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本刊专访 > 苏北老区的大学生村官
苏北老区的大学生村官
作者:傅宁军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3-02-10 浏览次数:7160
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高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大城市,而是逆向而行,来到苏北老区,投入了老区建设的洪流之中。
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高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大城市,而是逆向而行,来到苏北老区,投入了老区建设的洪流之中。
“老村官”的承诺
铜山县郑集镇苗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石楼村主任助理师飞,人称“老村官”。年纪轻轻,何以称老?因为他是郑集镇的第一任大学生村官。
师飞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担任村官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村民不信任。师飞曾在日记里写道:“下村已经十几天,我几乎每天就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材料工作,和村民聊天也搭不上话。村民都认为我下到村里是来镀金的,要不了多久就会走人,为他们做不了什么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
有意思的是,一个与农有关的难题,帮助师飞解开了“信任”的难题。
收获时节的村官师飞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9月里的一个上午,师飞去村里的蔬菜园区帮忙。那几天村里的二期大棚上马,师飞跟着村书记,参与土地征用、物资配备,虽然是绝对的配角,但虚心的态度叫书记产生了好感。他挤进人群,发现气氛有些异样,村民情绪激动,似乎对书记的解释不满意。“书记,出啥事了?有我能帮上忙的吗?”书记挥挥手:“没啥事。”师飞看出书记神色凝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不愿多说。
师飞退出人群,问一个蹲在墙根抽烟的老人:“大爷,出啥事了?”老人叹了口气,说你也帮不上忙。在师飞追问下,老人才说:“马上到季(节)了,菜种子还联系不上。再不种,这一季就耽误了。”
师飞明白了,眼下急需的菜苗迟迟没着落,村民怎么能不急,书记一时也没招。这与一个刚来的大学生村官好像没关系,可他不能置身事外,有责任出一把力。他拨开人群走进去,劝大家不要急:“3天之内,我保证把菜苗运过来。”
村民当然不信:你凭啥保证?师飞说:请大家相信我一次,给我一次机会!
在村民疑惑的目光里,师飞已经坐上公交车,匆匆赶往县城,找到了农业局。师飞并不认识农业局任何人,只是到值班室打听哪个科室管种苗,才认识了蔬菜种植的专家,而且了解到,有几种番茄苗非常适合大棚种植。他上网查阅后,发现有几家种子交易平台。
师飞比较一番,山东一家公司提供的数据完全符合要求,他马上电话联系到那家公司的营销部:我们想定一批番茄苗,要得比较急,最好能连夜把种苗运过来。请告诉我传真号码,我把详细的订单传真给您……
次天中午,当装满番茄苗的三辆大卡车驶进苗湾村时,所有的村民都对师飞刮目相看了。
“说实话,事后想想我自己都觉得后怕,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向村民许下3 天的承诺。”
与番茄苗同时种下的,是村民对师飞的信任。
春节之前,铜山县降了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大雪。大雪来得太突然,苗湾村的蔬菜园区猝不及防,四户村民的大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十余户村民的大棚出现轻微的裂缝。
村民说,承建大棚的原材料质量有问题,承包商要负责。
承包商说,你们没及时清理积雪,才把大棚压坏的,与我无关。
受灾村民愤怒了,要到县里集体上访!村书记外出不在村,担子压在了师飞身上。
师飞在现场主持召开了一个村民会议,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服村会计,从有限的村集体收入中拿出8000元,先资助受灾严重的4户村民,帮他们修补大棚恢复生产。然后记下了受灾村民的诉求,整理成文字材料。他说:我先和承包商协调,协调不成就走法律渠道!
