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两栖英雄胡大勋
两栖英雄胡大勋
作者:周淑娟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9-13 浏览次数:7767
而人们经过七里沟大桥时总是往果园里面看了又看——看到了点点苍翠,看到了累累果实。石榴越过桥栏,以饱满向人们诉说即将成熟的喜悦;果园内的串串葡萄以正在释放的甜蜜记载那段苦涩的创业岁月。
徐州市果园
“你们知道不?我发现了一位英雄!”江苏省委领导刘顺元见人就说。
1959年9月4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荒滩玉露》的文章:
我们漫步在徐州七里沟果园的一条小土路上。这条笔直的小路全部被葡萄架覆盖着,宛如一道绿色的长廊。外面,正午的太阳灼得人皮肤发痛,里面却是清凉清凉的。透过阔大的叶片飘洒进来的一丝丝阳光,变得白洋洋的,完全失去威力了。成串的珍珠般的葡萄粒在我们头上悬挂着。带有卷须的嫩枝像调皮的孩子的小手,不时攀住我们的头发,牵住我们的衣角。我们不得不小心地闪躲着。主人那样精心地培育它们,我们又怎能损伤它们呢!
转过葡萄廊,便进入苹果树、桃树丛中了。果树一行行地排列着。行间的空地上,种上了低矮的豆类作物。黄色的土地被掩盖得几乎看不见了。放眼望去,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的海洋。暖洋洋的南风吹过,送来了瓜果浓郁的芳香。绿色的海洋掀起了波浪,隐藏在浓荫中的累累成球的果实,便露出了它们粉白的、淡黄的或者微红的嫩脸,羞怯地向我们瞥视、微笑。
多么美妙的图画,多么丰盛的景象!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一定难以想像出过去这儿的贫瘠荒凉的面貌。那么,请听听果园负责人的介绍吧!
这儿是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一片沙荒地。这样的沙荒地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几省都有。长期以来,这种土地被荒废着,寸草不生。可是,在今天,热爱祖国每一寸土的人们怎么能看着它废置不用,怎么能不千方百计地利用它来为祖国增加财富?于是,在1952年,徐州市的人民作出了大胆的决定,要在自己境内这片沙荒滩上建立果园,种植苹果、梨、桃等果树。
沙荒滩上建果园,这是个新的课题;果园里要种上苹果树,这同样是个新的课题。一般人都以为:苹果是北方的落叶果木,在徐州这气候相当炎热的地方不宜于栽种。过去,整个徐州市只有一个私人小花园里长着几株细条条的苹果树,偶尔结出几个小疙瘩苹果,嚼起来也像棉花一样软泡泡的淡而无味;可是因为苹果的栽培价值高,现在人们却要在果园里大量种植了。
人们干起来了!
……
谁能想到,文章中赞美的这个荒滩果园的园长就是当年威震苏鲁边界、运河两岸的抗日英雄胡大勋,难怪刘顺元要说他“发现了一位英雄”。胡大勋是抗日英雄,也是建设英雄。
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胡大勋出生于徐州城北柳泉一个败落的地主家庭。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徐州,20岁的胡大勋热血沸腾起来。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决定投笔从戎,弃学从军。
接下来是一段戎马倥偬、烽火连天的岁月。胡大勋带领运河支队出没于京杭大运河两岸,打鬼子,端炮楼,反扫荡。在张家口军事学校的所学,为他驰骋沙场抗日救亡打下了基础。
运河支队由苏鲁边地方抗日武装组成,原隶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1943年运河支队参与开辟了一条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为此划到新四军序列。这条秘密交通线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有关。1943年11月8日,新四军驻地收到毛泽东发来的一份电报:“我们希望陈来延安参加七大……”
在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夫人张茜在自己居住的茅草屋前合影留念。陈毅戴瓜皮帽穿黑棉袍,张茜穿的是棉袄棉裤黑布鞋。11月25日早饭后,陈毅与夫人告别,从盱眙黄花塘启程,过洪泽湖,经邳睢铜根据地,抵达运河支队根据地贾汪北许阳村,此时已是12月1日拂晓。
运河支队护送陈毅穿越封锁线,有惊无险地和铁道游击队完成了交接。分手时,陈毅对送他的运河支队领导人说:“运河支队可以写一部大书!”
