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世纪人生 功垂后世——百岁老红军军医汪浩回顾烽火岁月
世纪人生 功垂后世——百岁老红军军医汪浩回顾烽火岁月
作者:赵东云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2-20 浏览次数:7477
汪浩和夫人叶云得悉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前来采访,非常兴奋。简单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题,这位经历过新四军东进抗日首战的老战士,静静地讲述着自己和战友们所共有的那个烽火岁月……
汪浩查询历史资料 马启兵摄
在抢救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料的过程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他就是百岁老红军、老军医汪浩同志。记得去沈阳军区总医院采访他那天,正值初冬首次寒潮来袭,凛冽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总医院的病房内却温暖如春。汪浩和夫人叶云得悉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前来采访,非常兴奋。简单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题,这位经历过新四军东进抗日首战的老战士,静静地讲述着自己和战友们所共有的那个烽火岁月……
放牛娃投身红军
汪浩,原名汪运富,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汪家畈一户农家。家里给他取名“运富”,期望能够过上富裕生活。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梦呓。由于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又多,无钱上学,只好给地主家放牛。在汪浩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缺吃少穿,他常光着脚外出放牛,还经常饿肚子。
1927年11月,震撼大别山区的黄麻起义爆发,红军部队曾在汪浩家里住宿,部队一位吴姓指导员,有空就给孩子们讲革命道理,汪浩深受影响。1930年夏,汪浩向父母提出要参加红军,临别之前,父母鼓励儿子到部队好好干,并为他准备了一床棉被、一双新鞋。汪浩最初参加的红军部队是鄂东北独立师一团二营六连,当通信员,这一年,他刚满13岁。次年春,汪浩护送在战斗中受伤的指导员到鄂豫皖苏区红军第五医院就医。林之翰院长见汪浩机灵、勤快,工作不怕脏、不喊累,就向指导员提出留汪浩在医院工作。就这样,汪浩在部队医务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50个春秋。
1932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疯狂进攻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下的少数部队重新编为红二十五军,坚守大别山根据地。此时,汪浩在鄂东北地区的红军总医院,先后担任看护长、医官、分所所长。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遵照党中央指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离开鄂豫皖边区,向西北进军。1935年2月,留在鄂豫皖边区的零星部队重组红二十八军,坚持对敌斗争。因医治伤员需要,汪浩留了下来,先在军特务营、鄂东北道委医院担任医官、院长,后到手枪团卫生队任医务主任。同年秋,汪浩加入了党组织。
艰难岁月刻骨铭心
三年游击战期间,是鄂豫皖边区最困难、最艰险的时期。敌人实行残酷的“清剿”“围剿”,红军和游击队不停地战斗、转移,红军医疗人员也跟随部队四处游击,居无定所。伤员或分散在群众家里治疗,或安置在山洞里。缺医少药,医护人员就跋山涉水寻找草药,自制药品。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危险,但汪浩等医务人员从不叫苦叫累。
1936年夏,在麻城的一次战斗胜利后,军政委高敬亭见到汪浩,询问了医治伤病员的情况后说道:“运富,我们红军指战员都是宝啊!红军指战员往往一个当几十个用,我们的战士牺牲一个就少一个,你们抢救活一个就多一个,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汪浩向军政委保证,尽力救护伤员。高敬亭握着他的手说:“医务人员很少,你们是宝中之宝啊!”
