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祭扫征文 > 铁军精神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探索
铁军精神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吕洪臻 黄诚 许凤 周颖婷 滕飞翔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1-29 浏览次数:2
深度挖掘并充分运用新四军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推动红色资源进《病理学》的教学课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基层医师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具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等六大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以及疾病的结局与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从本质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高职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补充,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方式,其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孕育和铸就了“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内外团结,众志成城;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的铁军精神。深度挖掘并充分运用新四军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推动红色资源进《病理学》的教学课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基层医师的应有之义。
一、铁军精神融入《病理学》思政教学的现状和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这些指示,表明党和国家高度关切铁军精神的传承发展,也都指向了将铁军精神向思政教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医学本身就是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的特殊学科,病理学又是医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早期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是承上启下的“桥梁”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病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内容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在面对大量抽象概念和枯燥的病理图片时,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其主动学习的意愿。医学教育容易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课程思政的融入,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病理学的热情。尽管病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医学科研的伦理道德等,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忽视,未能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无法充分理解和认同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红色文化传承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内在要求,它为《病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红色文化的基础上,病理学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未来医疗工作者。通过挖掘病理学案例中的红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我们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让他们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积极传播者。
二、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病理学》的课程思政探索
铁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高职院校中,红色文化不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的有效手段。在《病理学》课程中融入铁军精神,既是对医学教育专业性的坚守,也是对思政教育创新性的追求,更是对《病理学》学科历史底蕴的挖掘与弘扬。不仅有助于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理解病理现象的同时,学会站在历史与道德的视角去审视医学问题。人文教育的渗透,能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医学观,为将来在医疗实践中践行医者仁心打好基础。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探索具体可行的课堂案例
红色文化建设是《病理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它涵盖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环节的强化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多个方面。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新四军纪念馆持续做好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好生动教材,展示“铁军忠魂”。江苏盐城,一片英雄热土,研究团队在深入挖掘盐城及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梳理铁军精神典型案例、视频、战役,实现红色文化与病理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提出以下主要构建的内容:
病理学中的“绪论”这一章,与深入挖掘病理学案例中的红色元素,如医学历史上的红色人物事迹、他们在战时的医学贡献,以及他们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坚持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这些案例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病理学知识一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疾病病理机制的同时,感受红色历史的温度,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在讲授“病理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内容时,引入铁军园雕塑人物——身边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生特,赞扬其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念。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全名 Jacob Rosenfeld),1941 年 3 月,他跨越国界来到中国,来到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以其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展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红色文化在医学领域的生动体现。将这样的红色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入病理学教学,能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温度,理解医学的使命与责任,从而对病理学产生更深的情感认同和专业归属感。罗生特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他把毛泽东同志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当成行动指南。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忠诚为病人谋利益的职业精神、严谨的医学科学精神、平等待患的精神、崇敬生命的价值取向、奉献博爱的精神。
病理学中的“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这一章,深入挖掘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的红色元素,“修复”与“重建”含义相近。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华中的抗日武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是新四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四军在华中局和新军部的领导下,迅速走出了皖南事变以后的困境,建设了“正规化党军”,担负起华中抗战的重任,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重建军部”这一思政元素引入“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章节,授课时老师们讲解细胞和组织在面对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如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等形态上的变化来适应,以确保存活。可以把细胞修复类比新四军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高乡村振兴战略认知,弘扬爱国情怀、爱岗敬业、扎根基层。
病理学中的“局部血循环障碍”这一章,重点是循环系统中出现血栓或栓塞,讲解“血液”“血管”“血流”“流血”等概念时,融入新四军战争年代为革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引申出新时代有志青年扎根基层,让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愿景。具体的历史数据和形象的视频资源进一步体现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大革命时期以来,1.8万余名革命先烈在这里献出宝贵生命。盐城全市有128处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村,步凤镇、学富镇、正红镇、东平村……人们将对烈士的纪念和缅怀写进路标,画入地图,刻在心底。《大地重光》影视片段展现新四军英勇抗争的精神。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引导学生铭记革命英烈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用红色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踏上征途。
病理学中的“炎症”这一章,“炎症”与“肺炎”联系,抗战期间,在新四军部队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民众当中,肺病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率较高。为了防止疾病蔓延,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医疗卫生部门采取了有效措施:做好士兵的体检工作,进行隔离治疗,要求佩戴口罩,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倡个人卫生,重视疫情发展程度并及时上报,因陋就简,建设医院和病房。体现新四军医护人员在医疗战线上不怕牺牲、救死扶伤,也反映出新四军的医疗水平和大爱精神。观看《黄花塘往事》影视片段,重现抗战艰辛历程、追忆艰苦岁月。通过林清涟这一角色,展现医护人员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私奉献,他们的事迹令人动容,他们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体现新四军医护人员在战乱中永不屈服、不甘妥协、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病理学中的“肿瘤”这一章,融合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课堂设计:郎景和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向公众普及子宫颈癌危险性的同时,告知公众子宫颈癌是可防可治的。肿瘤的防治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于已经患上肿瘤的人来说,积极的治疗、顽强拼搏和乐观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铁军精神就是遇到困难不屈服、不退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1940年新四军为执行党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挺进苏北。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则企图消灭新四军,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江苏泰兴黄桥地区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以七千余人的兵力,成功击溃了国民党三万余人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黄桥决战的胜利,不仅为新四军在苏北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还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对全国抗战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铁军精神,指导肿瘤患者树立“再难都不放弃。只要精神在那里,我们就一定会胜利”的抗癌理念。
(二)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多元教学方式
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融入线上资源如病理学spoc、短视频等,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历史中的医学场景,体验医者精神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深入探索;通过CBL教学法进行病理学的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思维,适当加入人文关怀和传统文化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坏消息告知等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素养;依托“第二课堂”机制,结合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等学生活动,红色文化在一件件陈列品中具象化,让学生在实地学习中感受历史的厚重,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发挥专业特长,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学生在铁军精神的滋养熏陶中全面成长;积累“思政资源库”,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与病理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尽最大努力做到“节节有思政”。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换
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思政素养的提升。例如,引入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价,以及精神奖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红色文化认知、价值观形成,以及将红色精神与病理学知识应用的考量。
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能力提升:教师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识,将红色文化与病理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和集中培训,鼓励老师利用好新四军这一红色资源,挖掘更多的课程思政与病理学的融合点,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红色文化教育的需要。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作为地处盐城革命老区的医学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将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等新四军精神融入《病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科认同感,还能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成为兼具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未来医疗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1.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2.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药学院;基金项目:2024年度新四军研究专项课题+24xsj40,2024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24skC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