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来自丹顶鹤故乡的脱贫故事
来自丹顶鹤故乡的脱贫故事
作者:裴义红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05-20 浏览次数:501
射阳是丹顶鹤的故乡,世界珍禽丹顶鹤有90% 在射阳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冬,有“鹤乡”之誉,相传因精卫填海而成陆,由后羿射日而得名。全县县域总面积7730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5130 平方千米,是江苏海域面积最大的县份。海岸线总长100.4 千米,每年还向大海淤长陆地5000 亩左右。射阳县是苏北革命老区之一,全县有14 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到2020 年,射阳已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座有爱的小城”,已经成为射阳标志性名片。
补齐“短板” 挺进百强
2021 年春节前夕,射阳县县委书记唐敬带着米、油、猪肉以及现金等物品,又一次来到他的扶贫点——射阳经济开发区张网村6组村民殷善勇家。殷善勇是该村的贫困户,其妻陈其萍因患严重的关节炎,致使肢体二级伤残,不能行走,需坐轮椅。2017 年又患乳腺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唐敬每次来到殷家,除了带慰问品外,还嘘寒问暖,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殷善勇现年50 余岁,尚有劳动能力,唐敬介绍他外出打工;其女儿学校毕业后,视其所学专业,介绍她到射阳经济开发区工作。殷家的房屋破了,难遮风雨,指导其根据政策申请农村泥改瓦工程专款进行修缮。门前有一条300 多米长的土路,唐敬看到坐轮椅的陈其萍出行不便,在村村道路通时,把水泥路延伸到这里……所有这一切,感动得殷善勇不知说什么才好,常对人说:“看到唐书记,我就想起老一辈人说的一心为人民群众的新四军,当年的新四军又回来了!”
射阳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陈毅、黄克诚、张爱萍、陈丕显、曹荻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战斗的身影。1947年11月,中共华中工委在射阳县耦耕堂成立,领导军民积极开展军事斗争和发展生产。战争年代,先后有2 万多名射阳青壮年报名参军,尤以参加新四军居多,有1600多名射阳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射阳有很多以烈士命名的街道、村庄和乡镇。
历届射阳县委、县政府都重视传承新四军的好传统、好作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让鹤乡福地更幸福,让大美射阳更美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在一片赞扬声中,县委书记唐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觉得还没有到庆功摆好的时候,县里还有“短板”,全县90 多万人中,尚有5 万多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牵着唐敬的心,他常说:“小康路上,贫困户要一个不落、一个不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然而射阳的贫困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一样,虽有贫困存在,但呈点状分布。县里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从实际出发,创新推进举措,聚力脱贫攻坚,从而彰显出射阳特色。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开展“三送”服务,即送就业岗位、送创业政策、送培训服务,促进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能够及时就业。二是全面结对帮扶。县主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以身作则,率先走访结队帮扶建档立卡户,全县形成上下同心、目标同向的良好局面。三是实施扶贫保险,为低收入人群撑起“保障伞”。射阳在盐城市率先推出“扶贫保险100”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三险一贴”(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以及大病住院补贴)。“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档立卡户已累计发放理赔案件19208 件、2102.2万元,较大幅度降低了因病、因灾低收入人群的刚性支出。四是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资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输血”和“造血”作用。多措并举加大小额扶贫信贷工作,从而有效地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有例可证:海通镇射南村6 组58 岁的村民丁卫民,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9年,在镇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他选择了养肉牛致富。