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深情写在菇棚里——记随州市食用菌协会会长许景闻
深情写在菇棚里——记随州市食用菌协会会长许景闻
作者:石守京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04-02 浏览次数:577
一
随州市政协委员、食用菌协会会长、食用菌协研究所所长许景闻站在老区随县殷店镇容河村大山深处的一片钢梁菇棚边,头戴草帽,着一件浅蓝色短袖丅恤衫,深蓝色休闲裤的裤腿上沾着斑斑点点的泥土,一双白色登山鞋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手里举着一个长满花菇的菇袋,笑呵呵地对我们说:“你们看看,多好的花菇呀。你看它的菇头大、菇柄短、菇肉厚、菇头上似刀砍斧凿般的白色花纹,恰似一幅美丽图画,巧夺天工,多光鲜,多靓丽!外国人最喜欢这里的花菇了。这个季节只有我们这里才能为市场提供新鲜的花菇。”他的笑容敦厚而温暖,让人心生信赖。尽管他是一位著名的香菇专家,获奖无数,但人们更愿意把他当作一名下乡扶贫的工作队员,质朴平易,谦逊温和,一如邻家兄弟。
这个长满花菇的菇袋是许景闻刚刚从钢梁菇棚里拿出来的。在他的身边,是衣着光鲜的乡亲,他们把这个收获的日子当作节日来过。在他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香菇钢梁大棚,棚架上一些二茬菇苗已经从菇袋里争先恐后地探头露耳了。摘下来的香菇一筐筐地堆放在冷库里。受疫情影响,收购商今年不便上门,为防烂菇,许景闻组织菇农一边在互联网上霸屏,在电商平台热销。一边冷库储藏,一边生火烘干,换来的是5000 万元的销售“成绩单”。2020 年2 月疫情来袭,历山镇封江明华居委会菇农陈四的16万斤菌种不能卖出,客户电话不断,心急中找到了许景闻,许景闻立即找县政府领导汇报,特批物业公司专车送货,不仅履行了合同,保住了诚信,而且避免了3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天不亮,许景闻就被一声短促的手机提示音叫醒。睡眼蒙眬中,他打开微信,是厉山镇狮子口村菇农江师傅打来电话:“许会长,我们不能采购辅助材料,请不到工人,香菇种不成怎么办,请你帮忙解决下。”洪山镇、三里岗镇的菇农来电:“许会长,我们的香菇采不及,烂了好多怎么办?”他便及时向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尽快办理绿色通行证,自己在防疫指挥部办了小车通行证,冒着风险开车在全市种植大镇查看疫情带来的影响,并指导菇农一是掀开菇棚通风透气增氧,二是菇长六成即采,提高品质,以此应对疫情和挽回疫情所造成的损失。
近几年,秋栽香菇是全市最大的种植模式,由于受种植环境的影响,病虫害时有发生,天河口加强村张金涛的语音留言:许会长,今儿有时间吗?我们8 户种的3万多袋菇烂袋80%以上,快来看看吧!声音既沉重又急促。他摁下语音键回应:知道了,马上就到,放心吧!回应后,眯着干涩的双眼,他将手机中的备忘录打开,在下面又加了几条:“给高城镇龙王庙村菇农送4000斤菌种,给封江明华、明义村菇农送6000斤菌种。”
仲夏的山梁草木葱茏,生机盎然,窗外麻雀啁啾,静谧的山村在晨光中醒来。许景闻逐条翻阅备忘录,心中琢磨着下乡办事的行程。殷店镇容河村菇农王光明、天河口加强村张金涛排在了第一站。天刚蒙蒙亮,听到一片狗吠声,张金涛正欲出门,忽听大院门被敲的当当响,应声传来许会长的声音,“来这么早啊?比我还急呢!”张金涛说。“能不急吗?关系到你们几家今年的收成能否巩固脱贫成果不返贫问题,以及你们今后种菇的积极性”,许景闻说。张金涛开了门让许会长进屋。“不进了,快领我到棚里看”,许景闻说。“我种了多年的菇,还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往年这时正是养菌的好季节,菌袋白花花一片,可今年,菇袋烂得厉害,眼看3 万多元的投入就要泡汤了,这可是我家的全部家当啊?我怀疑是菌种的问题,你得帮我讨回公道啊!”张金涛用嘶亚的嗓子着急地讲述着。许景闻没有言语,而是一头扎进菇棚,检查菇棚、菇床、菇料的湿度、温度、菌丝的生命力,然后告诉他:“种菇不能凭经验,老黄历用不得,今年养菌时雨水多,潮气大,温度低,你还是捂紧棚布,多上水,不加温,这无异于给菇袋雪上加霜哬!应该科学管理,适度掀棚通风透气透光增氧,控湿增温,一定能减少烂袋。”许景闻指着车上带来的防病虫、防烂袋的6000 多斤菌种说:“这是特意给你们送来的补种措施,争取把损失补回来。”张金涛如获致宝,照着许景闻开的“药方”做,结果3个多月后,菇苗一个个像忠诚的卫士,齐刷刷地站立在菇袋床,王光明、张金涛这才相信科技的力量,久违的愁脸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许景闻(左一)入大棚指香菇生产