微山湖上,轻舟快行。陈毅伫立船头,留下一首《过微山湖》: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
人生啊,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说它奇妙,是起点和终点的决定权通常都不在我们自己手中。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验证起点和终点到底有多大的重合度。当我们浓缩了胡大勋的一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偶然性里的必然。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看到少年梦想对整个人生的潜在影响。
历史上,黄河曾流经徐州一带,长达700多年。乾隆皇帝四次巡视这里,想把黄河治理好,都未能如愿。咸丰年间,黄河又一次决口改道,给徐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来到徐州考察黄河故道,研究如何把历史上的“黄河之害”变成“黄河之利”。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赋予他多少政治的、军事的、文学的灵感啊!
毛泽东登上云龙山顶,极目远眺,黄河故道两岸一派荒凉。在这里,一代伟人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提出治理黄河故道的设想——栽种防风防沙的果树,既可减少风沙危害,又能改善人民生活。
毛泽东登上云龙山发出绿化荒山的号召,昔日的抗日英雄胡大勋立即响应!
1949年初,时任鲁南三分区副司令员的胡大勋,转业回到徐州,担任徐州市建设局第一任局长。毛主席发号召,胡大勋说干就干,率先带领干部职工在云龙山上植树造林。
1953年初,就在毛泽东视察徐州几个月之后,胡大勋的工作单位改为徐州市果园(隶属于徐州市畜牧蔬菜局)。从云龙山上植树下来,胡大勋带领十几位创业者来到七里沟,开始了在黄河故道治理荒滩、栽树种果的新战斗。
头顶烈日、脚踏炙沙;搬沙丘,填沟壑。荒滩上的开荒者,每天都要劳动十多个小时。没有电,没有水,他们就靠人力垦荒引水。肩头磨肿了,手掌磨破了,脚跟磨出茧子了,没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
因为耳聋,胡大勋听不见雨声。每到雨季,他一夜要爬起来好几回,跑到窝棚外面去察看雨有没有打坏树苗,发现情况不好就赶紧把众人叫起来。
黄沙万里百草枯。夜里睡不着,胡大勋披衣独坐四面透风的窝棚里,看着不远处大郭庄机场透出的微弱灯光,有时想起的是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还有他那年纪轻轻就以身殉国的弟弟和儿子。有时,他也想到自己,觉得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而要开垦的荒地又太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徐州市果园已经有一定规模了。胡大勋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没有经验,只是一面摸索,一面创造,总之要千方百计为国家增产。七里沟果园的建成,证明黄河故道的沙荒地是可以利用的。”
喜讯传开后,江苏省委领导刘顺元就跑来徐州看果园。和胡大勋一样,刘顺元也打过日本鬼子,也对农业情有独钟。离开徐州后,刘顺元见人就说:“你们知道不?我发现了一位英雄!”在全国发展果林生产大会上,徐州果园被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果园主任胡大勋也获得了“全国劳动英雄”称号。林业部发出通知,要求黄河故道沿线的4省32县学徐州经验,走徐州路子。
从此,徐州果园成了一个“景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记者于西的报道是这样的:“当我到达这里,他(指胡大勋)闻声而出的时候,不禁使我有些惊讶,出现在我面前的竟是这样一位老人:身体肥胖,满腮乱蓬的灰色胡子,一顶满是尘土的破棉帽子,不能说戴,只能说是随随便便地放在头上。棉制服上几处露出的棉花已经发黑,耳朵很聋,走路的步伐显得滞缓,有些吃力,而最能表现他的年龄的还是一双眼皮,浮肿而且松弛,垂在眉毛下边。第一眼的表面印象简直不能使人相信,这是曾经领着千军万马转战沙场的指挥员。但是开始谈话不久,这种惊讶之心就不存在了。他健谈的风貌,有力的手势,豪放的性格,时时在说明他的身份。他知道我的来意之后说:‘我不过在这年老的时候,尽自己一份力量而已,已经不想出声扬名了。当领导叫我来这里的时候,我提出保证说,这个仗可能打不好,但是死守阵地是没有问题的。’说完呵呵大笑。”
1963年金秋十月,朱德委员长也来到徐州。他与干部群众一起开荒治沙,品尝徐州果园生产的苹果,并亲手种下了两棵梧桐树。
然而此时,积劳成疾的胡大勋正躺在病床上。一年后的收获时节,胡大勋驾鹤西归,时年66 岁。公祭大会的挽联恰是胡大勋一生的总结:求解放抗战杀敌,疆场指挥一心为革命;改自然造林防沙,河滩建园绿化为人民。
什么是英雄?
