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我为毛岸英等志愿军烈士缮写碑文
我为毛岸英等志愿军烈士缮写碑文
作者:罗继五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6-12 浏览次数:7379
桧仓烈士陵园坐落在桧仓西北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青松翠柏环绕,金达莱花盛开。全园占地共11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中国民族式的建筑,包括毛岸英同志在内的134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
作者和战友们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合影
回顾抗美援朝战争历史,人们无不深切怀念长眠在朝鲜国土上的志愿军烈士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安全。在这场抗击美帝侵略的战争中,中朝军队并肩作战,共歼敌109万余人,其中美军39.7万余人,南朝鲜军66.7万余人,其他国家军队2.9万余人,把侵略者赶回到他们发动战争的三八线附近,迫使侵略者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英勇奋战,前仆后继,有36万中华儿女血染疆场,其中18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杨根思、黄继光、杨连第、邱少云、孙古元,罗盛教……以及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他们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照耀千秋万代;他们的高贵品质和英勇气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将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作为一名志愿军老战士,我曾有幸参与了一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那是1955年3月的一天,时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的任荣将军,把我和马义彪同志叫到他的办公室。任副主任深情地对我们说:“中朝两国政府决定在朝鲜统一安葬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建立陵园,让烈士们安息在美丽的朝鲜青山绿水间,以作永远纪念。陵园纪念碑正面题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已由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主席郭沫若同志亲笔书写。背面的碑文,政治部党委决定,由你俩来缮写。这是祖国人民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和敬仰,相信你们能够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对于这项使命,我们两人很兴奋,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这一年我25岁,马义彪27岁,我俩都在志愿军总部工作,像这样重大的任务都是第一次接受。我们当即表示:“一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3月的朝鲜山区,春寒料峭,山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我们一行4人,由组织部干事马慕农带队,随同还有翻译金武彬。我们从志愿军总部桧仓乘车出发,到达仁平改乘火车东行,经阳德、高原、咸兴,直达咸镜北道的金策市。金策市北面的大理石工场,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地。
我们寄居在一户朝鲜军烈属家里,户主姓李,儿子参加朝鲜人民军,在抗美战斗中牺牲了,家中留下老父老母和一个十几岁的弟弟。阿爸基、阿妈妮见我们来到,十分热情,像对待亲人一样接待我们。这里战后群众生活极其艰苦,吃的和用的都很困难,阿妈妮还是尽最大努力让我们吃好住好。朝鲜主食多用大米、大麦、小米、黄豆混合做成,香喷可口;蔬菜则每餐少不了泡菜,酸辣清香,生津下饭。肉是没有的,最好的荤菜是明太鱼,因为没有食用油,只能放在火炉上烤熟吃。
我们平日换下来的衣服,阿妈妮总是悄悄地拿去洗干净。我们生活在这里,虽然条件艰苦,语言不是很通(我们也能比划着说上几句朝鲜日常用语),但两国人民亲如家人的情谊,冲破了语言上的障碍。
同时来到这里参加碑文缮写工作的还有一位60多岁的朝鲜朴大叔,他不会讲中国话,但汉字写得好,还会用汉字写古诗词。我们相处都用汉字交谈。
在金策大理石工场,我们5人的分工是:马慕农负责与朝方联络,小金担任翻译,我和马义彪、朴大叔专心于纪念碑碑文的缮写工作。朴大叔年老体弱,我们怕他劳累,不让他多写。一位朝鲜老人参与为志愿军烈士写碑文,本身就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我和义彪年轻力壮,主要任务由我们来承担。
纪念碑碑文和毛岸英同志墓碑文,均由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350余字的纪念碑碑文简要地叙述了志愿军出国作战、协同朝鲜人民军抵抗侵略的全过程,高度赞扬了我志愿军指战员英勇奋战、前仆后继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
毛岸英同志的墓碑,正面由志愿军政治委员李志民将军亲笔书写。碑文全文如下:“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公历1955年4月立。”
书写碑文,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天气冷,每天匍匐在冰凉的大理石上写字,寒冷刺骨,不一会儿手和脚就冻僵了,需要停下来暖和一下,再继续往下写。我暗暗叮嘱自己: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要下功夫一丝不苟地写好每一块碑,才能对得起牺牲的烈士。此外,我们还要担负每一块碑的计算、划格、校对、镌刻、验收等多道工序。
经过大家3个多月的辛勤劳动,100余块大理石碑的缮写刻制工作终于圆满完成了。我从心底感到欣慰,庆幸自己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值得永远纪念的事情。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金策大理石工场员工,告别了朝夕相处的阿妈妮一家和一起书写纪念碑的朴大叔。工场领导在送别会上,赠送我们用当地大理石雕刻的花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1955年10月25日志愿军出国作战5周年之际,朝鲜平安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及朝鲜各地的烈士陵园相继建成。
桧仓烈士陵园坐落在桧仓西北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青松翠柏环绕,金达莱花盛开。全园占地共11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中国民族式的建筑,包括毛岸英同志在内的134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广场上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紧握钢枪,威武雄壮,是由志愿军战士捡拾战场上的炮弹壳铸成的,具有特殊的意义。园中壁墙两侧是反映志愿军英雄事迹和中朝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浮雕,园中牌楼(园门)、碑亭、喷泉,错落有致,整个建筑庄严雄伟,凝重肃穆。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的题词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努力,奋不顾身地抵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烈士们鲜血结成的友谊,是永远光荣,永垂不朽的!”
朝鲜内阁、最高人民会议也分别为纪念碑题了词。
朝鲜朴大叔在为志愿军烈士刻写碑文(罗继五速写)
1958年2月17日,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期间,专程来到了桧仓向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周总理说:“祖国不会忘记他们。烈士们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他们的功绩将流芳万世。”
1958年10月23日,志愿军总部全体人员最后一批撤军回国前夕,我和马义彪同志来到桧仓烈士陵园,向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作最后告别。我抚摸着纪念碑,想起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不由热泪盈眶,遂吟短诗一首:戳穿纸虎建丰功,血洒东邻助友朋。忠骨长眠芳草地,颗颗丹心映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