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走心入骨是战友——新四军老兵顾理昌的传世故事
走心入骨是战友——新四军老兵顾理昌的传世故事
作者:顾国樑 黄朱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4-25 浏览次数:7338
在一套不宽敞、家什陈旧简陋的居室里,89岁的顾理昌坐在我们架起的摄像机前,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说着说着,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我命大,活了下来,跟我一起出来抗日的不少人早就牺牲了。
2010年清明节,在24位烈士名字补入老坝港烈士陵园时,顾理昌感慨万千。
炎热的北京。
在一套不宽敞、家什陈旧简陋的居室里,89岁的顾理昌坐在我们架起的摄像机前,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说着说着,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话:我命大,活了下来,跟我一起出来抗日的不少人早就牺牲了。
离休前,顾理昌是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1925年8月,顾理昌出生在江苏海安一个叫顾陶村的海边村落。祖辈是农民,他读过私塾、高级小学。全面抗战爆发,目睹日军肆无忌惮的暴行,顾理昌满腔仇恨。1940年,新四军东进开辟苏中根据地,15岁的顾理昌开始投身抗日活动。走上革命道路,他始终铭记着一个领路人:袁顺森。
2007年5月,顾理昌从北京来到江苏高邮,买了花篮走进烈士陵园,跪在袁顺森同志的墓前,像孩子一样痛哭起来,哭诉着与这位战友别离60年的绵绵哀思。1947年7月,袁顺森带领部队在高邮作战时牺牲,年仅30岁。
袁顺森比顾理昌大8岁,相识于1940年。这一年秋天,新四军组织的民运工作队深入苏中地区,袁顺森分在如东县浒澪镇,负责学校、商界等行业的民运工作。顾理昌当时在浒澪镇读书,袁顺森慧眼识人,动员顾理昌担任儿童团长。他说儿童团、农抗会、妇抗会等都是为了抗日救国成立的,一个组织好比一根筷子,筷子多了拽在手里不容易折断,这叫全民抗战力量大。袁顺森见顾理昌字写得好,教他上街买来彩色油光纸,自己拟好内容,让顾理昌书写抗日标语,写完一起上街去张贴。一次贴标语时,正好遇上苏北参议会副议长朱克靖。朱克靖看后,赞扬标语写得好。袁顺森向朱克靖介绍顾理昌是儿童团长,朱克靖拍了拍顾理昌肩膀说,“好好干”。第二年4 月,顾理昌跟随民运工作队参加了苏中军区成立大会,聆听了粟裕师长的讲话,还学唱了《苏中军区成立歌》,他最喜欢歌中那句“军民团结是军区的旗帜”。
一天,袁顺森派民运队员张凤娇找顾理昌谈话,辅导他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共产党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入党和党组织活动为啥秘密进行等问题。过后不久,顾理昌填写了入党志愿书,成为了预备党员。袁顺森对顾理昌说,共产党是为穷人说话办事的,共产党员是由先进分子组成,就是最不怕苦、最不怕死的人才能成为共产党员。
1943年春天,因顾理昌参加革命,家中受到敌人报复,父亲被人连捅数刀,家里草房被毁。悲痛、茫然之际,袁顺森和顾理昌谈心,讲述共产党人的胸怀,讲一个革命战士投身革命就要有牺牲精神,鼓励他振奋斗志,把对敌人的仇恨埋在心里,拿起枪杆继续战斗。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顾理昌从一个儿童团长成长为乡支书、乡农抗主任、区委宣教科长、区武工队副队长,后来带头参军,进新四军抗大分校集训,毕业后任区委书记兼地方武装的教导员。他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党的教导和组织的培养。他非常感恩革命的引路人袁顺森,曾以《不尽哀思导师、战友袁顺森同志》为题,写下3万字的回忆文章,寄托自己的怀念之情。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顾理昌收到老战友陆文彬寄来的一封信,信里写道:“昔日抗战在敌后,均在20多岁年轻时。为了不当亡国奴,始终和敌人在战斗。我们已过古稀年,朝着美好的明天,共同继续前进奋斗。”
读着老战友的信,顾理昌的感情仿佛一下回到了烽火硝烟的年代,一个个老战友像过电影似的在他面前,和他对话,和他交流……
2001年清明节,顾理昌回老家参加海安老坝港镇的烈士陵园落成仪式。在翻阅烈士名单时,他发现烈士陵园有很多遗漏,当年和他一道出来抗战而牺牲的人,上面都没有他们的名字,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于是,从这一刻起,已经76岁的顾理昌,开始了为烈士补名的佐证寻访活动。
他找到抗战年代的民政干部吴礼穆,老人在尘封60多年笔记里翻阅到当年悼念申必恭烈士的挽歌《吊忠魂》。申必恭是老坝港旧场村人,1941年在区武工队任连长,日伪扫荡时,他在角斜镇的周庄被俘,敌人用铁叉把他活活戳死。还有乔锦盛,是顾理昌动员他去参加新四军的,小名乔四。入伍后,乔锦盛刻苦练投弹,可以甩四五十米。1946年在保卫海安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因伤势过重牺牲在担架上。顾理昌用近10个春秋,艰难跋涉,为32位牺牲战友取证。在当地各级民政部门的关心下,这些战友分两批被追认为烈士,名字补刻在了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这些烈士是:
旧场村申必恭、王绍煜、曹明福;朱王村蔡其银、吴礼来、曹元美;马坝村王谟富、缪二元、王为标、缪兴来、李胜兰;陈坝村张桂元、吴志来、张怀余;蒋坝村张良贵;朱河村吴其寿、吴其华;花鱼村吴大元、范连荣、王绍友、冯祖银、陶德成;三河村王绍银;坝北村吴中岳;兴堤村王八贵;平河村吴志来;富潭村乔锦盛、吉福根;平新村丁普贵、顾怀友;顾陶村吴国梁;朱庄村缪四贵。
顾理昌为革命先烈立碑
记者感言 我们寻访顾理昌的时候,老人谈起战友声泪俱下。在整理拍摄顾理昌素材的今天,我们也情不自禁泪水盈眶。这位把战友情谊、荣誉看得和自己生命一样重的人已经走了,去了牺牲战友长眠的同一个世界。1979年,在我军自卫反击战奏响凯歌的年代,诞生了军旅歌曲《战友之歌》,发表在《解放军歌曲》杂志上,唱响全军内外,这支歌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荣获中国首届音乐奖。“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回顾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之所以不断壮大、所向披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团结,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在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在坚持敌后斗争的复杂环境里,未成年的顾理昌走进了革命队伍,战友像兄弟、像恩师、像慈父,置身如此温暖的大家庭,他成长为意志坚定的抗日战士。他曾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讲述抗战日子的战友深情。古稀之年回故乡,当发现牺牲的战友被遗忘没有进入烈士榜单的时候,顾理昌以惊人的毅力奔走取证。他女儿告诉我们,爸爸为了替战友烈士正名,在北京与江苏两地之间往返几十次,“妈妈陪他,我陪他,长途电话卡买了几十张,写过几十封信件。”顾理昌也很理解民政部门,抗战时光久远,牺牲人员各有不同处境。然而,他始终抱着浓烈的赤诚之心,为战友负责,要还战友一个理应属于他们的光荣称谓。顾理昌在自创诗作《漫漫追烈路,深深战友情》中,以“高擎正义之大旗,为革命先烈争名”“英名与日月同辉,忠魂偕天地共长”的诗句,表达了这位抗战老兵对战友的敬仰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