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
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
作者:罗援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07-04 浏览次数:587
苏北淮安,有个叫做刘老庄的地方,一座静谧肃穆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82 位新四军指战员的英灵,他们来自同一个连队。在78 年前那场与日本侵略军的殊死战斗中,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他们顽强坚守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粒子弹,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陵园纪念馆的门柱上,赫然篆刻着26 个大字,那是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手书之挽联,精准再现这支队伍的发展历程与那场血战的惨烈:“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烈士陵园的纪念馆内,一支在战火焚烧中扭曲成弓形的步枪,似乎还在向人们默默述说当年那场令山河失色的悲壮故事。伴随着讲解员含泪的解说,那个硝烟弥漫的血色黄昏重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1943 年3 月17 日深夜,驻扎淮安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团部气氛紧张。通讯员小胡被从梦中叫醒,见团长胡炳云一脸严肃,便知情况紧急!胡炳云交代:“这封信,火速送到古寨南边刘老庄的四连。鬼子正在进行梳篦‘扫荡’,叫他们赶快‘跳出圈子’!”小胡临出发时,他不放心地再次叮嘱:“信一定要送到,否则,杀你的头!”小胡深知责任重大,一个立正敬礼,疾速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天朦朦亮,小胡才找到四连连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已经起身,见信后快速浏览一遍,签上了“知”字。小胡刚转身离开四连,便闻有枪响,在返回团部路上,身后枪声已一阵紧似一阵。
团部临近的河滩上,胡炳云急得满头是汗,正眼巴巴地等着回信。远远见到小胡身影,大步迎了上去。当看到信上的“知”字后,依然不放心地嘟嚷着:“枪打得这么紧,四连能不能‘跳出来’?”
胡炳云的担心不无道理,四连最终未能“跳出来”。除了炊事班、伤员先行一步外,其余82 名指战员全部陷入日军重围。战斗打了一整天,四连终因寡不敌众,血洒疆场,无一生还。
陵园纪念碑上,李一氓撰写的碑文连同后人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补遗,为我们全景式立体化的勾勒出这场殊死血战的轮廓——
这是何等罕见的恶战啊!3 月18 日拂晓,日军十七师团3 个步兵大队、1 个骑兵大队及伪军从淮阴城开出,配备野战炮、重机枪,过了老黄河、盐河,梳子般向刘老庄“扫荡”过来。驻刘老庄的四连发现敌人后,在没有友邻部队配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村前交通沟,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保证了地方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最后时刻,身负重伤的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全连仅剩的20 多人,掩埋好烈士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枪支,端起刺刀,一起扑向敌群……
当战场完全寂静下来,心有余悸的日军官兵,才小心翼翼地走近那条支离破碎的交通沟。只见中国勇士血洒疆场,手中的步枪、机枪,全部被砸断、炸碎,弹药射尽,手榴弹掷光……让本想捞点“战利品”的日军士兵一无所获,目瞪口呆。这就是英勇的四连官兵:生前,令日军胆寒;死后,仍令日军震撼!
这是何等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抵抗啊!一马平川的平原,没有像样的工事,甚至没有树木、没有坟堆,四连官兵只能跳进交通沟掩身,偏又遭遇交通沟“断头”,这就意味着突围的路被堵死了!面对20 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军,没有友邻相援,只能仅靠一己之力孤军作战。
从拂晓到黄昏,日军连续5 次冲锋未果后恼羞成怒,改变战术,集中所有的山炮、92 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发疯似地向四连阵地倾泻弹药,继而,又发起了骑兵冲击。一时间,弹如雨下,铁蹄践踏,烟尘滚滚,大地颤抖,血流成河。
这是何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军队啊!明明知道没有胜算,明明知道只能“绝望地牺牲下去,亦英勇地牺牲下去”,没有一个临阵退缩,没有一人贪生怕死。抵抗,抵抗,顽强抵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战斗结束后,烈士的遗容、身姿仍然让敌人胆颤心惊:82 勇士“有的怒目圆睁,栩栩如生的俯卧在战壕边;有的紧握枪刺弓着前腿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紧紧咬住敌人的耳朵……依然保持着生前搏斗的勃勃英姿”。
这是何等奋不顾身、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啊!敌人撤走后,硝烟未散,寒星惨淡,刘老庄的百姓立即前往施救。突然,死人堆里传来微弱的呻吟声,人们从血泊里扒出一位身负重伤的小战士,他胸前3 个枪眼,鲜血汩汩流淌,身下土地都被染红了。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人们得知:四连本是有机会突围的,但为了争取时间,让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他们放弃了突围机会,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挡住了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最终,这位传递信息的小战士也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只比战友们晚走了几个小时。