没钱买牛,他就申请小额贷款,且不收利息。第一年申请了30万元,养牛20 头;第二年申请50 万元,养牛50 头。今年初全部出售,一头牛能赚七八千元。牛粪是有机肥,又能卖钱。丁卫民靠养牛脱贫,成为村里的富户,尝到了甜头。他养牛的劲头更足,再申请小额贷款养牛120头。笔者采访时,他正请人盖牛棚,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目前,射阳全县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76 亿元,使1.39 万人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受益。五是落实兜底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无法依靠生产扶持、就业帮助脱贫的,实行政策性兜底。具体来说,有三个兜底。一为住房保障,县里组织镇村干部对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房屋进行“一户不漏、一间不少”的排查,建立“一户一档”的图标资料。目前已对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住房全部保障到位。二为医疗保障。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全部控制在10%以内。三为教育保障,全县义务教育阶段3099 名建档立卡学生全部落实教育资助;为高中阶段351名建档立卡学生全部免收学费。从2016年起,对新入学的建档立卡大学生,按照5000 元/人的标准发放资助资金;对无法正常上学的142 名学生全部送教上门,实现资助率、控辍率达100%。六是监测“两易”对象,瞄准“易返贫户”、“易致贫户”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前移监测关口,强化各类信息的实时比对,实行“一月一走访”、“一月一测算”,确保低收入人口脱贫巩固率达到100%。
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射阳的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建档立卡的人口全部脱贫,10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出列,32 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短板”补齐,射阳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被中国社科院选为全国4 个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县份之一。
贫困乡镇 喜讯频传
长期以来,受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四明镇成了射阳出了名的贫困乡镇。3 年前,陈双喜到四明镇担任党委书记,他抓住上级支持和政策红利的有利时机,带领班子成员努力奋斗,使该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工农业生产、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省级卫生镇”。很多人都说:“双喜书记给四明带来的何止是双喜,而是多喜,干脆叫他陈多喜得了!”这里,咱不说别的,单说四明镇3 个由穷变富、喜讯频传的经济薄弱村。
新南不再难
在新南村4 组,提起60 多岁的贫困户蔡正军,但凡了解内情的人都说他现在的日子红火,活得滋润;一天两顿酒,每顿三四个菜,养得脸上红扑扑的,很是康健。对此,蔡正军总是这样说:“酒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水,是有福气之人才能享用的,过去想也不敢想,如今从县到乡都来扶贫,我也脱了贫,兜里有了钱,可算是有福之人,咋不喝点小酒呢!”
新南村位于四明的西南端,过去因为贫困,当地人调侃,把新南说成了新难。有段顺口溜:“说新南、道新南,新南实在难,住房难、行路难、日子难,有女不肯嫁新南,新南何时不再难!”蔡正军在新南的亲戚连找老婆都困难,外婆家4 个儿子,3 个儿子因穷讨不起老婆,打了光棍。
有了党中央的扶贫好政策,新南村成了县、乡重点扶贫的村。陈书记积极争取县级政策,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提升完善农田基础,配套建设项目、桥梁和涵闸,并招引县国投公司投资兴业,流转2000 多亩土地,每亩地每年给流转费900 至1000 元不等。村民们从过去守着的农田里解放出来,有1600 多人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几万元。县国投公司将流转出来的土地种无公害水稻,试行稻田养鸭养虾,生长加工出来的“射阳大米”,不仅生态环保,且口感极好,风靡上海市场。公司今年扩大再生产,还要在该村流转土地1000 亩。因稻田养鸭、养虾需要季节工照应,新南村因故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成了首选对象,每人每天有80 多元的收入。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新南村民,对工作有了多种选择,出现了养猪和养鸡大户。村民刘景华,养鸡4.5万只,多时达10 万只,年收入可观。养鸡需要人帮忙,村民就到他的鸡场打工,给的收入也不菲。就说前面提到的蔡正军吧,因会电焊电工技术,偌大的鸡场少不了他的帮忙,再加上村里还有其他活儿可干,每天收入多达200 元,难怪他要喝点小酒。
