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归葬之谜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归葬之谜
作者:鞠九江 殷春泉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9 浏览次数:7767
何昆烈士遗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江苏境内唯一的一支中央序列红军。该军军长何昆年仅32岁。在白色恐怖下,红十四军发展到近2000人,同时发展赤卫队数万人。红十四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红红火火地战斗了七个多月,中心根据地扩展至120平方公里,被列为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2012年清明节前夕,笔者辗转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党史办、红十四军纪念馆及老户庄战斗遗址,查阅史料,寻访知情人,弄清了何昆归葬的来龙去脉。
何昆其人
何昆,原名何德晟,字克信,化名李维森,1898年9月25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金龟乡牛头下村。1924年,何昆投考黄埔军校,由于他不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次年冬才被录取到预备科。他积极参与校内政治活动,思想进步很快。1926年春,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吸收他为中共党员。1927年3月,他当选为国民党黄埔特别区党部监察委员。预科期满后,他被分配至黄埔南宁分校第一步兵队继续深造。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4月18日,何昆等一批左派学生被拘禁校内。当晚,何昆乘看守人员不备,顺阴沟涵洞逃出校外,辗转至广州找到党组织,后被派往西郊三水县组织农民武装,准备暴动。
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何昆率三水县部分农民突入市区。13日,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反扑,起义失败,何昆在黄沙火车站被围,弹尽被捕。当晚,他使出从小练就的武功,一跃登上屋梁,撬毁椽子,率领难友从屋顶越狱。待何昆最后一个下坠时,绳索磨断,他不幸摔伤踝骨,只得隐蔽在同乡开的裁缝店里。
1928年春,何昆回家乡养伤期间,协助永兴县九区苏维埃政府训练农民自卫队,并利用集市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妻子带头剪发放足。脚伤痊愈后,他匆匆北上武汉,找到了党组织。不久,党组织将他调往沪宁地区工作。
血洒老户庄
1930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共江苏省委将活动在南通、海门、如皋、泰兴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何昆被任命为军长兼通海特委委员。2月10日,何昆化名李维森,偕张爱萍、何扬、宋奇等人,由地下交通员护送,从上海乘船到达江苏泰兴,14日抵达如皋西南乡东燕庄。
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隆重的建军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成立。何昆在大会上宣读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并检阅了主力红军和赤卫队。
4月中旬,受党中央“左”倾盲动主义影响,红十四军军部和通海特委决定进攻如皋西南的重要据点老户庄。老户庄三面环水,只有东边一条通道,易守难攻。庄里驻有保卫团、县警察队和省保安队一个中队。战斗之前,何昆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工作,并发动赤卫队和群众配合部队行动。4月16日夜,红十四军二支队的三个大队,加上赤卫队和主动前来支援的群众约一万多人,利用夜色掩护,兵分三路围攻老户庄。第一大队从东边进攻;第二大队是主攻部队,由张爱萍指挥,从南边渡河,直攻敌保卫团团部;第三大队带领赤卫队从西边佯攻,并负责打援。