随县高城镇前进村是个山区村,一无资源,二无项目,那一年,脱贫攻坚战役已经全面铺开。对村民来说,10 户贫困户深度贫困的“堡垒”亟待攻克。他曾坦率地跟我说,他是“农民专家,”又是市政协委员、食用菌协会的会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扶贫工作是大事,自然要不忘初心,当仁不让,勇于责任担当。
君子一诺千金,专家一马当先。许景闻带着专家团队,一头扎进这个贫困率高达31%的村。许景闻凭借自己的物质资源和技术优势,提供10 万袋消过毒、点过种的菇袋,免费技术服务,意在用香菇产业帮10户深度贫困户种菇脱贫。许景闻的想法简单又质朴:既然是帮贫困户脱贫,就需要一个撬开贫困的支点。就要舍得投入,就得真正把自己的所学所长用到农民身上,让科技的光辉照亮这片热土。在此之前,他已被人们称为“农民专家”。他总是那么豁达地说,农民专家嘛,先农民,后专家。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如今走进村子,就能看到村里的休闲广场,不少老人正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再往里走,可见百亩山坡生态园和采摘园。园内,红梅李、大白桃、黑宝石、葡萄等各种果树枝繁叶茂。水波荡漾的大鱼池里,一尾尾肥硕的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追逐。新嫁接的桃树、枣树、黑宝石、葡萄,长得茁壮。村里已经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鼓励在外创业的能人回故乡、建家乡。据统计,许景闻每年免费送给贫困户的菇袋3 万多袋。此外还为23 个省、市,数万户菇农排忧解难,使他们逐步掌握技术,实现真正的脱贫。
1979 年时,随州食用菌产业刚刚起步,种了2 万棒,产量只有6000 斤;2019 年,随州常年栽培量2 亿袋以上,干菇产量6 万吨,占全省产量50%以上,产业链年产值200 多亿元,从业人口超过30 万,外贸出口最高峰近7 亿美元,多年保持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
“这是什么概念?40 年,2 万倍!哪一个作物的产量40 年能增长2 万倍?哪一个地级市能在短短40 年内把一个产业做得增加2 万倍?”许景闻反问的语气中半是感慨,半是骄傲。
当一些权威人士对许景闻说,“你为随州食用菌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会记住你们的。”
“记不记得无所谓,再过几十年我也没了,但是这个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
是的,如今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随州市也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市和消费大市。
许景闻是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专业自费的旁听生,毕业后开始种植食用菌,自1985 年起,先后用棉籽壳长出平菇,既而用稻草麦桔杆长出草菇,可谓“点草成金”。又用栎树、栎树枝粉料长出香菇。1996 年种植了2000 袋秋栽袋料香菇,并同街道一位个体私营老板合作种植4 万多袋大田式香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硬核作用。许景闻的成功在三乡五里传为佳话,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李克升同志五次亲临现场指导,并把全市的袋料香菇现场会选在许景闻的菌种厂召开。而后市委、市政府又连续两年到他的基地召开现场会,进行总结推广。县委老书记常东昌非常重视,三次来现场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他被推上公众人物的舞台。许景闻没有沾沾自喜,他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让更多的人种香菇致富,没有技术支撑无异于痴人说梦。
“许专家让我们由种小麦变成了种香菇,由香菇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掌握技术的‘土专家’,由亩收入不足千元变成了2 万多元。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村民们说。