除了“一粒米”“一只鸡”“一头猪”,村里还有“一口塘”,有200 多亩水面,承包给村民养鱼、养蟹。52 岁的养鱼大户王军,别出心裁,实行甲鱼、黑鱼混养,取得成功。这些经济鱼类价格高,他年收入可达六七万元。村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如今的新南村,早把“穷”和“难”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了。
邵尖冒了尖
据陈双喜介绍,四明镇所属的邵尖村,过去穷得叮当响,如今经过扶贫,富得冒了尖。我听了觉得新奇,欲到该村看看,陈书记很支持。他因忙走不开,便让镇组织委员陈乾锋陪同前往。
汽车行驶在四明镇的乡间道路上,宽阔而又坚硬的水泥路面伸向远方,路两旁高大的行道树直刺云天,金色的油菜花盛开,一眼望不到边,飘出迷人的香味。拔节的麦苗像绿色的地毯铺满大地,在微风中腾起阵阵细浪。我贪婪地望着车窗外的风景,一边想着小时候曾来过邵尖,泥巴路面弯弯曲曲,从四明到邵尖,十几里路程,单过个邵尖渡就得近一小时。谁知不到半个小时,陈乾锋说邵尖村到了,让我下车。这么快呀?我方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感到十分惊讶。
接待我们一行的是邵尖村支书李青海,他说他今年48 岁,可看上去却像个小伙子,满身精气神。他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说起扶贫来更是滔滔不绝。邵尖是个岛,被宽阔的射阳河环绕着。过去交通落后,进岛靠摆渡,700 多米宽的河面横着根钢丝,一艘破船靠人拉着钢丝摆渡,有时人多,要分批前行,甚至因人多拥挤而翻船落水的事故也曾发生过。由于交通不便,岛上的居民很穷,住泥房草屋,喝稀饭薄粥。要得富,先修路。扶贫邵尖,得先将邵尖岛的交通解决好。历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再加上村民们的鼎力相助,邵尖大桥造好了,让摆渡成了历史。环岛公路修建了,27 座桥梁架起来了,“村村通”通到了各家门口,且都是水泥路面,下雨天脚上也不沾泥。
交通问题解决了,大卡车、公交车、小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等都开进来了,在邵尖岛纵横驰骋,将一个个幸福运了进来。
首先是光伏,邵尖因射阳河环绕,有1000 多亩河滩烂泥地。大前年,县国投公司看中了这块地方,划河滩地550 亩,投资建太阳能光伏。光伏是个好产业,上面可产电,下面能养鱼,公司能盈利,村里更得利。第一年刚起步,公司就给村里150 元一亩,今年已涨到了650 元一亩,据说面积还要扩大,钱还要涨。有了钱,村里不仅还清了所欠债务,还将大部分钱用于民生福利。80 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每年可得200 元补助,百岁老人补助就更多了。大病患者可补助500 元。村里建起了戏台、篮球场、广场舞场,以便于村民们娱乐健身。
由于交通便利,县旅投公司也来投资了,征地1200 多亩,建苗木基地,搞观光农业。植树季节用工200 余人,都是村里人,每人每天120 元;平时的苗木管理常用工20 人左右,每人每天最少100 元。
交通便利,村里的家庭农场也办起来了,共有5个,再加上土地流转,全村共有1500 余人外出打工,收入比在家种地高多了。
交通便利,环岛大堤上的树也有人承包了,目前已栽了2 万多棵,这是绿色银行啊。有人算了一笔账,10 年后这些树木至少100 元一棵,2 万棵树就是20 万元,承包者岂能不富!
是啊,交通便利,进出岛方便,投资者众多,让邵尖村多少人发家致富,生产生活都冒了尖。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60%的农户在乡镇和县城买了房。现年60 多岁的村民李文国,过去以捕鱼为生,偌大的射阳河也糊不了他的口,是村里有名的“三破”:一条破船、一身破衣、两间破房,还欠下10 多万元的外债。如今他享受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承包鱼塘2000 多亩,上养珍珠下养鱼。人们口袋里有了钱,休闲的需求也来了,且品位也高了。李文国顺时应变,又拿出30 余万元建了邵尖第一家垂钓中心,不仅管钓鱼,还管吃管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钓客,财源滚滚来,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在村里建了栋二层楼房,还到镇上和县城买了房。渔花子成了渔富翁,老李满是皱纹的脸上道道都含着笑。
文明村更文明
四明镇有个村的村名很好听,叫文明村。文明村叫了多年,可缺的就是文明,自打脱贫攻坚后,才真正文明起来,他们创建文明村的经历,让人们传为美谈。
说起文明村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该村有两位烈士,一个叫赵文成,一个叫赵明生,他俩是叔侄关系,都是当年的新四军。叔叔赵明生在1945 年的一次战斗中,为保护当地群众,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头部而壮烈牺牲,时年26 岁。侄儿赵文成继承了叔叔的遗志,也参加了新四军,抗击日军,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4 岁。为纪念这两位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烈士,上级和村民一致同意,取两位烈士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即“文明”,将具有100 多年历史的原分水港村改名为文明村。
文明村地势低洼,三面环水,易受涝灾,再加上产业单一,村民很穷困,村里脏乱差,文明村名不符实。
