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从毛泽东30份电文看苏中战役在新中国诞生中的战略地位
从毛泽东30份电文看苏中战役在新中国诞生中的战略地位
作者:何璐维 何苏平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9-02 浏览次数:7105
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粟裕在华东战场指挥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本文从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的30份电文,解析苏中战役在新中国诞生中的战略地位。
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粟裕在华东战场指挥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本文从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的30份电文,解析苏中战役在新中国诞生中的战略地位。
探索“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
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致刘伯承等人电:“粟谭主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24日,毛泽东给陈毅等人的电文要求:“粟谭率主力占领蚌浦间铁路线,歼灭三、四分区之敌,策应北面作战”。26日,毛泽东致华中分局电文中指示:“粟谭率主力(不少于15个团)位于三分区”。
上述三份电文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已拟定了“外线出击”的方针,并明确要求粟裕、谭震林率主力离开苏中根据地,西去津浦线外线作战。
6月27日,粟裕在海安接到上述电文后,立即发出致山野、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电,提出“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28日,粟裕召开华野各师各纵队首长会议,传达讨论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指示。会后,粟裕从海安赶赴淮安华中分局驻地。
29日傍晚,经华中分局讨论,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一致同意华野主力仍留在苏中作战,并联名发出报中共中央并陈毅、舒同电。
6月30日,毛泽东连续起草两封电报,一份复张鼎丞等人,一份致陈毅、舒同。7月4日,毛泽东致刘、邓、陈和华中分局电:“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0日,华中野战军情报部门截获国民党军作战命令,得知国民党军将在三四天内向苏中地区进攻,首先四路进攻黄桥、如皋等地,得手后会攻海安。粟裕立即在海安主持华中野战军作战会议,决定先机制敌,发起苏中战役,第一仗以整编第八十三师为首歼目标,到敌人进攻的出发地泰兴、宣家堡去打。
7月13日,毛泽东致陈毅等人电:“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
粟裕没有辜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期望,面对4倍于己的蒋军,充分运用苏中根据地的优势,从7月13日至8月31日止,以3万多人对付蒋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粉碎了蒋介石3个星期收复苏北的美梦。
此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调整原定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确定所有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均以内线作战为主。
探索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规律 树立战胜美械装备蒋军的信心
粟裕获悉蒋军将于7月15日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决定不采用我军传统的诱敌深入战法,主动出击,歼敌于其进攻出发地。我军于13日晚远途奔袭泰州、宣家堡,把矛头直指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最骄傲的蒋嫡系整编第八十三师。这是苏中战役的首战,也是华野在解放战争迎击美械化蒋军大举进攻的第一仗。对于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而胜之、攻而歼之,在当时还未经实践证明。
7月15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等人:“可看一看泰兴战斗结果如何。”同日,毛泽东致张鼎丞等人电:“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可见毛泽东对粟裕率华野在泰兴作战能否取胜,尚没有十足的把握。
7月18日,毛泽东致电张鼎丞等人:“(一)我在泰兴及宣家堡所打者是否八十三师,该师消灭多少,尚存多少?(二)南通方面之四十九师近日有无动作?(三)一百师(军)现到何处?(四)泰州向南驰援在宣家堡以北与我对峙之4个团,现在怎样?(五)是否可能夺取泰州?(六)你们原定集中9个团于淮南方面,现在怎样?(七)以上各点望告。”
