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王孝牛的梦
王孝牛的梦
作者:张健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11-07 浏览次数:6999
王孝牛,句容市天王镇陈庄村人,1961 年8 月出生。
句容是革命老区,王孝牛的爷爷奶奶曾经为新四军挑过粮食,搬运过物资,做过军鞋,也算是一个对革命做过些贡献的人家。但天不遂人愿,王孝牛3 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残疾。
一晃到了读书上学的年纪,看着村里的同龄人都背着书包欢天喜地的去上学了,王孝牛只能坐在门口羡慕地流泪。
王孝牛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智商却绝对够用,村里一些年龄比他大点的好心孩子,有时候会到他家里来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做一些简单的算术。别人教他一遍,他就能记住了。他央求父母买了一本《新华字典》给他学习生字,他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学,废寝忘食。父母看他这么热爱学习,在他9 岁那年,父亲用板车把他拉到离家二里地远的小学,请求学校的老师收下他。老师们看着行动困难的王孝牛,破例收下了他。
从此,父母每天都挤出时间接送他上学放学,实在来不及,就拜托村里的大孩子们搀扶着他上学放学。有一天下大雨,父母忙着田里的事情,指望那些顺路的同学把他带回家来,同学们却以为王孝牛的父母把他接回家了,其实,王孝牛因为穿雨衣耽搁了时间,等他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走了,他只能找了一根树棍拄着,一步一滑地行进在风雨中,两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身上摔得全是泥水,皮肤跌破了好几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样子,眼泪流了下来。就这样勉勉强强地读完了小学三年级,家里实在没办法再负担他上学了,王孝牛只能辍学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转眼间王孝牛长到17 岁,看着父母兄弟成天操劳,而自己只能在家里吃闲饭,心里也是异常着急。有一天,一个亲戚对他的父母说,我认识一个修鞋匠,是茅山脚下的,我介绍小牛到金坛的茅麓跟那个老师傅去学习修鞋的技术吧,不说靠这门手艺发财,起码做好了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没等父母开口,王孝牛非常高兴地答应下来。
茅麓在茅山脚下,离天王有几十里路远,属于常州市的金坛县,抗战时期这里是新四军创建的根据地,新四军在这里吹响了东进序曲。
王孝牛平生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一切都是很新鲜。师傅也是一个残疾人,修鞋手艺非常精湛,远近闻名。师傅知道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因此对王孝牛非常严格。王孝牛刻苦学习修鞋技术,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什么布鞋、球鞋、皮鞋、胶鞋,他都能修得很结实耐穿,而且非常美观,师傅为收了这么一个好徒弟而高兴。
王孝牛满师以后,回到了家中,在离家不远的甸岗村上摆了一个修鞋摊。农村上的人过日子都比较俭朴,一双鞋往往是破的不像样子了,还是舍不得扔掉,修补的时候很费事。但是王孝牛总是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帮他们补好,而且收费低廉,乡亲们都很喜欢他,每天来补鞋的人络绎不绝,这样一年做下来,收入和一些健康的人的一年劳务收入差不多了,父母都为他能够自食其力而高兴。
有的乡亲到王孝牛的鞋摊来补鞋,带的钱不够,王孝牛为人仁义,总是说你不要放在心上,有就给,没有就算了。乡亲们都夸他手艺好,心也好。有一次,附近村上的一个老农拎了七八双破破烂烂的黄球鞋、胶鞋到王孝牛的摊位前来。要是别的修鞋师傅见到这么破烂的鞋,根本不会接下来,但是王孝牛知道农民生活的不容易,全部接了下来,认认真真地补好了,价钱和正常修鞋收的一样,老农很感激,一个劲地夸他心好。
后来,王孝牛又学会了补自行车胎,大大地方便了附近村庄的乡亲们。
转眼之间,王孝牛年龄渐渐大了,眼看着跟自己差不多大的人都成家立室了,而自己仍是光棍一个,心里特别难受。1988 年,经过好心人的介绍,一个叫做小红的贵州姑娘跟王孝牛组成了家庭。小红为人善良,勤劳能干,会操持家务,两口子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舒心。村里的干部看见王孝牛成家了,也为他高兴。
可是有了家庭,负担就重了,光靠修鞋养活不了家人,他就向乡里的民政部门打了报告。
民政干部亲自到王孝牛的家里跑了几趟,给他送了一些慰问金,问他有什么需求,政府部门能够帮助解决的,一定会帮助解决。王孝牛想了想,告诉他们自己想开一个小百货日杂商店,就怕营业执照不好办。领导们说这个问题我们来协调,在乡村干部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夫妻俩的小日杂百货店开起来了,夫妻俩一边修鞋,一边卖些小百货,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结婚第二年,小红生下了一个健健康康的男孩,可把王孝牛乐坏了,他给儿子取名叫王斌斌,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文能武,胜过自己。
王孝牛重义轻利,小店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因此生意做得很好,家里的条件改善了许多。
村委会和乡里县里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仍然关心着王孝牛,经常过来慰问他,并且在2008 年8月份帮助他办理了二级残疾证,享受了政府部门的关怀。
王孝牛和妻子尽心尽力地做好小店的生意,经过近20 年的努力,终于积攒了一笔钱,在甸岗村上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小店的规模也扩大了不少,家中的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了。虽然弟弟身体健康,但是懂事明理的王孝牛知道弟弟种田挣不了多少钱,就连父母的赡养问题也都由他一人负担。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小小的甸岗村上最多的时候开起了六七爿小店。一碗饭一个人能够吃得饱,两个人分就半饥半饱,人多了就吃不饱,何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图省事,选择了网上购物,加上现在许多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许多村庄被拆迁搬到集镇上去了,农村上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都为子女在城里买房了,人口锐减,况且现在很多人家都不种田了,鞋子也没有什么人拿来修了,王孝牛的生意可以说是一落千丈,惨淡经营。
日子过的再苦再难,王孝牛坚持不向政府部门伸手。他说,作为残疾人,不能为国家建设做多大贡献,但是也不能给政府增加负担,还有更贫困的人需要政府的帮助,我的小店虽不挣钱,但生活还能维持,够花就行。
如今,已经年近花甲的王孝牛因为身体不好,近距离行动要靠双拐移动,所以就买了一辆残疾人代步车,偶尔也会到街上转转,在家附近走走,遇到一些上街下村的乡亲们,到街上上学的学生们,他总会热心地帮助他们,顺带捎上他们,乡亲们都说王孝牛是个大好人。一个淫雨霏霏的夜晚,一对句容市葛村镇的老夫妻俩从南京孩子家回来,因为事情耽搁回来迟了,错过了公交车,经过王孝牛的小店门口,又冷又饿的老夫妻俩想买两块面包填填肚子。正准备打烊的王孝牛问明了情况,请他们到家里坐下,让小红下了面条给他们吃。吃饱后,王孝牛又开着代步车把老夫妻俩送回了家。老夫妻俩千恩万谢,因为雨下得大,要留王孝牛在家里歇,第二天早上再回去。王孝牛谢绝了老人的挽留,冒着风雨,在漆黑的夜色中开车回到了家。王孝牛说:“人活着就要多做点好事,我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也要帮助别人。”
现在,甸岗村上,附近有好几个像王孝牛一样的残疾人,例如王传根、凌诚友等,都在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开起了小百货商店,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了温饱。
抚今忆昔,王孝牛说:“我们的国家有个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也有一个梦,那就是好好生活,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的这个梦很朴素,却也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