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祭扫征文 > 蓬勃开展的群众运动——新四军盐阜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综述
蓬勃开展的群众运动——新四军盐阜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综述
作者:戴苏兰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1-28 浏览次数:5
毛泽东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中鲜明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抗日战争时期的盐阜地区处于苏北中央,介于苏中区与淮海区之间,是连贯江南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咽喉要道,进而成为连接我新四军同八路军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即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处于敌伪与顽军的夹击之中,它的创建和发展,是华中局、新四军领导人及第三师与盐阜区地方党委正确贯彻执行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蓬勃开展群众运动的结果。这里,笔者试图对盐阜区群众运动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作初步探索。
一、坚持群众路线,择定群众工作作为建设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突破口
作为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在择定苏北作为根据地后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开展华中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他于1940年5月,在给苏北党组织的一份电报中即已明确指出:“应更加放手地扩大我军,武装人民,最广泛地动员民众同我军一起坚决战胜顽固派与反共派的进攻,直至民主政权的建立。”
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一踏上盐阜大地,即扎根群众,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展开调研。所见所闻,正如刘少奇1941年6月在《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一文所说:“农民一年辛苦,耕种出来很多的粮食,一切的粮食与原料,都是农民耕种的,然而结果,农民自己大多数是没有粮食吃,或者不够吃,而且是吃最坏的粮食。相反,那些不种地,也不作任何劳动的人,倒是有很多粮食,吃用不完。工人盖好房子,织好布......工人自己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一切。这难道公平吗?世界上最不公平最不合理的事,也莫过......”正是基于对盐阜人民生活境遇最深刻的了解与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盐城地域历史和现状的深入调研,作为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紧密结合盐阜区的地情实际,在认真总结并借鉴其他根据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主力部队打开局面之后,迅速明智地择定群众工作作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突破口,迅速打开建设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局面。
二、坚定群众路线,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1941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决定以盐城为中心,建立巩固稳定的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5月7日,刘少奇在华中局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所为群众工作,就是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和保护群众利益的工作。这是三个经常性的任务。”
(一)建立救国会,唤起工农千百万
盐阜区地域广阔,85%是农村,城镇很小,工作重心必须在农村。对此刘少奇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首先必须以农救工作为开端。1940年11月,刘少奇带领1000多人的干部大队抵达阜宁县东沟。为了深入开展群众运动,刘少奇先后数次召集各县县委书记会议进行部署。他于1941年2月20日在盐阜区党委召开的各县县委书记会议上指示:各县要立即广泛发动群众,建立群众抗日团体,并提出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发动群众运动的工作方针,以此为盐阜区群众运动的转折点。3月27日,刘少奇再次召集盐阜区各县县委书记会议,认真听取各县群众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指示放开手脚,在农村组织各级农救会,坚持与地主、高利贷者作斗争。根据两次会议精神,盐阜区各县迅速将发动群众工作列为中心工作。通过自上而下地发动,自下而上地建立,群众组织的建立见效很快。到3月中旬起,区农救会相继成立。
刘少奇对盐城农救工作进程深入了解后,在4月5日写给苏中区党委的一封信中,对盐城农救工作经验作了认真总结和推广,充分肯定和称赞了盐城农救工作。4月12日,《江淮日报》全文发表刘少奇给苏中区党委及有关地委的信《盐城农救工作的经验》。《盐城农救工作的经验》对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少奇同志亲自总结盐城农救工作情况和经验,加以肯定和推广,更加促进了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1941年4、5月,在各区乡农救会成立的基础上,盐城县农救会成立。5月1日 ,阜宁县农民抗日救国代表大会也在东沟举行。
盐阜区在刘少奇、陈毅的带领下农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至1941年6月底,不到半年时间,盐阜区农救会员数达18万人。在农救运动的影响下,觉醒起来的人民也跟着行动起来,盐城地区各类群众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农教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学救会、灶救会等纷纷建立起来。
(二)发展人民武装,壮大武装力量
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运动不只在于群众运动,如何动员起来,发展武装力量,则是群众运动的高级阶段。在党的领导下,盐阜区各类群众救国团体纷纷建立,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运动的同时,大力发展了人民武装力量。盐城的人民自卫武装随着1942年春全区群众运动的再发动的高潮而发展起来的。在借粮退租、减租减息保卫家乡斗争中,群众改善了生活,也加深了对党的抗日政策的理解,抗日情绪也随之高涨。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纷纷参加了自卫队、民兵、抗日队等,拿起武器,保卫斗争果实和保卫家乡。仅阜东一个县就组织了数千人参加民兵模范班,自卫队员则达万人以上,并自筹钢枪、土枪土炮、大刀、矛子、短枪等,其中钢枪达千支以上。在组织群众抗日救国会中,阜东群众在青年救国运动大发展中建立起阜东县子弟兵团,通过组织发动,盐阜区1942年5月已拥有民兵4万余人,自卫队7万余人。
