到盐城,是参加新四军的第一位国际友人,陈毅、刘少奇在盐城为他专门举行了欢迎大会,任命他为新四军卫生部顾问。他忘我地投入新四军卫生工作,培训医护人员、看病问诊、手术、检查卫生工作。新四军根据他的建议筹建了华中卫校,他亲自授课,致力培养卫生骨干。他还把随身携带的大批医疗器械捐献出来供卫校学员们观摩使用。1942年春,他提出入党申请,陈毅、钱俊瑞当他的介绍人,1943年春,经上级批准成为中共特别党员。他因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救治无数,被誉为“新四军中的白求恩”。1943年6月起程赴延安,8月在途中得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肾病复发决定折返山东,就此在八路军山东军区担任卫生部顾问直到抗战胜利(此间,以“中文还不好、不了解中国情况”为由,坚拒山东军区卫生部长的任职意见)。解放战争中随部队到东北任总部卫生部顾问。1946年他要到前线救护伤员才同意担任一纵卫生部部长。所以他是唯一在我军中获得高级军职的外国医生。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了,他思乡情切,11月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1952年因心脏病去世。他著有《奥地利——中国》,可惜生前未能出版。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友谊和贡献。如今,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的传承者“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校内,树有罗生特与刘少奇、陈毅在一起的高大雕像(罗生特居中)。原八路军山东军区指挥机关所在地山东莒南县为他建了一尊4米高的汉白玉塑像,该县医院命名为“罗生特医院”。
齐仲桓(1910-1970),1937年经徐特立指引参加新四军,成为军医处保健主任,皖南事变后重回军部任卫生部医务主任,兼任华中卫校副校长。在卫校他亲自教授病原学,上课非常生动风趣。1942-1945年任新四军三师、四师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卫生部长、华东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等职。战火中不仅救治伤患,培养医卫人才,还为卫生事业撰文出书。解放后任职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中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华中行政委员会卫生局长,1955年任中央卫生部部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非常痛惜的是他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承德医专当教员12年,文革中又备受摧残,1970年含冤离世。1975年国务院卫生部为他平反并开追悼会。
左英(1919-2011),女,曾用名瞿虹霞,1938年入党,1939年加入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任卫生部保健科长、华中卫校教员、教务主任,全面主持学校教学工作。她是党的七大代表,第四、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职至副部省级。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一生,她的“两次重伤、一生坚强”、“家风廉洁、一门三将”、“文革蒙难、主席慰问”等许多事迹佳话,还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左英护理奖”,都非常感人,笔者将另文专述,以表缅怀和崇敬之情。
创建于盐阜大地上的“华中卫生学校“诞生至今已83年,当年的领导老师和学员大多已离去,但英雄不古精神不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我们正传颂着先辈的故事和伟绩,继承着先辈的精神和事业,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使命之路上坚定前行。
(江苏医药职业学校 徐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