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祭扫征文 > 新四军文化、教育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
新四军文化、教育建设的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潘晨霞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1-29 浏览次数:1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由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自诞生之日起,新四军始终坚定地听党指挥,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从此这支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领导下,驰骋大江南北,转战淮河两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不朽的贡献。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鼓励着我们深入研究新四军的历史,从历史经验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外部的各种挑战,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发扬新四军红色文化。因为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传承价值。传承红色文化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坚守信仰,不忘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新四军在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一支有文化的队伍。究其原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才,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抗日主张,教育动员群众,从而让新四军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回顾新四军的文化、教育建设的主要内容,探讨其个性特色,总结宝贵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新四军的文化、教育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新四军在根据地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鲜明的政治观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员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也主要由各级党组织主导。在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后,为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不正之风,1942年起,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场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1942年6月8日,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展开。新四军也积极响应,代军长陈毅更是十分重视。1942年8月31日,陈毅在阜宁停翅港军部礼堂专门为新四军军直机关和盐阜区党政机关干部作了整风问题的报告。9月25日,盐阜区整风学习总委员会成立,各级党组织机关也成立了专门的学习小组,干部、战士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拥护,按照党的标准,进行自我检讨,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使得新四军内部思想得到高度统一,进一步凝聚了部队的战斗力。此外,中共中央在鼓励新四军开展部队内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求新四军积极开展地方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争取教师。早年在国统区,很多教师对于新民主主义教育还持有不正确的态度,有的清高自傲,不愿出山。有的私自办学,不接受领导。在此情况下,新四军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各地先后举办教师培训班,吸引广大教师和当地知识青年。开设的程有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民主政权、人生观等等,经过学习,使他们对于共产党的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懂得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道理,于是他们放下成见,纷纷向党组织靠拢。由此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建立起来,之前停办的学校得以恢复,还增加了许多夜校、识字班等等,相较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及其子女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一大批文盲开始识字念书,懂得了共产党抗日救亡的道理,政治觉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新四军文化、教育建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新四军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早在新四军成立之初,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就指出“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火热的抗日斗争生活。当年的文化工作者,往往会就地取材,民众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的素材来源。他们将这些融入创作之中,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共鸣。在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在第五展厅一面墙上镌刻的《白菜心》前驻足良久。总书记在现场深情吟诵了歌谣的后半句“新四军,新四军,你为人民死,人民得你生,大家来参军”。之所以这首《白菜心》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的词朴实通俗,群众一看就熟悉。选择白菜心,知其不苦,拥护新四军,知其为民。当年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战士涂克就是从群众生活的细节中得到启发,结合了当地江南民歌小调的风格谱曲,让其朗朗上口,十分好听好学好记,深受百姓欢迎。当年很多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了父老乡亲,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战场的。据不完全统计,仅新四军创作并广泛流传的歌曲就有500多首。而文化的普及,还远不止此。新四军从军到师到、旅、团都创办了报纸刊物,开办了华中党校、抗大分校、鲁艺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创建了文化村。通过文学、战地通讯、戏剧、美术、音乐等多种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掌握生产生活技能,改善生活,从根本上了解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农民、工人、商人、还是妇女、儿童,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追求美好的生活。“在1946年3月至4月召开的华中宣教大会上,据不完全统计,华中抗日根据地有大学2所(华中建设大学、雪枫大学);中学77所,287个班级,中学生1.5万多名,教职员2803人;小学8688所,1万多个班级,学生45万多名,教职员1.3万多名。由此可见,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2】
新四军的文化、教育建设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液里。而新四军革命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要弘扬中华传统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也要传播近代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打破传统军事教育的局限,又要树立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导向。1940年10月,文艺战士黄其明追随新四军、八路军会师、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而来到盐城。这里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是淮剧的发源地。当地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就是淮剧,对很多战地服务团用北方话的演出剧目并不感兴趣。担任阜宁县文教科科长的黄其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一头扎进了传统淮剧的研究当中。当时根据地政府正在农村推行减租减息运动,他以此为背景,把现实中的农民、地主推上了戏剧舞台,采用淮戏班子“出将入相”的走过场墓表戏和当时在苏北流行的“淮调”、“拉调”和民间曲调演唱。这种“旧瓶装新酒”,利用传统形式,赋予新内容从而为抗战服务的方式,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欣赏和支持。文化教育内容方面的创新,使民众更容易接受,而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则是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1941年7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迁驻阜宁后,华中党校亦随之迁入,刘少奇兼任校长,并经常亲自授课,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党的教育事业上。他指出:“党校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干部,要军事化,背起背包,拿起枪杆打仗走路;放下背包学习,农村田间是我们的课堂。”采用这种流动课堂、田间教学的方式,既是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也是结合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特点。战士们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开展简短有效的学习。农民在农忙时可以在田间边劳动边识字,农闲的时候可以集中到夜校进行系统学习,包括地方的祠堂、庙宇等场所,都可以作为临时学校。既节省了资源,又方便了民众。
新四军的文化、教育建设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曾多次提到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他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组织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习,加入政府工作”。【3】虽然新四军在敌后抗战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文化人的尊重与保护。在他们的发起和主持下,苏北文化协会和湖海艺文社相继成立,吸引了一大批著名的爱国文化人,如邹韬奋、范长江、贺绿汀等来到盐城。据文化村村长扬帆回忆,当时根据地物质生活很艰苦,但对这批文化人还是尽可能予以优待,一般干部战士的津贴费往往只有区区数元,而发给知识分子的津贴则远高于军政人员,少数高级专家的津贴甚至达到百元以上,发衣服日用品,每月还会发放特别津贴。不仅如此,对于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军部也是尽力照顾。贺绿汀是湖南人,伙食上就会细心加辣。代军长陈毅更是视文化人如珍宝,经常教育工农出身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在根据地陈毅与文化人吟诗对弈,参加他们举办的各种活动,支持他们工作的同时还要保护好他们及其亲人的安全。特别是在战争中,党中央一再强调,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要保护好文化干部和技术人员,在战时要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1943年1月,中央书记处指示陈毅、饶漱石,指出在敌寇扫荡下华中敌后形势可能日趋严重,要求他们“在华中的文化干部及医生技术人员等应设法送一些来延安,以免在敌后损失”。正是因为这一系列重视人才的举措,逐步取得了知识分子的信任,广大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回望新四军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至今仍然能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文化、教育建设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经验。整风运动中所体现的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成为了如今我党从严管党治党最鲜明的品格。当年的文化创作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如今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仍然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四军领导人在抗战时期就十分尊重人才、广泛吸引人才。在和平发展的年代,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纵观新四军的历史,是一部听党话、跟党走、为党举旗、对党忠诚的历史。可以说党指向哪里,新四军就奔向哪里。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敌后的抗战处在日、伪、顽的多方面夹击中。面对复杂的环境,强大的敌人和群众的质疑,新四军迎难而上,坚定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多措并举,积极主动地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文化阵地、舆论阵地,团结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该弘扬新四军听党指挥的铁的信仰,坚守理想信念。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