军首长把医务人员视为“宝中之宝”,在政治上、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则是关怀备至。1936年秋,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团长詹化雨率部在黄安一带活动,汪浩时任手枪团医务主任。一天下午,部队进入高桥地区,这里距离汪浩的家乡很近。詹化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派人暗中从山那边接来了汪浩的母亲、弟弟。当老母亲见到汪浩时,一把抱住久别的儿子,泣不成声。詹团长让炊事员下鸡蛋面给老妈妈吃。第二天部队要出发了,詹团长取出两块银元、两件棉衣送给汪浩母亲,要老人家多保重身体。詹团长的关怀令汪浩终身难忘。
汪浩回忆说,大别山地区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群众热爱红军、掩护伤病员的故事感人至深,数不胜数。一次在西进桐柏山的战斗中,特务营营长林维先腰部中弹,部队首长商议后,决定就近安置林维先养伤。汪浩等护送林维先等3名伤员,在附近山区找到一独户农家。这个三口之家户主姓王,见红军有困难,非常乐意帮助护理伤员。清晨,王大哥夫妻把伤员一个个背到屋后山洞、山沟里藏起来,夜晚又一个个背回家,给伤员清洗伤口、上药、喂饭。20多天后,汪浩赶来看望,发现林维先等同志不仅伤口愈合了,精神状况也很好。汪浩代表部队要送10元钱以表感谢,但王大哥无论如何就是不收。“大别山区老百姓就是这样热爱子弟兵,保护子弟兵的。”汪浩发出由衷的感叹。
经历东进抗日第一仗
1937年秋,面对日军大举侵华,经过国共双方谈判,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到鄂东七里坪集中、整训。此时,汪浩担任四支队第九团的卫生队队长。1938年3月,第四支队在七里坪举行誓师大会,随即东进皖中,踏上了抗日征程。
5月,九团已进至巢县银屏山区。一天,侦察员送来情报:一股日军在巢县东南的蒋家河口出没,他们常常上午八九点钟乘一两艘汽艇,前来搜刮物资,骚扰百姓。九团团长立即将这一情况向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汇报,并主动请缨,消灭这股日军。高司令员同意了请求,并叮嘱说:这是新四军敌后抗日第一仗,一定要打好,打得干净利落!
很快,团侦察队和二营四连组成了一支精干的伏击部队,汪浩带领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护组跟随。
5月12日上午8时许,巢县方向河面上隐约传来低沉的汽艇马达声,声音由远及近,很快有两艘小艇出现在视线内,向伏击圈开过来。小艇越来越近,连艇上瞭望的鬼子头盔都看得清清楚楚。随着“啪”的一声枪响,一个鬼子兵应声倒地。霎时间,伏击部队机枪、步枪齐声响起,愤怒的枪弹向日军倾泻。经过20多分钟的战斗,全歼了20多个鬼子,自己无一伤亡。
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仗,揭开了新四军抗击日军的序幕。首仗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影响深远,连蒋介石都给新四军军部致电,称“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值得一提的是,汪浩老人如今是蒋家河口战斗唯一健在的历史亲历者。
不忘传承红色基因
汪浩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军医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汪浩先后担任西南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东北军区第五医管局局长、旅大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卫生部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
作为经历残酷战争、从艰难岁月走过来的一名老战士、老党员,汪浩更珍视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离休后,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汪浩乐于到孩子们中间,他担任了沈阳市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祖国在我心中”“红旗飘飘”“我跟红军学长征”“从渤海之滨到长白山下”等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汪老都亲自参加。
一次,为了带孩子们重走“抗联之路”,汪浩先后三次前往吉林通化找老部队联系,规划行程,寻找营地,终于将50多个孩子带到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红色土地上。途中,汪浩坚持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每到一地,他教孩子们搭帐篷、煮米饭,白天带着孩子模拟红军长征,跋山涉水;晚上宿营,他给孩子们讲红军故事、长征故事,鼓励大家积极进取,磨炼意志。
他通过希望工程,与湖北省房山县的小学生钟伟结成互帮对子,主动给安徽无为县希望工程捐款,资助当地失学少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我亲身感受过国家的贫穷、教育的落后,现在帮帮家庭困难的孩子,为青少年教育尽一份心,也遂了我多年的心愿。”朴实无华的话语,彰显了汪浩崇高的道德境界。
2018年1月5日,汪浩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102岁。3个月后,汪老的夫人叶云也告别人世,享年95岁。根据老人生前“长眠在家乡土地上”的遗愿,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一干休所专门派人护送汪浩夫妇的骨灰前往湖北红安,并于4月18日在黄麻纪念园红军墓地举行汪浩及夫人叶云骨灰安放仪式。
青山有幸埋忠骨,红军精神传万年。世纪老人汪浩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老人家为中国革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精神风范,犹如黄麻纪念碑高高耸立,永垂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