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 烽火鱼水情
烽火鱼水情
作者:张开明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01-17 浏览次数:7079
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党组织决定调林钰与周石谷到苏北新四军工作。1941 年1 月,他们在交通员引导下来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分派林钰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文学系教授,他妻子周石谷则在鲁艺少年队任政治教员。
1941 年7 月20 日,日伪军向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敌人分4 路合击盐城。新四军军部决定,鲁艺华中分院分成两个队转移,撤离盐城。戏剧系、普通班及音乐系的二队200 余人向湖垛一带转移,到达北秦庄时与日伪军遭遇。鲁艺师生奋起作战,终因寡不敌众,丘东平、许晴等30 人牺牲,邵惟等60 余名师生被俘。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鲁艺停办,改建军部和三师两个鲁工团,鲁艺教授林钰与其妻子周石谷(周玉兰)被分在三师鲁工团。在行军的队伍中,人们常常发现林钰教授笑呵呵地背着儿子林铁儿,扶着妻子周石谷艰难地行进。
新四军军部来到阜宁停翅港以后,代军长陈毅为了保护林钰周石谷夫妇的安全,将林钰夫妇介绍给了邹鲁山,请邹鲁山设法照顾。邹鲁山是盐阜区著名的抗日民主人士,陈毅十分信任和敬重他。陈毅交办的事情,邹鲁山当作要事来办。但由谁来照顾保护林钰夫妇呢?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想来想去,邹鲁山想到一个人,就是本村蛤蜊港(今合利乡三岔村)的贫苦佃农、47 岁的郎克宏二哥。郎二哥为人忠厚、正派,关键是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邹鲁山带着林钰一家及保卫人员陈德福4 人来到郎克宏的家里,把他们4 人交给了郎克宏并嘱咐保护好他们的安全。郎克宏安排林钰一家与陈德福住进了自家西侧的两间草舍。他们4 人就在这里隐蔽了下来。林钰,原名唐景阳,1914 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安达县(今大庆市)城郊。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 年夏天,参加了黑龙江警备旅组织的抗日救国屯垦军。后进入第二高等师范科,边读书边撰写发表文学作品。此间,林钰结识了北满左翼作家舒群(黑人)、金剑啸(巴来)、萧军、萧红等人,还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赵大章(李士超)。1936年,日军统治下的哈尔滨白色恐怖加剧,继左翼人士大批南下之后,林钰与新婚妻子周石谷也入关南下,来到上海,与萧军等人创办文学杂志及参加《鲁迅全集》的校对出版工作。1938 年夏,经金人介绍,林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唐景阳用“林钰”笔名发表文学作品,用笔为武器,同敌人作斗争。他在上海出版过《山村》《鞭笞下》《火种》三部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集《苦狱》。此外,他还出版过三部散文集和一些诗歌。当时,周石谷担任上海培城女中语文教师,曾于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在日寇铁蹄下》的小册子,内容是她从东北逃亡到关内一路上所见所闻的实录。
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党组织决定调林钰与周石谷到苏北新四军工作。1941 年1 月,他们在交通员引导下来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分派林钰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文学系教授,他妻子周石谷则在鲁艺少年队任政治教员。林钰常用“男儿有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句诗教育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过艰苦生活,甚至做流血牺牲的准备。
在蛤蜊港安顿下来后,林钰经常和中共吴滩区委书记陈沟(女),以及中共阜宁县委、中共盐阜地委负责人一起开会,讨论发展地方人民武装,配合新四军部队反“扫荡”,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等重要事宜,这些地、县、区的负责人经常在夜幕降临后,来到林钰住处开会。此时,郎克宏便成了林钰等人的忠实保卫人员和交通员,通宵达旦地为他们站岗放哨,从而保证了与会领导的安全。
1943 年2 月底,日伪军再次对盐阜抗日根据地进行梳篦式大“扫荡”,蛤蜊港一带情况也很紧张。3 月2日晚,郎克宏不顾生命安危,用自家的小木船将林钰一家人运送到一个比较隐蔽安全的地方。由于这次日伪大“扫荡”涉及的地区较广,郎克宏觉得这个隐蔽的地方还是不太安全,第二天,他又冒着危险,把林钰他们送到射阳河北的一户较可靠的人家。因林钰、周石谷夫妇是黑龙江人,东北口音很重,郎克宏便告诉他们:万一碰到了敌人,就装作哑巴,千万别说话,以免暴露身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段艰难时期,郎克宏来来往往,向他们通报敌情。日军撤退后,郎克宏又把林钰一家接了回来。
这年的3 月4 日凌晨,日军500 余人分乘5 艘汽艇从熬河、蛤蜊港、双港登陆,设10 多个点做了秘密埋伏。清晨,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和射阳大队一部约100 多人,在耿家松林与日军激战,20 多人牺牲。队伍撤退至三岔大堰口,又遭日军伏击,由于敌人火力较猛,队伍很快被打散。安排好林钰夫妇刚回来的郎克宏主动为新四军和射阳大队掩藏枪支,带领他们撤退,帮助新四军战士渡河。渡过小河,郎克宏发现有3 位新四军战士上岸后径直向南跑,郎克宏立即上岸,冒着生命危险追赶这3 位战士,告诉他们前面有敌人,朝东北方向跑才是安全地带。敌人越来越近,郎克宏又渡过河,接两位体弱、军衣湿透的战士,招呼他们进屋,换上干衣服,把他们藏到河边芦苇滩里躲过了日军的搜索。敌人走后,他又捞起藏在河里的枪支弹药,取出藏在稻草堆里的背包,交给那两位新四军战士,帮助他们及时追赶上大部队。
郎克宏的家地处旧蛤蜊河东侧,一有敌情,朗克宏便用自家的小木船,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及时将地方干部渡过小河,帮助他们隐蔽到安全的地方,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林钰、周石谷夫妇在郎克宏家一住就是4 年半,两家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谱写了一曲“烽火鱼水情”的感人篇章。
1945 年日军投降后,林钰、周石谷一行4 人同郎克宏一家人挥泪而别,到淮安,然后又回到东北。为了感谢郎克宏一家的全力保护,林钰曾要求将郎克宏的17岁的三儿子郎叔衡送出去读大学,待大学毕业后再回来。郎克宏婉言谢绝,他说:“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打鬼子保家园,很不容易,你们现在一家平安无事,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打跑了鬼子,就是对我们的报答!”
遵照党组织的安排,从苏北党校学习结业的林钰、周石谷夫妇回到了东北,恢复了唐景阳、周玉兰的名字。来到哈尔滨的唐景阳创办了《哈尔滨日报》(社长),成为当时党组织尚未公开的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