2010 年,许景闻与华农大教授联合,领衔创办了“随县食用菌研究所”。他醉心菌物世界,求索拓荒。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对食用菌的选料、粉碎、装袋、消毒、制菌、点种、防虫、治病、采摘、储藏、烘干、加工、销售等进行深入地研究,承担了华农大袋料黑木耳、及香菇品种试验项目。目前,已经研究出全省唯一的菌袋病虫防治、烂袋的良方良药,为9000 万菌袋系上了“防护网”。研究开发出11 个适合随州地区生长的优质食用菌品种。多年来,作为随州食用菌科研领域的拓荒者,作为菌物世界的守望者,许景闻饱尝了无数艰辛,也收获了无限喜悦。
为解决菌种、病虫检测难题,他购进了检测设备,再不需要到武汉华农大检测了,既为菇农节省了费用,又节省了时间,还可提供科学检测成果。殷店镇殷店居委会金某的劣质菌种使6 户菇农的5 万袋袋料不出菇,双方各执一词,剑拔弩张,他取样检测后,证实了菌种问题,证据面前,制种户不得不承认制种时误将黑木耳种混入,心服口服地依法进行了赔偿,许景闻化解了矛盾纠纷,保护了菇农的利益。他因此举一反三,依法强化菌种市场管理。2020 年他又配合随县种子管理局,对年产1000 万斤菌种的随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依法对全县菌种生产经营厂家的生产设备、菌种质量、环境保护等,进行拉网式检查,给有资质的菌种生产经营厂家颁发了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取缔了1家不法菌种生产经营厂家的菌种生产经营权,吊销1家违规菌种生产经营执照,督促20 多家菌种生产厂家停业整改,没收销毁劣质菌种2 万多斤。从源头制止了劣质菌种流入市场,为随州香菇产业发展、香菇品质建设、菇农种菇致富系上了“安全带”。
2017 年9 月,田里的水稻收割了,粮食入仓了,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并没有像往年那样聚在一起打牌、闲聊。在许景闻的具体运作下,随州市食用菌专家村镇流动技能培训班先后在全县种菇镇村菇棚里培训,让菇农直观地感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操作,好学易懂,深受菇农们的欢迎。许景闻认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是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的重要路径,每年培圳不少于1000 人,辐射带动菌农3000 余户,被菇农称为“财神爷”。
培训班学员是各村组的村民,教师则是市、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研究所所长许景闻,副会长等专家、技术员,还有种菇专业户现身说法。如此高规格的培训班没有年龄限制,也无学历要求,更无男女老少之别,参加培训非常简单,要求只需3 个:语言沟通没障碍,愿意学,想脱贫。
每次站在讲台上,许景闻开堂第一句总是问学员:“你们想脱贫致富吗?”大多数学员都是首次参加这样的讲堂,更是第一次听一个专家亲自给他们讲课,拘谨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好。尽管都想早日脱贫致富,但还羞于表达,因为对种菇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心里根本没得谱,对能否学会种菇技能心存疑惑。他们小心地回答说想啊,许景闻却大声鼓励大家说大声点:“勇敢地说出来。让大家都听见。”他提醒大家说,要致富,先得从立志开始,要记住:甘当贫困户,永远富不了。
随县历山镇狮子口村在广州、上海做工程的青年刘闯家里有5 口人,以前全年收入也就1.6 万元左右,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全家还住在土坯房里,房墙裂开了口子,房顶通风透着光,漏着雨。聆听许景闻培训班上的讲课,刘闯想着自己是个农村青年,应该带头种。父母听说他要回家种菇坚决反对说,你一个知识青年,回家当菇农连个媳妇都找不到。刘闯耐心地说服了父母,2016 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出30 亩地来,在许景闻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种了18 万袋菇。收获时,他收了144 万多元,纯收入50 万多元,比他种地翻了8 倍多,做梦都笑醒了。掌握了技术、赚了钱,刘闯不忘感恩,他首先成立了厉山镇狮子口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安排26 位村民在他的合作社打工,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每年收入达6 多万元,摆脱了贫困的状况。刘闯指着一位正在钢梁大棚里摘菇的老爷爷,告诉我,他叫王传贵,是一位聋哑人。别看老爷爷不会说话,但是说什么他都懂,上手特别快,摘菇特麻利。刘闯指着另一位40 岁就享受低保的单身汉王先贵,外出打工不好找工作,现在不出村就有活儿干,进社打工后,他老实能干,每年收入6 万多元,不仅申请取消了低保,而且与一起摘菇的李秀梅喜结连理,既脱了贫,又脱了单,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李秀梅看着我们,咧着嘴开心地笑。像李秀梅这样的贫困户,合作社接收了18 户。两年来已全部脱贫,其中有8 人既脱贫、又脱单,喜结良缘。