这是何等痛彻骨髓、难以忘怀的悲恸啊!战后,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乡亲们,流着泪收敛了烈士遗骸。没有裹尸布,他们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和土布。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共有82粒。泣不成声的乡亲们掩埋了子弟兵的遗体,筑起了三丈高的烈士墓。遗憾的是,因连队文件被销毁,至今能查到姓名的烈士只有17 人,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文化教员孙尊明,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王世祥、李道合、马汉良,班长刘忠胜、王洪远、王中良,文书罗桥,卫生员杨林彪,战士王步珠、田执信。余下的65 人,皆为无名英雄。“刘老庄连”有名及无名的勇士们,用他们的血性、胆魄和精神,为中华民族浇铸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我们部队仍然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英雄业绩,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新的英雄们……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82 烈士浴血刘老庄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并于《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示范而励来兹。”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为82 烈士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将军也为82烈士墓挥毫泼墨:“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多,美名万古传。”就连伪军中也惊叹传出消息:日军被“刘老庄连”壮烈殉国所震慑,以致对新四军的牺牲精神深感敬佩。
英雄连队的出现,虽与这次偶然的战斗相关,却有其更为深刻的必然。时任团长的胡炳云将军在《哭老战友——纪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50 周年》一文中,让我们见证了这支英雄连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根脉。
首先,“刘老庄连”出身不一般。它曾隶属于南昌起义时的教导团、红军时期的一军团二师突击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五师六八五团和三师七旅十九团。作为一支参加过南昌起义、万里长征、历经无数次战斗洗礼的革命老部队,已锻造成一支信仰坚定、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铁军。
其次,“刘老庄连”指挥员个个千锤百炼。24 岁江西籍连长白思才16 岁参加红军,屡建战功,先后任班长、排长、团部作战参谋,为了加强连队领导,被派到四连任连长,打过很多漂亮仗,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导员李云鹏当过农村小学教员,有知识,有文化,有坚定信仰。1938 年,18 岁的李云鹏抱着一颗赤诚的救国之心,投身抗日救国斗争,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宣传员、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等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文武双全的政治工作者。战斗白热化时,炮弹炸伤了连长白思才的右手,指导员李云鹏也几处负伤,满身血迹,但他们苏醒后,立刻穿梭于战壕内,鼓舞士气,指挥战斗。在最后关头,白思才和李云鹏还在向营首长起草战斗报告,真实生动地叙述全连战斗过程;还在请求批准火线接纳新党员,并在报告上庄重签上自己的名字。
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正义,是“刘老庄连”不屈、不挠、不止抵抗力量的源泉,也是我们今天所要传承的军队精神和民族精神之根本。而忠诚来自于信仰。“刘老庄连”全连殉国的英雄壮举告诉我们:正是凭着“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为着解放人民的”这一崇高信仰,正是凭着“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正是凭着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我们军队的指战员才能做到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直至彻底战胜凶恶的日军。正如当时一篇报纸社评所言:“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人民军队英雄辈出,“刘老庄连”后继有人!就在刘老庄恶战的十几天后,新四军三师七旅就重建四连,并将其命名为“刘老庄连”,司令部政治部还专门从淮涟地方部队中抽调82 名同志补入该连,让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连魂的“刘老庄连”浴火重生。此后,该连每年都要从刘老庄(后扩展到整个淮安地区)征兵,让英雄土地上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永远赓续。新中国成立前后,刘老庄连参加了无数次战斗,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了抢险救灾,参加了涉外演习、联合军演和苏丹维和……都始终不辱使命,保持英雄本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英雄不死,英雄连队不死,英雄精神不死!“刘老庄连”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是人民军队指战员革命英雄主义的集中表现!
尾声:光阴荏苒,斗转星移。身为当年“刘老庄连”的团长,胡炳云将军一直无法忘怀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无法忘怀与他朝夕相处的生死战友。60 余年来,那82 条鲜活的生命时时闪现在眼前。1996 年,胡老将军病逝前留下遗嘱:一不回家乡,二不去八宝山,一定要把遗骨葬在淮安烈士陵园,与四连全体战友共枕长眠。如今,胡将军夙愿以偿,将军墓就在82 烈士墓的左前方。每日清晨,旭日东升,人们都仿佛能听到在另一个世界里吹响的阵阵集结号……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