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艺苑 > 艺术地展示南京南地区抗战的历史画卷——评历史纪实小说《南京南》
艺术地展示南京南地区抗战的历史画卷——评历史纪实小说《南京南》
作者:徐红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7-25 浏览次数:7768
由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曾宪军同志创作、朱文泉上将题写书名的《南京南》一书,于2020年6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将全面抗战写到胜利的乡土小说”,也是一幅展示南京南地区抗战斗争的历史画卷。
南京南的溧水地区,是连接上海、杭州、皖南的交通节点,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国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地区处于日、伪、顽夹击之下。新四军和溧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出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演绎了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
由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曾宪军同志创作、朱文泉上将题写书名的《南京南》一书,于2020年6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将全面抗战写到胜利的乡土小说”,也是一幅展示南京南地区抗战斗争的历史画卷。时间定位于8年,地域定位于南京南,题材定位于全面抗战,结局定位于胜利,体裁定位于乡土小说。总的看,这部近80万字的文学作品,政治性强、真实性强、文学性强、乡土气息浓,是同类题材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也是纳入“中国新四军全书”的首部长篇历史纪实小说。
作为历史小说,这部作品首先是一幅以南京南为中心的抗日斗争全景画。小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南京南地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长卷,描述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后,在南京以南地区,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和组织民众,如何建立统一战线,如何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如何坚持和发展抗日武装,如何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小说并不局限于南京南这片“乡土”,也交代了全中国总体形势的大背景。说明南京南这里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孤立的,是与延安紧密相联的,是与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紧密相联的。书中没有像有的作品那样总是大段引用毛主席、党中央的电报、指示,而是巧妙地通过人物对话,把党中央的精神表达出来。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众多配角尽管是虚构的,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也进行了移植改造,但是现实中的人物原型、时间地点、历史事件和战役战斗,都是有据可查的,通过文学描写,加以艺术表现,显得非常具体生动。
作为乡土小说,这部作品又是一幅南京南地区当年的社会生活风俗画。鲁迅曾说他小说中“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在《南京南》这部作品中,嘴脸衣服全是纯南京南的,而且纯粹是三四十年代南京南才有的,是地地道道南京南的乡土味。无论是田亩庄稼、道路沟渠、树木花草,祠堂农舍、商铺客栈、茶馆书场以及不同身份家庭的门墙建筑、内部陈设、迎送礼数,各阶层人物的衣着打扮、日常用具、言谈举止,还有儿童游戏、当地小吃、乡间特产、民间工艺等等,都非南京南莫属。有人说《红楼梦》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基本层面,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我看,《南京南》也类似一部三四十年代南京南地区社会生活方面的百科全书。尽管作者是当代人,但对于当时当地风土人情还是比较熟悉的。
作为纪实小说,这部作品又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多种典型人物画。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很多,不能不说到的重要方面是,作者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有新四军的高层领导,如刘少奇、陈毅、粟裕等,有新四军中层指挥员,如钟云辉、李伟平、许维峰、许小秀等,有国民党党政军的头面人物,如顾祝同、冷欣、尹相平、汪国栋等,有日军指挥官,如纪田太郎、绝地、尾本、大岛等,还有民国退休大佬、开明乡绅、刀会堂主,警察局长、汉奸、狗腿、厨师、门房、少爷、家佣等各式各样的人物。主要人物贯穿全书,施以浓墨重彩,次要人物适时出场,巧妙配合,常常在关键时刻起到特殊作用。值得钦佩的是,对各个人物的身世来历、姻亲关系、利益牵扯、性格特征,居然都有符合情理的表现和交代,避免了人物脸谱化、言行公式化。书中有些“闲言碎语”并不“闲”,实际上起到了铺垫、反衬和补充的效果。有些“闲杂人等”也并不“杂”,出场不多,戏份不重,但也是经过选择,有意安排,各得其所,并非多余的,像“过河卒子”一样能建立奇功的。我有个感觉,把各种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写活了,确实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下一步如何对这部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现在已经完成了小说的创作和出版,这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可以考虑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精编成电影,改编成戏剧,分编成系列故事,画成连环画,等等。大家知道,常熟有个沙家浜,曾经发生过36个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的故事,后来,创作了革命样板戏,拍成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建成了历史村落和纪念馆,成立了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了著名旅游风景区。这部作品可以先易后难,逐步拓展,在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