杨青平是个勤劳肯干的庄稼人。一直想种地致富,但他一家一直在贫困线以下徘徊。2018 年,杨青平参加培训后,拿出一亩地,种了6000 袋菇,为保万无一失,许景闻与他添加微信联系,还派技术员上门指导,有一次,忽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把大棚掀了个底朝天,杨青平认为这一下算是鸡飞蛋打,人财两空了,急忙用微信向许景闻求助。没想到许会长顶风冒雨,拄一根木棍,一拐一拐地像个落汤鸡,带着一身泥水,从山坡下蹒跚而来。迅速指导采取了补救措施,正是他们的许会长帮助转危为安,结果收入了3.6万元,纯收入1.2 万元,是种粮收入的4 倍。
这是她在专家培训班完成的第一份“作业”。到如今,脱贫已然不是问题,小康目标近在眼前。杨青平说,他们夫妻每天都是开车去菇棚里干活,除了种好自家的香菇,她还指导40 户村民种菇。她有技术,不是王家请,就是孙家接,一天到晚都在忙乎。
历山镇红星社区4 组居民任少安、叶军,参加培训后,以书为本,结合实践,进行了七大科技创新,开创了香菇生产的新天地。七大科技创新是:一是创新高温消毒法,改由铁股子消毒为地灶消毒,不仅节省了50%的柴火,还由72 小时上柴升火,变为1 小时上一次柴,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二是创新泡菇袋方法,改由池水泡菇袋为油布扎袋泡菇袋,省工30%;三是创新划苗方法,改由划苗为免划苗,省工30%;四是创新点种方法,改由人工点种为机械点种,省工60%;五是创新装袋方法,改由手工拌料、湿水、装袋,为拌料、湿水、装袋同时进行,省工50%;六是创新点种面,改由三面点种,为一面二排点种法,既美了菇形,又节省了用水,还提高了菇的质量和产量,有利于工厂化栽培;七是创新掀棚方法,改由人工掀棚为手揺钢管掀棚,省工90%。别小看了这七大创新,他们两人由2008年种一万袋,上升到今年的15 万袋,“纯收入由2 万元上升到30 万元,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任少安高兴地说。
六
几年来,许景闻结合实际,总结撰写论文100 多篇,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先进工作者,中国财政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带头人、省科技厅聘为“三区”科技人才。这些光环的背后,是30 多年来这个“农民专家”心灵上的历练和行动上的担当,是那些闪着光亮的汗水和泪水。也是许景闻用心在大地上写论文、做科研的丰硕果实。他自费编印随州食用菌小册子,创办了《随州食用菌》杂志,每年免费发放给菇农1 万多册,被菇农称为身边的种菇医生。
现在,许景闻和他的团队担负着全市30 多万菇农,2 亿多袋香菇袋料的技术指导和调解菌种生产和菇农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每天早上一睁眼,许景闻习惯性先拿起手机,翻阅一下备忘录,那里面是一天的工作清单,是菇农们的各种需求,更是大伙儿对他的信任和赞赏。
许多人也许会问,一位食用菌专家可能待遇不薄吧,非也,他既没工资收入,服务又不收费,是靠自己的香菇产业,每年支撑着15 多万元的费用。图个啥,用许景闻的话说,图的就是借助食用菌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8 年4 月30 日,随县授予许景闻“随县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在随州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年种菇盖新房,二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再种香菇奔小康。在这里,你总能感受到一种信心、一种力量,每一个菇农心中都有目标、有奔头、有梦想、有希望、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