红十四军使用过的旗帜(原件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进攻发起后,第二大队指战员奋勇向前,但是由于敌军集中火力顽抗,加上河水很深,怎么也冲不上去。第一大队从东边强攻了三四次也没有进展。何昆果断调整兵力,将西面、南边留给赤卫队佯攻,以牵制敌军;集中红军三个大队的兵力从东边进攻。何昆握着手提式机枪亲临前线,带领战士冲锋,很快占领了东头的晒谷场。碉堡内敌人集中火力拼命抵抗,用重机枪对着晒谷场狂射。何昆对张爱萍说:“让我对付炮楼上的敌人,再不解决,敌人的援军过来就不好办了。”说着,他踩着张爱萍的肩膀,一个纵身跳上草堆子,露出半个身体,用手提式机枪对准敌人的碉堡猛扫,以掩护部队进攻,瞬间即将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继而,他一挥手,大声呼喊:“同志们,冲啊!”战士们一跃而起冲了上去。就在这时,何军长摔倒在地上,只见他一手抓着机枪,一手捂住胸口,鲜血从手指间喷涌而出。何昆从昏迷中醒来,吃力地睁开双眼,一看进攻受阻,便挣扎着坐起来,推开张爱萍,喊道:“冲啊!一定要攻下老户庄!”说完,倒在张爱萍怀中再也没有醒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昆军长牺牲时,年仅32岁。
1930年7月,张爱萍于上海疗伤期间作《怀念何昆军长》诗一首:通如靖泰义揭竿,工农武装掌政权。老户庄头争战烈,亲举机枪率当先。无情弹丸玉山倾,一腔碧血泪雨涟。庆功酒酣酒亦苦,报捷声频声愈黯。何期长诀铭心底,丹心永昭苏北原。
寻找何昆遗骨
何昆在攻打老户庄战斗牺牲的当夜,被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秘密仓促掩埋,没有留下掩埋烈士遗骸的任何标记。
1942年,如西县委书记周特夫和县委秘书秦连曾在江安区召开老同志座谈会,提出要寻找何昆军长埋葬地点,后因战事频繁未能找到。
全国解放后,张爱萍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60年五次派员到当地调查了解,希望找到何昆遗骸,但仅获得了一些线索。1960年,在张爱萍建议下,如皋县人民政府在老户庄为何昆建起一座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张爱萍将军题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纪念碑。
直到1964年9月,张爱萍再次委托江苏省有关方面,并邀请当年红十四军老战士周方专程赶到如皋调查,事情才终于有了转机……
据当年协助周方调查的周绚如、马道来两位老人回忆:1964年,他们在如皋县政府民政科工作,9月下旬的一天,领导通知他们说,上级派专人到如皋寻找1930年在老户庄战斗中牺牲的红十四军何昆军长的遗骸,要他俩和朱友林三人协助调查。他们还记得派来的人叫周方,如皋人,曾参加过老户庄那场战斗。
1964年9月24日下午,周方带着县政府的介绍信来到老户庄。他操一口地道的如皋口音,与大家一见如故。他当即召集有关人员谈了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开展工作,强调要通过召开当地知情群众的座谈会,了解当时的情况和何昆军长牺牲后的下落。
翌日上午,周方在老户庄大队支书朱济平家中召开座谈会,请了一些60岁上下可能知情的群众参加。会上大家回忆了34年前的那一幕幕场景:1930年四五月间的一个晚上,红十四军的官兵攻打老户庄。那天夜间,有位红军军官操了一挺当时十分稀少的机关枪对敌扫射,于是敌军便集中火力向机枪方位狂扫,那军官不幸中弹牺牲。接近黎明时分,村里暗自组织十多人,用一张凉匾抬着那名军官的尸体从老户庄急促向西行走。大概一个小时,大家在老户庄西边的一个祠堂里停下来。此时祠堂里外已来了不少人,显得十分忙碌。有人窃窃私语,说抬来的是个红军大干部,要悄悄安葬。“至于这个红军大官是什么人,谁也不知道。”一些当事人回忆说。直到1960年如皋县人民政府在老户庄西边建了一座何昆军长纪念碑,他们才知道当年自己抬的竟是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的遗体。
“当时我们只负责把遗体抬到祠堂,后来就走了,埋遗体不是我们!”对何昆遗体究竟埋在何处,与会人员谁也说不清楚。周方根据大家反映的情况判断,何昆军长的遗体掩埋地点应该在老户庄西边,也就是胜利乡西燕庄附近。