盐阜区人民自卫武装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保卫抗日根据地、开展地方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支生力军,有力配合了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军事斗争。在反“扫荡”战斗中,他们积极响应盐阜区党委提出的“乡不离乡,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坚持原地斗争”的号召,根据本地水网地区的特点,创造了阻击战、伏击战、麻雀战、奇袭战、攻心战等许多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法,取得了艰苦卓绝的反“蚕食”、反“伪化”、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在1942年1月至8月末的8个月中,盐阜区各地武装对敌作战就达264次。
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了的力量,更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盐阜区党政军民与抗日阶层,协力一致,完成发展与巩固人民自卫武装的自卫运动,做到全民皆兵,根据地军事化。
(三)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掀起群众性的建设高潮。
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从1940年底开辟以来,长期处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环境十分艰苦。为了粉碎敌人的包围,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生产,救济灾荒,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1943年3月和9月,中共华中局先后两次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当时的盐阜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把经济建设作为支援战争、建设根据地的一项重要工作。于是,盐阜党政军民迅速开展生产动员,组织生产。
一方面是从部队开始,带头开展生产和节约运动,另一方面政府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助、垦荒纺织,共渡经济难关。一是组织生产机构,发动军民大生产运动。1941 年9月,盐阜行政公署成立后,成立生产建设局,领导生产运动。行署通过各县政府生产建设科和生产推进社及盐阜银行,发放贷款,解决生产资金困难。二是奖励垦荒兴企,施惠于民。行署制订各种奖励生产、垦荒和棉织条例,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1942年9月,先后颁发了《盐阜区垦荒条例》《盐阜区纺织奖励办法》《盐阜区合作社暂行条例》,规定开垦公荒五年内免除赋税,开垦生荒三年内不纳租税;对兴办纺织厂的施行免税政策。
由于盐阜地区盛产棉花,群众具有手工自纺自织的基础,区党委和行政公署根据军民需要,决定把发展手工纺织做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口号,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纺纱织布运动。政府通过建立纺织合作社、纺织厂、纱布交换所、开展贷款业务、开设纺织培训班等组织群众生产。政府发放纱车和织布机,回收棉纱和布匹,群众的积极性很高,群众“不花本钱,只要劳动,就有粮食吃”,“人民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土纺土织的开展,为解放区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姑娘们边纺纱,边唱《纺织歌》:“棉花白、稻子黄,根据地里好风光,纺车转又转,棉纱细又长,织成千尺布,军民暖洋洋。”根据地里呈现出一派大生产的繁荣景象。从1942年推行以来,盐阜区的纺织合作事业发展迅速,到1945年底,已达到十多万架纺纱车,13000多部织布机,依靠纺织改善生活的工人、妇女达十余万人。
(四)开展新文化运动,普及大众教育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构想,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刘少奇在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开始就将盐城作为建设“新中国”的实践,他特别以极大的热情在盐阜区积极进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践,提出建设“新的盐城”、“新的苏北”,掀起了规模浩大的群众性文化运动。以抗战为题材的各种文艺、戏剧创作开展起来,盐城到处高唱着新文化运动的凯歌,新的盐城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抗战激情也呼之欲出。
正当盐城人民沐浴于建设“新的盐城”的热情之际,1941年夏日伪军合击盐城,第一次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转移到阜宁农村,农村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角。比较典型的有:
热火朝天的冬学运动。每逢冬学开始的时候,广大农村的男男女女纷纷进冬学学习,学习政治和文化,其声势之大,热潮之高,人数之众,确属亘古未见,故有“冬学运动”之称。据统计,1941年冬盐阜区首次冬学运动,入学者就达7万余人。1942年冬形成更大高潮,入学者将近40万人。一直到1949年的9年间,冬学从未间断过。
活跃乡村的农村剧团和遍地遍野扭秧在盐阜区盛行。盐阜区活跃的农村剧团和秧歌热,是党中央华中局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果,文艺面向大众,文艺为大众服务,是大众文化的突出表现。农村剧团应文艺大众化而起,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做到同中心政治任务相结合,因而倍受地方党委的重视与支持。到1944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已有农村剧团440个,团员6704人,其中数量最多的阜宁县就有103个,团员1190人。秧歌舞原由新安旅行团从西安带到盐阜区,兴起于1943年秋冬,1944年下半年至1946年则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盐阜区掀起了秧歌文化热,男女老少扭秧歌。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人民大众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卷进了文娱热潮,改变了长期存在的种种腐朽的落后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五)掀起参军参战热潮,群众工作取得新飞跃