其实,在毛泽东18日电发出来时,华野第一次作战已胜利结束,歼八十三师两个团另两个营共3000多人,首创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且已经迅速将敌整编第四十九师分割包围。
7月20日,张鼎丞等人将泰兴、宣家堡战况致电中央军委。
粟裕首歼宣泰之敌,还有另一层战略考虑,就是迫使南通方向之敌向如皋展开进攻,创造第二个战机。7月15日,李默庵得知粟裕主力仍在宣泰地区时,立即调整作战部署,企图乘虚进攻如皋并三路夹击华中野战军。粟裕当机立断决定转兵东进,长途奔袭歼灭正在运动中的蒋第四十九师。同时布置疑兵,造成假象,诱使敌人放心大胆地向如皋进犯。
华中野战军发扬“打得、跑得、饿得”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经泰兴、宣家堡激战之后,急行军100多里迅速将敌第四十九师分割包围,并于7月18日发起如皋之战。经过4昼夜激战,歼灭四十九师一个半旅和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九十九旅各一部共1万余人,生俘少将旅长胡坤以下6000多人。
7月21日,毛泽东致电粟裕:“(一)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二)敌情尚严重,望将参战主力集中休整,补充缺额,恢复疲劳,以利再战。”同日,毛泽东又致电刘伯承等人,通报粟裕二次战绩。
8月1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等人:“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13日,毛泽东致电粟裕问:“你部以西移淮南作战为有利,还是以在苏中利用群众地形等有利条件再打一仗然后西移为有利?”14日,粟、谭以再在苏中作战更为有利致电中央军委。15日,毛泽东起草关于利用苏中有利条件再打二三个胜仗复粟、谭电。
探索机动灵活歼敌的作战策略
粟裕出奇制胜首战宣泰,又声西击东再战如南,歼敌2万多,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令参谋总长陈诚亲临苏中督战。陈诚在南通召开紧急作战会议,部署集中10万余兵力向华野大本营海安进攻。他们认为:海安是打通苏中通向淮北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华中野战军势在必争。因此在不足30里,纵深10余里的战场上,密集部署进攻梯队,正面向海安强力推进。
面对强敌压境,粟裕认真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利弊得失。为此,他提出了先以小部队实行运动防御作战,杀伤和消耗敌人并赢得时间,保证主力部队休整。必要时撤出海安,给敌人以我军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使敌人重新骄傲起来,以期造成有利于我歼敌的战机。
当时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的其他领导都在淮安,只有粟裕一人在300多里外的海安前线。7月28日粟裕赶赴淮安,请华中分局常委讨论决定是否主动放弃海安。7月30日,华中分局讨论同意粟裕提出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很快被批准。
7月29日上午9时,国民党军在6架P51型战斗机掩护下,全线向海安发起轮番进攻。华野七纵用3000多兵力英勇抗击5万多蒋军,激战至8月3日夜23时,仅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杀伤敌人3000多人。
果如粟裕所料,华中野战军撤出海安后,国民党军得意忘形。第一绥靖区司令部竟错误地判断:“苏北共军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一师、第六师下海北逃”。其实,粟裕的华野主力3万多人集结在海安东北已休整了两星期,驻地距海安最近的仅一二十里,敌人毫无察觉。
8月2日,毛泽东致电粟裕等人:“主力休整及补充情形如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4日毛泽东致陈、宋电:“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6日毛泽东致电陈、宋:“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后主力西调为有利。”
8月6日,粟裕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同时再次建议在淮南的第五旅仍应东调苏中参战。7日,毛泽东复电粟并告陈等人“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9日,毛泽东致刘、邓、陈、粟电:“ 8月10日至9月10日1个月内,如我粟裕军能在苏中歼敌二至三个旅……即是战略上一大胜利。”
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8月6日3个旅侵占李堡、角斜等地。之后调整部署,将2个旅西调姜堰、泰州、黄桥地区准备实施清剿,只留下整编第四十九师一○五旅在李堡孤立突出。粟裕抓住战机,命已休整半个月的第一、第六师和七纵,并急调第二师五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东进参战。10日发起李堡战斗,经2日战斗,以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新七旅全部、第一○五旅旅部及第三一四团,俘虏一○五旅少将旅长金亚安、新七旅少将副旅长田从云以下5000余人,毙伤3000余人。