师飞多次找承包商,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对方晓之以理,也用村民劳作的艰辛,向对方动之以情,终于说服承包商,使村民的受损利益得到合理补偿。
笔者在苗湾村采访遇到村民,他们一口一个“小师书记”,听起来那么自然亲切。于公于私的大事小事,村民都爱找师飞确认一下,听听大学生的见解,因为师飞总是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一个大学生村官带活了一个村,附近的石楼村眼红了。石楼村书记找到师飞说,我们村也在搞养殖,你能不能也帮帮忙。师飞为难了,我的岗位在苗湾村啊。石楼村书记找到县委组织部,没想到上面的任职通知居然下来了:师飞被石楼村聘为村主任助理。聘书交到师飞手上,他眼热心跳,两个村任职,双份的责任啊!可是领导们都鼓励他,踏踏实实地干,只要不怕吃苦,你准能胜任。
女村官和黑木耳
周琳,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行政管理专业,现在是铜山县利国镇西李村主任助理。她是那种一看就值得信赖的朴实女孩,一双弯弯的笑眼毫不掩饰喜好,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就像当过节目主持人。我的直觉没错,周琳告诉我,前些日子县委组织部拍摄电视汇报片,她就客串了主持人。
作者采访村官周琳(左)
周琳的家在徐州市区,是一个独生女,上大学也没出徐州城。但要说下乡,仅有一次经历,就是跟着父母到姑奶奶家。她还是个小女孩,只记得油菜花开得茂盛,一大片一大片,特别灿烂。
油菜花的印象,让周琳对农村有一种憧憬。她所任职的西李村,条件比想像的更差,经济落后在全县都挂上了号。
周琳天天往村里跑,很快拿出了一份“村情报告”:西李村有3446人,996户,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
2631亩。人均7分地,多为贫瘠山地。人多地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效益极低,农民收入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她的结论,提高农民收入要从改变种植的习惯做起。
周琳在家不做饭,也从来不去买菜。自从当了村官,她对饭桌上的菜留意起来,回到徐州就跑农贸市场,又到超市蔬果专柜转悠。父母说她,女孩子大了,想学做菜啊。周琳说,我是调查市场信息呢。
有一家市场卖黑木耳的摊子引起周琳的注意,向摊主打听,才知道这是丰县产的反季节黑木耳。
“我来西李村以前,村民种的是双孢菇,保质期不长,采摘后两三天卖不出去就发黑不能吃了,只能丢掉。黑木耳不一样,鲜的卖不掉,可以晒干卖。回到村里我跟书记说,我们村也种黑木耳吧。说服了书记,我就拉书记到丰县的种植基地考察,这种黑木耳种植成本低,也就是锯末、玉米芯、棉籽壳等废弃料装进塑料袋作为培养基,技术容易掌握,场地要求也不高。我们联系食用菌公司,买进菌种,建黑木耳大棚,村民可以承包。”
村里人见识了周琳的伶牙俐齿,而周琳最爱用的词是说服。说服书记,说服村民,说服卖材料的厂家。说服让周琳很有成就感。
“我们村的地已经调好了,要买大棚钢架,我去跟厂家谈判的。他们要价是每亩12000元。我说能不能低啊,以前钢材价格高,现在普遍下降了。人家说可以让一些。让到一亩9636元,他们不肯再让了。我就说,我们村本来就是经济薄弱村,攒些钱做个项目不容易。说了半天,苦口婆心,后来把他们说服了,同意再让些,8400元一亩。昨天我们跟厂家签的合同。”
周琳还去说服后方帮扶单位。西李村作为县级的经济薄弱村,有两个县机关部门与之挂钩,指导村民脱贫致富。周琳做了一个袋装黑木耳大棚的规划书,去找那两个部门的领导。明明是她陪书记去的,却只听她说得头头是道。那两个部门领导听了说好,后方帮扶单位有扶贫义务,怕的是出了钱会打水漂,既然村里设想这么具体,他们就放心了。一个单位给了7万元,另一个单位给了5万元。书记笑得合不拢嘴。
黑木耳大棚能带动贫困户吗?他们可没承包能力呀!周琳从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申请了3万元用于承包大棚,反聘贫困户到大棚打工。她在村里找了30个贫困户,每家出一个人,到棚里来学技术。进料、配料、装袋、接种、管理,全过程参加,还给报酬。第二年申请扶贫基金,他们可以建大棚,自己独立操作。
周琳说:“扶贫更要扶志。扶志就是让贫困户学到脱贫的本领。如果把扶贫的钱直接发给贫困户,说不定吃吃喝喝就没了,达不到扶贫的目的,不如教给他们本领。如果穷困户真能承包大棚了,也就脱贫了。这种袋装的黑木耳,一个棚占地一亩,种3万袋,一袋是1元到2元的纯收入,一年一个棚最起码收入3万元左右。传统种植小麦玉米,一亩地最多600元,还是收成好的时候。3万元与600元相比,附加值增加多少倍啊。”