从1944年春局部反攻至1945年抗战胜利,群众工作主要围绕开展参军参战运动,迎接对敌大反攻,其特征表现为凝心聚力,克敌制胜。
为了粉碎日伪的军事进攻,迎接对敌大反攻,1944年初,盐阜地委决定在全区掀起春季参军运动。党政军民全力动员,全区区乡干部、共产党员带头响应;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踊跃参军;中小学师生和妇女组织慰问队、宣传队,走街串巷,宣传参军,发动捐款、捐物慰劳新兵;各县文工团自编自演参军节目。全区参军气氛异常热烈,涌现出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双双齐参军的动人场面。1945年春,盐阜区又有2000余人参加了新四军。“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民谚,在盐阜地区广为流传。盐阜地区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充分证明了新四军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新四军纪律严明、英勇抗日及其爱民之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有力地充实了主力部队的兵源,为夺取全面反攻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反攻形势和参军参战运动的开展,盐阜区进一步深入开展发动群众工作。据1944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全区调整、充实和健全的农救会组织有246个,新发展会员250人,工救会253个,其中妇救会员就达15万人。盐阜区建立了区、乡农抗会,成立了中学生联合救国会等。至1944年底,盐阜区儿童团员发展到18万人。1945年5月,盐阜区召开首届儿童代表大会,成立了盐阜区儿童团总团部。这一时期的群众团体在数量上有了新飞跃,质量进一步提高,组织群众的面更加庞大了。这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配合对敌反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在开展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盐阜区群众工作扎实有效,蓬勃开展,以其巨大的声势、丰富的内涵、多彩的风姿、鲜明的个性、广泛的影响而形成它独特的魅力,为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四军领导人和盐阜区党委在领导群众、开展群众工作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要是:
(一)党的全面领导是群众运动蓬勃开展的根本保证
抗战时期盐阜区是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3师师部所在地,因此能够直接得到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指导,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盐阜区的群众运动才能够得到蓬勃发展。刘少奇在开创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以盐阜区为点,用极大的精力,具体关心并直接指导着整个华中根据地的群众运动,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而向整个华中地区推广,从而形成了在华中敌后领导群众运动的思想。他先后撰写的《组织民众的几个基本原则》《盐城农救工作经验》《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等重要文章,论述了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及群众运动的经验。他在《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中强调指出,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因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这就是说,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这是“巩国根据地最基本的条件,是坚持敌后抗政与聚焦力量的源泉”。盐阜区正是因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群众工作为基础,才能固本强基。盐阜区群众工作走在前列,创造了群众工作的成功典范,从而建立起浓厚牢固的党群军民关系,筑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二)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是发动群众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农救会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减租减息斗争中组织起来。少奇同志指出“只有民众起来保护其本身利益的时候,民众才会或才可能以同样的积极性来保卫国家民族。”共产党、新四军在领导发展盐阜根据地的5年期间,以剿匪得民安,以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得民息,以军民生产得民利,以民生换民心,以民心得民力,克服了“根据地甚小”的劣势,摆脱了“物质生活极度困难,而环境亦异常险恶”的困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根据地内的地主高利贷及商业资本家的土地兼并现象被停止,他们原来所集中操纵的土地渐渐分散,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下降,盐阜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盐阜根据地的民生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路线的一次成功实践。
(三)马列主义加群众等于不可战胜的力量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和人民结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情,进而推动了人民无私奉献跟党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四军初到盐阜时,群众不“认识”新四军,以为与以往的“兵”一样,只会鱼肉人民,新四军困难重重,民运工作毫无头绪,对此曹荻秋给了大家一个公式,它叫做“马列主义+群众=不可战胜的力量”他说,现在你们要到群众大学去,学习这个公式。“马列主义+群众=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个公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群众路线。今天,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我们一定有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建设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中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共阜宁县委党校 戴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