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黄克诚电请派兵十万挺进东北
黄克诚电请派兵十万挺进东北
作者:王茂华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7-06 浏览次数:7337
从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实践中,凸显出了他执行中央军委命令的极强的担当精神。
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
1945年9月上旬,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第七、第八旅自淮南津浦路西东返,回师苏北。9月13日途经华中局驻地时,得
知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而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还在大后方,一时来不及接管东北。黄克诚认
为,这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极好时机。于是,他请时任华中局书记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不可错过时机。但是,饶漱石不同意发这封电报。
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就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向中央及军委提出了他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及建议,于14日用华中局电台发岀。他在电报中写道: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能接近之山脉,防我军向其背后挺进。到适当时机,即大举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我们应在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在军事上应该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东北既能派部队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
黄克诚把电报发出去之后,他就离开华中局驻地,率部发动两淮战役。在三师黄部攻克淮安的第二天,即1945年9日23日,黄克诚接到上级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5万人开赴东北。这说明,黄克诚向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黄克诚接到上级关于让他率部开赴东北的命令后,就立刻着手进军东北的部署。此时有人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要三师北进部队把武器和装备留下来交给地方,说到东北之后就可以领到新的武器装备;二是不要带棉衣。对于武器装备问题,黄克诚没有轻信,且态度非常明确。他认为,部队到东北,万一拿不到武器,仗怎么打?到东北是千里行军,如果在路上遇到情况,没有武器怎么应对?他坚持部队现有的武器装备不能留下,要全部武装上路。至于棉衣问题,他认为棉衣一定要带上。现在已是秋季,到了东北,天气将更加严寒,部队没有棉衣肯定不行。再说,到了东北,谁能保证一下子解决3.5万人的棉衣?对于这两个坚持,黄克诚当时是受到责难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
一切准备就绪,在离开苏北之时,黄克诚接到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要他率部到达山东之后,要停留一个时期待命。黄克诚虽然是带着这一指示上路的,行军途中他一再考虑,部队在山东滞留非常不利。军事行动历来强调兵贵神速,我们进军东北更应不失时机,争分夺秒。如果在山东久留,恐贻误战机。于是,黄克诚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报,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中央军委10月6日回电指示:“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作战任务。”就这样,黃克诚率部于10月12日进入山东临沂地区,休整了两天,补充了粮食,立即向河北进发。
当部队抵达冀东的三河、玉田一线时,适逢连日降雨,道路泥泞难行,部队又无雨具,不得不就地休息两天,并补充粮食,准备出山海关进入东北。此时,黄克诚得知国民党汤恩伯部5万余人逼近山海关,已与守卫山海关的山东部队杨国夫师接触。黄克诚考虑很难率部按原计划经山海关进东北,便于11月8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改由山海关以西绕道经冷口出关进入东北。11月11日,黄克诚接到东北局的电报,命令他率部直奔山海关,配合杨国夫师歼灭进攻之敌。11月13日,黄克诚又接到东北局的电令,要他部暂勿向锦州、义县前进,而改向义院口、驻操营前进,并要黄克诚统一指挥新四军第三师及山东梁兴初师集结于抚宁地区,待机歼灭正向山海关西北之石门寨及抚宁延伸的国民党军队。
面对上述情况,黄克诚于11月14日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并报东北局,说明新四军第三师与山东梁兴初师全部集结于抚宁,尚需6天时间,且部队极度疲劳。他在电报中说:“军委前已电令我部迅速向锦州集中,现东北局又电令我部集结抚宁作战,究竟如何行动,请尽快指示。”黄克诚此电报发岀后的当日(11月14日)接到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发来的电报,令他部与梁兴初师速分路平行前进,限于11月24日(10天时间)到达锦州地区休整。11月15日,毛泽东又电示东北局:“我黄、梁两师42000,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应令黄、梁两师从冷口、界山令口分路隐蔽开至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足枪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准备决战。”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黄克诚率部从玉田岀发,经丰润、迁安,由冷口出关,又经青龙、建昌,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就这样,新四军第三师主力4个旅3个特务团共3.5万余人,在黄克诚率领下,从苏北徒步行军,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历时两个月,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
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参加了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同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笔者通过学习研究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这段历史,深深感受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还未拉开序幕的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黄克诚能识大体、顾大局,能敏感地站在更高层次上看问题,寻求战略对策并得到最高统帅部赞同,证明了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在率部挺进东北之前和挺进东北的途中,他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有些纯粹是人为造成的。面对这些难题,黄克诚始终站在全局高度,冷静分析,寻找对策,采取措施,排除了种种干扰,从而胜利完成了率部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新四军第三师在组织大练兵
从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实践中,凸显出了他执行中央军委命令的极强的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既是一种顶住风浪,排除万难的战斗精神,更是一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赤胆忠心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作为后来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学习黄克诚同志的这种担当精神,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