赵文成、赵明生两位烈士是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的,他们死得其所,死的壮烈。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在近些年的脱贫攻坚中,县、乡都把文明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对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重点扶持。同时又投入近百万元资金修路造桥,改造民居,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朝着小康路上迅跑。
村民李立国,自费到北京等地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育平菇赚钱,很快富了起来。他富了不忘乡亲,要带领他们走出去育平菇。村里一些人觉得育平菇费用高,又苦累,不愿去,他就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先出去闯,没几年就见了成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见有利可图,纷纷跟他出去育平菇。第一批跟进的有800 多人,见他们赚了钱,又有人跟进。现在文明村在外育平菇的有1200 多人,平均每人每年收益10 多万元,最高的达20 多万元。村党总支委员邓锟时刻把低收入农户放在心上,他就近在镇上办起了食用菌种场,将村里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20 余人吸收进种场务工,月收入达2500 元左右,使他们走出低收入的行列。
李立国等人做出了好榜样,村里其他先富起来的人也跟着学,推动文明村向文明迈进。今年50 多岁的一组村民陈中付,10 多年前到上海搞河道疏浚,闯荡成功,也成了富翁。他回村现身说法,打动并带动60多人到上海,也搞河道疏浚。这项业务前景广阔,虽然要吃些苦,但每人每月也有七八千不等的收入。
文明村消除了贫困,很多人走上了富裕道路,村里的文明建设也有本钱了。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里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环境整洁,民居齐整,村民谈吐文雅、家暴以及吵嘴打架的现象很少发生,如今的文明村名副其实,更加文明了。
女支书三访特困户
射阳经济开发区张网村5 组村民张阳,50 多岁,单身一人,患轻微智障,平时比较木讷,基本不与人交流。可只要见到村党总支书记吴苏雯,话就多了起来:“吴书记你来了呀,吃过饭了吗?”“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多年来的关心和帮助!”这哪像智障人说的话?不少人对此感到很惊讶。
智障人能说正常人的话,且捧心里话,是因为村支书吴苏雯不时送温暖软化。2016年初,吴苏雯担任张网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不久,她就听说5组有个叫张阳的特困户,日子过得很艰难,决定上门看一看,访一访。
张阳住的是上世纪70 年代盖的房子,破旧不堪,摇摇欲坠,而且难遮风雨,外面如果下大雨,屋里就会滴滴答答地下小雨。他家徒四壁,连张饭桌也缺了一条腿,平时很少有荤腥下肚,破桌上有只破碗,破碗里装的是咸菜,都发霉长了毛。吴苏雯看着,心中很是不忍,安慰了张阳一番,说:“你的困难村里一定会管的,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回到村部,吴苏雯迅即召开了党总支会议和村委会议,决定对张阳建档立卡,进行重点帮扶。首先帮助张阳解决住房问题,因房子年代已久,破旧厉害,修缮不合算,不如重建。村里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4 万多元,帮助张阳盖了3间新瓦房。盖房期间,张阳的住处也让吴苏雯操心,村里出资在县城租了间旅社,让其临时居住。新房落成后,张阳回来看了看,砖墙黑瓦,内墙也用石灰粉刷了,还砌了锅灶,摆上了一些新家具……从来不笑的张阳,见此脸上也露出了称心的微笑。
住上了新房,吃饭又成了问题。张阳不想麻烦村里,要自力更生,他借了辆三轮车,到县城帮人拉货,挣些辛苦钱。吴苏雯闻知,觉得张阳年纪大了,又有残疾,不宜干这种活。于是,她带上大米、食用油和慰问金,再次来到张阳家,亲切慰问并表示,村里要为他申请低保以及解决托底保险和治病等问题。这一切,让张阳感动不已。
张阳有2 亩责任田,按相关规定可以进行土地流转,也可以自主种植。到底选择哪一种,张阳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吴苏雯像及时雨似的,又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帮助出谋划策。如果土地流转,他自控和理财能力差,到手的流转费用会很快花掉,不如自主经营种些经济作物,不仅能增加收入,还长流水不断线。张阳听从书记的安排,在责任田里种了辣椒。吴苏雯仍不放心,特让已退休的村党总支原副书记张勇现场指导,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2亩地长了近万斤辣椒。县城有家辣椒酱厂,专程上门收购,1.3 元一斤。张勇告诉张阳,这价格有点低了,我有个朋友在大丰区做辣椒经纪人,收购价格要高一些。经联系,每斤可达1.5元,这样张阳的两亩辣椒田,除去成本,收入近万元。
在吴苏雯的热心帮助下,张阳的收入不断增加。村里搞环境整治,清理河道和河边杂物,5 组有两条河让张阳承包,每年可获近千元的收入。每逢麦收时节,为防有人偷偷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需人管理监督。村里又将此事交给张阳负责,工资100 元一天,又为他增加了不少收入。
如今张阳住新房,有钱花,还时不时喝点小酒,日子过得挺舒心。这正是:女支书三访传佳话,特困户心里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