扶志,让周琳当村官有了着力点。
周琳还把市团校的老师请到村里给村里的妇女们培训,老师们现场演示做饼干蛋糕之类的面点,手把手传授草编工艺,用茅草和玉米皮编成筐、拖鞋和手工艺品。妇女们学得兴致很高。她们说,只要学会了,就可以联系草编厂的外加工业务,村里妇女们就多了一条挣钱的路子。
周琳还给市委书记写信推介西李村,她说:她任职的西李村其实很美丽,西李村人想脱贫苦于缺乏指导……
没想到的是,市委书记在周琳的信上作了批示,一个原先几乎被忽略的小村庄,排上了市里重点发展的名单。
当初村里人并没把周琳放在眼里,很快,这个能说能干的小村官就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
爱上大棚的村官
“村官QQ群”上,顾晓莉和徐青“晒”了大棚的滋味。
这两个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另一条融入农村的途径,如毛泽东所言,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顾晓莉,南京邮电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任五里镇镇北村主任助理。徐青,扬州大学农用化学品工艺与营销专业,任五里镇涧桥村主任助理。任职前,她们对农活知之甚少或者一概不知。一老一新“村官”相约,最好能亲身体味农事。
蔬菜大棚前采访村官顾晓莉(中)徐青(右一)
夏天来了,听说双农村筹建蔬菜大棚,正准备发包,顾晓莉和徐青找到双农村会计周立彩,说她们想要承包大棚。周立彩以为她们只是心血来潮,说说而已,没往心里去。谁想到,两天后顾晓莉和徐青真的来签合同了。她们请了当地农民打理,自己隔三差五来大棚转悠。除草、整地、施肥、栽种……每道工序很细碎,她们都弄个明白。跟着农民干活,手上磨出了茧花。村民劝她们,看看就是了。但是两个姑娘不愿在旁边站着,她们边干边说,你们能行,我们也能行!
当我到顾晓莉和徐青的大棚采访时,遇到了会计周立彩。人到中年的周立彩告诉我,前几天顾晓莉到他家大棚去,看到黄瓜叶子有点发黄,就提醒他少浇点水,要及时通风。浇水当天,中午的时候大棚里要封闭一会,让多余的水分蒸发。周立彩按照顾晓莉说的方法做,没过几天瓜苗全都返青了。周立彩感慨地说:到底是大学生啊,种大棚都学得比我们快!
顾晓莉和徐青都说,种大棚原先并不在自己当“村官”的规划中。自从自己种了大棚,村民在大棚中遇到的问题她们能解答,在自己任职的村子说话也有了底气。
爱上大棚的还有吴妍,码头镇新河村的主任助理,毕业于江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到村任职也是22岁。骑车从镇里去她所在的经济薄弱村,要在弯弯曲曲的乡间路上穿行个把小时。她带着一脑袋创新思维,想发挥自己所学之长,规划新河村的旅游。后来发现不现实,码头镇就是古渡口,谁还会舍近求远跑到一个穷村来,况且也难以打造真正吸引城市人的“农家乐”产品。
吴妍把目光投入蔬菜大棚种植。她看到村干部费力推进的高效产业项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却在睡大觉,便向村书记提议,组织村民观看农业科普碟片。省里下拨了经济薄弱村的整村推进资金,村支两委决定建造230亩标准化蔬菜钢架大棚。吴妍没想到村民不买账,观望的比承包的多。
她这个“村官”也分到了任务,挨家挨户上门。村民卜怀祥说了实话,一个钢架大棚6000元,除2000元补助之外,自己得掏4000元,再说没人种过大棚蔬菜,谁敢啊?吴妍把高效农业的收入与销路说给他听,告诉他,镇里为农户请来了专家驻村指导。非亲非故,吴妍跑了七八趟,把老卜感动了。老卜带头承包,一家看一家,承包大棚的村民越来越多,到最后,145个指标差点不够用。
我在新河村采访了卜怀祥,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色:“我们种地多少年了,都是一麦一稻啊,或者是一麦一棒(玉米),村里搞高效农业,我还想不通,怕风险。吴研对我们说,农村不走高效农业这个道路,永远发不了财,脱不了贫困的帽子。听吴研的话,我就搞了8个大棚,全部种无籽西瓜,一季西瓜就卖了2万元钱,另外再加毛豆、长豆角,效益比以前的种植效益翻了好几倍呢!”
新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在这转变之中,“村官”吴妍做的确实是小事,放放碟片,拉拉家常,却得到了村民最真诚的感激。这些事虽小,知识含量很高,让吴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傅宁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两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