9月26日上午,周方一行人来到西燕庄。南通市公安处法医沈祖云及在如皋检察院工作的徐名义也来了。村支书立即召集村民孙国民、章友道等八人参加会议。与会者回忆:1930年四五月间的一天下半夜,章友道到我们几个人家敲门,通知赶快到祠堂里集中。大家赶到祠堂,只见凉匾上躺着一个用被子从头盖到脚的人。章友道悄声告诉大家,这是攻打老户庄牺牲的一位红军军官,已和三奶奶家(大地主家)谈好借一口棺材,赶快到三奶奶家抬。大家很快将棺材抬到祠堂内,将凉匾上的遗体连被子移放到棺材内,人脸朝上。钉上棺盖后,便抬到祠堂河北一块名叫“垛子口”的地里埋了,并做了坟墓。埋完后天已大亮,参加人被叮嘱要保密。
孙国民还回忆了几个细节:当年他才16岁,参加了那位军官的埋葬,记得是用洋钉钉的棺材盖,是埋在河北面的“垛子口”。当天下午,在孙国民的指点下,周方一行人来到“垛子口”那块坟地。孙国民确认坟墓无误后,周方即下令挖掘并开棺验尸。挖开土后发现所埋的是一口俗称“兜底山”的大棺材,当时是较贵重的,棺材木质已腐烂,散落在泥土中的洋钉已锈迹斑斑。打开棺盖,棺内骨骼虽完整,但呈“歪斜”形态,左手臂骨弯曲于腹部,左脚弯曲不直。这说明落葬时情况紧急而仓促。而按当地习惯,凡死者尸体入殓时,一定要平直安放。另据法医测量,死者身高159厘米,这与孙国民叙述的当年死者身材相符。棺内有五个贝壳做的洋纽子和五只铜质搭扣,而当时的红军军装上确有类似的配件。法医沈祖云对遗骸鉴定结论为:“死者胸椎第三第四左侧横突均缺损,肩胛骨下端断裂,背后骨亦有被打落痕迹,系弹头穿过的结果。肩胛骨外板向外缺损,可判断为枪弹出口的特征。”这也与张爱萍将军所写的《围攻老户庄》的回忆录中所说何昆军长负伤的部位完全相符。
至此,周方根据两个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现场挖掘结果及法医鉴定,证实此坟中所埋者确实是何昆军长的遗体。随后,周绚如找来一块大方布,将何昆军长的所有遗骸拾起来包好,带回了民政科,并连夜写了一份《寻找何昆军长忠骸纪要》,次日交给档案人员朱铎同志保存。四天后,南通市公安处法医沈祖云做出《何昆尸骨检验鉴定意见书》(医技字第29号)。1965年9月13日,中共如皋县委员会、如皋县人民委员会发布(65)第090号《关于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墓的调查报告》,向中央军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南通地委等上级部门及张爱萍、刘瑞龙等领导汇报了何昆遗骸寻找情况及结果。
1966年,何昆遗骸火化后,如皋县举行隆重的迎灵仪式,将骨灰安厝于县烈士纪念馆内。(现安放于如皋烈士陵园内)1980年6月17日,当年通海特委的负责人刘瑞龙专程赴老户庄为何昆纪念碑揭碑。
201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公园在如皋落成,何昆继孙何昭善夫妇来到如皋,参观了红十四军成立遗址和老户庄战斗遗址,祭扫了红十四军英烈。2011年6月9日,应中共如皋市委、市人民政府邀请,何昭善夫妇与其他红十四军将士后代一道,参加了红十四军纪念馆开馆仪式。
红十四军将士用鲜血唤醒了民众觉悟,播撒了革命火种,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记载:“活动于苏中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十四军与全国其他红军武装一样,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打破了敌人多次‘进剿’,壮大了自己,巩固和发展了苏区……虽然在当时党中央‘左’倾盲动主义的命令下,红十四军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以至迭遭失败,但是失败后保留下的骨干仍顽强地坚持斗争,为后来再度兴起奠定了基础。总之,无论是胜利或是失败,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均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如今,江苏省如皋市已成为世界长寿之乡、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洒满烈士鲜血的这片热土上,145万如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的丰功伟绩,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数千人前去悼念何昆等红十四军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