《汉书》评价高祖刘邦,说他“总擥(揽)英雄,以诛秦项。”曹操也自称英雄,《三国志》写道:“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杜甫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毛泽东则慷慨激昂地写下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平凡的我们总觉得英雄不是远在天边,就是远在历史深处,直到了解了胡大勋的事迹,我才把长期存在于想象中的英雄人物具象化,也才对家乡的抗日英雄、开荒楷模有了亲近感。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胡大勋的一生,是可以用聪明秀出、胆力过人来概括的。
是英雄,就得有牺牲。在抗日救亡的过程中,胡大勋牺牲了一个儿子,他叫胡霖;又牺牲了一个弟弟,他叫胡大毅。
一人两栖,一门双烈。听着后人讲述胡大勋一家的故事,我们的心受到了强烈震撼。兄与弟、父与子,合力写就了国与家,人与民。
胡大勋在人世间停留了66年。这66年,可以用惊涛骇浪、跌宕起伏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看他的人生履迹,他似乎一直在选择,一直在转向,而从来不变的,是作为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
学业上,从张家口西北军的随营学校到苏州第二农业专科学校;战斗中,从兄弟俩并肩作战到父子俩一起杀敌;军事上,从第三任运河支队队长到鲁南三分区副司令员;工作上,从徐州市第一任建设局局长再到徐州果园的创始“园长”……这是一个阅历丰富的男人。
从学军到学农,从革命者到建设者,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从立志出国深造到融进抗日救国的洪流,从新中国的建设再到故黄河的绿化……这是一个性格饱满的男人。
他的一生,始终与两种力量相伴。一种是摧毁旧的世界与恶的势力,不畏艰险;一种是创建新的梦想与好的格局,不问名利。
他的一生,注定和“沙”字有关。前半生驰骋沙场,抗击日寇;后半生征服沙滩,植树建园。
常言道,聚沙成塔。这个“沙”,是英雄心中的一个个梦想。他就这样,用一生努力筑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宝塔。
人又云,吹尽黄沙始见金。这个“金”,是英雄征战一生的初心。他就这样,用短暂而跌宕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寻找光明。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里沟位于故黄河大坝下面,陇海铁路从西侧穿过,它的名字来源,据说是因为离城七华里。
解放前,七里沟村河沟纵横,偏僻荒凉,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1951年7月,因为军用大郭庄机场的建设,从郭庄搬迁而来,与七里沟村毗邻而居,这里的环境仍然很差,茅草疯长,尘土飞扬,被人们称作徐州市区的“西伯利亚”。1959年,七里沟村、新郭庄村与徐州果园合并,3000多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果树,绿树成荫,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如今,七里沟村成为七里沟社区,归属泉山区七里沟街道管辖。当年朱德委员长视察徐州时的办公楼保存完好,横匾写着“朱德楼”三个字,门侧悬挂着“徐州市果园”的牌子。
如今,每天上下班经过七里沟果园,我们都能看到朱德委员长手植的两棵梧桐树,依然挺拔伟岸,直指苍穹。
朱德手植的梧桐树
梧桐树旁,一条迎宾大道贯穿南北,迎接着从潘塘高速出口进入市区的人们。而人们经过七里沟大桥时总是往果园里面看了又看——看到了点点苍翠,看到了累累果实。石榴越过桥栏,以饱满向人们诉说即将成熟的喜悦;果园内的串串葡萄以正在释放的甜蜜记载那段苦涩的创业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