探索在没有机动兵力的情况下迅速解决战斗的经验
8月21日23时,丁堰、林梓战斗按命令准时打响。又是一次出奇不意的攻击,经过一夜一天的激战,歼灭了号称国民党的“袖珍王牌军”交通警察总队5个大队和第二十六旅1个营共3500多人,生俘少将总队副以下2000多人,首次缴获完整之美造十轮卡车7辆;并解救出许多被捕的地方干部、民兵和群众。
丁林战斗刚结束,李默庵判断粟裕将要进攻如皋,他一边急命黄桥守军增援如皋,一面传令黄百韬率整编第二十五师向邵伯进攻。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可以说很精彩:粟裕的主力都集中在如皋东南,如要增援邵伯,绕过他的封锁线,需要不少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他完全可以拿下邵伯,配合已攻占睢宁的北线蒋军南北夹击华中首府两淮。此番部署东西呼应,一举两得。
粟裕高敌一筹的对策是:用攻魏救赵的谋略来调动敌军,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出奇兵、布险棋、出奇制胜,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
8月24日,“四中队”截获到敌人的重要情报:李默庵判断粟裕将攻击如皋,急令黄桥守敌第九十九旅增援如皋。粟裕灵机一动,在如黄路上打一场漂亮的遭遇战。即令刚刚穿过如黄公路的西援部队,停止前进;严密注意敌情。25日,敌第九十九旅进至黄桥东北之分界,与新四军第六师部队遭遇,当即被第六师团团包围。这时,李默庵才发觉粟裕的主力部队已西进,忙令已南下到如皋的第一八七旅,加上第七十九旅一个团和第九十九旅一个营,火速增援第九十九旅。结果,该敌在加力、谢家甸之间被第一师和第五旅截住,双方展开激战。
当夜,分界和加力两地之敌,均凭借优势强大火力采取集团固守。虽经华中野战军精兵强将一夜的浴血奋战,都未能解决战斗。
粟裕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使出了他最擅长的绝招:堵住敌人后路,隔断敌人东西两路的联系,使之无法靠拢而又难以脱逃;同时及时转用兵力,造成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各个歼灭。
8月26日,第六师和第一师第一旅、特务团以5比1的绝对优势兵力,向分界之敌发起猛烈攻击,只用了两个小时就顺利地解决战斗。全歼敌第九十九旅两个团3000多人,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光国。随即又将第六师、第一旅和特务团东调,会同第三旅、第五旅以15个团的兵力围歼加力、谢家甸之敌3个团。
8月23日拂晓,敌整编第二十五师在黄伯韬的亲自率领下,兵分三路,以其优势兵力和精良齐全的日式装备,在飞机、炮艇的配合下,向邵伯、乔墅、丁沟发起猛攻。黄伯韬在扬州出兵进犯邵伯前口出狂言:“邵伯定要在几小时内拿下它。如拿不下邵伯,我将无颜回来见扬州的父老乡亲。”
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基于邵伯战略地位的重要,粟裕早在向中共中央力主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议之际,就亲临邵伯视察,对邵伯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备均作了详尽指示。实践证明,粟裕对驻守邵伯的指挥员面授机宜,明确提出的保卫邵伯的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邵伯保卫战,是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他们以血肉之躯连续坚持四天四夜,抗击有优良装备,有水上、空中火力支援的敌两个旅的疯狂进攻,阵地岿然不动。一直打到黄伯韬得知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被消灭,后方空虚,恐侧背受到威胁,无可奈何损兵折将2000余人和10余艘炮艇的代价后,被迫撤回扬州。邵伯保卫战创造了守备战的范例!
8月28日,毛泽东就苏中作战经验致各战略区首长电:“我粟谭军从7月13日至8月27日一个半月内,作战七次,歼敌6个半旅及交通总队5000,造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15个团。但这15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10个团打敌两个团,8月27日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8月29日,毛泽东起草关于必须采取集中兵力打敌一部的战法致陈毅等人,并转各区党委,各师各纵首长电。
8月29日,延安总部发言人谈苏中自卫胜利战果称:中原大军之突围胜利,及苏中保卫战胜利,已奠定解放区军民之胜利信心。发言人号召解放区军民闻胜勿骄,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独立、和平、民主之实现。
8月31日,毛泽东起草养精蓄锐以备再战给粟裕等人电。至此,苏中战役作为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独特贡献载入史册,并作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享誉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