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红色景点 >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初创纪事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初创纪事
作者:赵柳方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09-13 浏览次数:392
今天,那场战争已经远去,但是茅山不应该忘记英雄,茅山需要珍藏那段刀光剑影镌刻出来的史诗般的记忆,还有那历久弥新的精神。一腔热血和强烈的责任感凝聚在一起。很快,史建和走马赴任。
史建和,一名茅山新四军的后代。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父亲精心保存的各种新四军时期的旧物。他以一颗崇仰之心翻阅父亲光荣历史的同时,也在心里暗暗许愿,将来一定要把茅山新四军的革命文物都收存起来,以个人名义建造一个纪念馆,给老人们一个寄托哀思的地方,给青年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从那以后,他就有意无意地收集茅山新四军的革命文物。
1981 年的一天,镇江市文物局的一位领导找到还在茅山做代课教师的史建和谈话:“希望你能担负起筹建新四军纪念馆的重任……”
天降大任,史建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是新四军的后代,有责任做好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筹备工作……”史建和的热血在沸腾,是啊,那父辈的故事常常使他在梦中泪水沾巾。今天,那场战争已经远去,但是茅山不应该忘记英雄,茅山需要珍藏那段刀光剑影镌刻出来的史诗般的记忆,还有那历久弥新的精神。
一腔热血和强烈的责任感凝聚在一起。很快,史建和走马赴任。
70 年代末的茅山地区环境异常艰苦,周围三三两两的人家没有像样的住房,有的还是临时搭建的茅棚、铁皮房。行走在坑坑洼洼的上班路上,史建和心里有些微微发凉。
恍恍惚惚间,当他跨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前身“茅山建设管理处”时,一下子“懵”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管理处最早的职责是负责茅山东进林场近4 万亩的丘陵松木,测报松毛虫覆盖数量,为林木治理松毛虫病。后来茅山建设管理处撤销,留下2 名工作人员和3 间办公用房。破旧的文件橱里只有几件弃物,几本事迹故事资料,至于经费,一分钱也没有。
怎么办?活人岂能让尿憋死!史建和一边拿出工作计划,一边与他的同事们就急急上路了。那时,只要打听到当年在茅山或江南一带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的消息,他和同事就会马上出发、登门拜访。
“想不到我这辈子还能再见到茅山来的亲人,我很高兴……现在准备建纪念馆、纪念碑,可以让先烈们英灵长存……很好!”史建和至今还记得在新四军老战士杨焕章的家里,老人讲起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的经历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的感人情景。对史建和征求革命文物的请求,老人竭尽所能地支持。
那一次,杨老一下子捐出了十几件革命文物。杨老的嘱托和支持更加坚定了史建和建好纪念馆的决心。他总叮嘱自己:“身后有那么多新四军老前辈在盼望着这件事情,干不好,心中有愧,对不起那些在茅山战斗过的先烈们!”
纪念馆办公室原主任张修禄记得,有一次他与史建和一起赶往福建征集文物,本来说好办完事后从福建直接回去。当打听到东北有一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的消息,他们便不顾旅途劳顿,又坐船辗转到大连,再到沈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连跑了好几个地方,收集到100 多件革命文物。那是他们“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对此,史建和说,建纪念馆的事,再苦也不觉得,再累也值得。
革命文物收集到了,但仅仅靠这些远不能维持一个纪念馆的正常运转,陈列文物和建造场馆都需要一大笔钱,钱从哪里来?这让史建和与他的同事们绞尽脑汁。
史建和先是到某煤炭公司寻求支持,刚开始,去一次碰一次钉子。但他是个细心的人,看到煤炭公司总经理办公的那个小院子空荡荡的,于是每次去的时候,他不光讲新四军的战斗故事、英雄事迹,还悄无声息地顺手带去两三盆好看的盆景,摆放到公司的院子里。前后跑了近20 次,就带去了近40 个盆景。结果,把那个院子布置得有红有绿,花儿鲜艳,绿叶滴翠……最终,煤炭公司的总经理被感动了,那一次,他们筹得8 万元。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广场
史建和找到县长。县长说,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县没钱,很穷呀……
史建和又找到了县委书记,说尽好话,宣传建纪念馆的意义。县委书记感动了:“好好,我们捐3 万元,你们干的是功德千秋的事,我们理应支持!”
为了节约开支,在酷日炎炎的夏天里,史建和带着同事和亲属们上山采石头,运下来自己动手轧石子。建馆工地上,史建和和同事一个不少地去当小工。
不仅如此,为了筹措经费,老纪念馆人贩过稻糠,卖过带鱼,倒过蔬菜。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 年9 月2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 周年的日子里,纪念馆的前身“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室”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尽管“陈列室”只有370 平方米,还仅仅是一个鸟巢的雏形,但飞翔的梦想已经起航。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当一些人还在“姓资姓社”大讨论的桎梏中徘徊不定的时候,茅山纪念馆人走上“以工养馆”“以商养文”“多重并举”的道路。他们大胆向银行贷款30 万,兴办了生产麻花钻的茅山工具厂,除了每年向国家缴纳几十万元的利税外,又把办厂挣的钱用来扩大纪念馆建设。1987 年,他们拿出6万元铸造陈毅铜像;1989 年,又拿出13 万元用于纪念馆增版扩容。
一块小小的红色纪念地,吸引了很多新四军老前辈前来凭吊、寻访。为了便于老前辈们歇歇脚,纪念馆又在闭塞的茅山率先开办了一家有近30 张床位的招待所,把职工食堂改造成对外营业的小饭店,职工既是馆员又是服务员,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曾在招待所工作的老同事们都提到这样的场景:若是碰到生意火爆时,全体职工都不回家吃饭、休息,以馆为家,到饭店、招待所帮忙打杂,大伙儿虽然很辛苦,但一想到能为纪念馆挣经费,心里都洋溢着一种自豪感与满足感。就这样,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靠大家的双手和智慧,逐步壮大起来。
1995 年是中国抗战胜利50 周年,为满足广大游客观众的需要,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范围,丰富教育基地内容,纪念馆人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募捐和自筹资金200 万元,在茅山主峰脚下望母山顶兴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碑前有6 组台阶,每组50 级。“6 组”寓意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韦岗首战告捷的时间为6月;“50 级”寓意抗战胜利50 周年。碑高31.3 米,寓意由镇江市31.3 万共产党员参与捐资所建,碑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苏南第一碑”的建成,终于实现了陈毅元帅近半个世纪前提出建馆立碑的夙愿。
1995 年9 月2 日,茅山脚下彩旗飘飘,歌声飞扬,欢欣雀跃的小学生们把整个广场装扮得朝气蓬勃,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新四军老同志和社会各界1000 多人齐聚茅山望母山下,参加“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落成典礼。
暖阳中,当一位新四军老战士被扶上317 级台阶高的纪念碑基座上,抬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时,他紧紧握住史建和的手,老泪纵横,颤声说道:“谢谢你们!长眠在此的老战友有归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