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闻动态 > 共产党新四军孕育诞生了大丰
共产党新四军孕育诞生了大丰
作者:陈海云 钱锡军 孙加永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2-07-22 浏览次数:7773
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大丰,是新四军一师在创建苏中根据地中,根据粟裕师长的指示,于1942年5月,从东台县北部地区划建的新邑——台北县即现在的盐城市大丰区。县的建立与发展,是一部活的党史。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党政军领导与指挥中心,在东台县海边的三仓吴家桥。这里是苏中根据地的基本区,苏中机关部队的家。台北县则为苏中后方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苏中党政军领导与指挥中心,在台北县海边盐灶村大桥大沟子(今草庙镇北灶村),陈丕显、管文蔚、姬鹏飞等领导人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和灶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老百姓融为一体,结成深厚的鱼水情,人民掩护部队,部队保卫人民,结成了生死与共的钢铁长城。
一、抗日烽火 诞生台北县
1940年10月,北上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与南下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通榆路上重镇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为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奠定了基础。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华中部队编为7个师,其中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改编为一师,师长粟裕。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同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华中实行小省制。为便于独立自主的开展敌后斗争,以应对复杂的战争环境。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大运河以东至黄海边的原苏北地区,以斗龙港河为界,以南为苏中战略区,是苏中一师部队根据地;以北为苏北战略区,是三师根据地。台北县是苏中海边最北边的一个县,隔斗龙港河与苏北盐东县接壤。
日寇在1941年7月占领新四军军部盐城的同时,占领东台北部地区的刘庄、白驹、大中集、新丰、裕华 等集镇,形成了敌占城镇、新四军占农村的局面。1941年8月15日,新四军一师二旅旅长王必成亲自指挥裕华攻坚、打援和攻打大中集战斗。当时新四军无炮,无法攻破敌钢筋水泥结构碉堡,组织敢死队冲锋,两名共产党员将手榴弹揭开盖子,绑在身上,推着用湿棉被裹在大桌子上做成土坦克,冲进敌堡,与敌同归于尽。指战员们冲上去与敌寇肉搏全歼敌人,取得了裕华攻坚战斗的胜利。与此同时,打退了大中集敌人的3次增援,并乘胜追击,攻打大中集敌据点,歼灭了伪军。攻坚、打援、攻打大中集,共歼灭日寇30多人,活捉7人,歼灭伪军400多人,这是新四军到苏中后,对日寇的第一个歼灭战。攻坚裕华,拔除了敌伸进我根据地沿海的钉子,粉碎了敌人对苏中、苏北沿海南北交通线的封锁,树立了军民敢打必胜信心,对苏中、苏北沿海抗日根据地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该战斗胜利,受到了军长陈毅的通电嘉奖。
日本侵略者在1941年“八·一三”对苏中大扫荡中,占领潘钅敝 ,建立东(台)潘(钅敝 )公路封锁线,把东台县分为台南和台北两部分。为了更好地领导台北地区的抗日斗争,1941年七八月间,根据中共苏中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台北分县委和台北行署(县级机构),黄知真和杨天华先后任分县委书记,蔡公正任行署主任。管辖小海、垦区、西渣三个区,具有了县的雏形,这是“台北”的由来。
为使苏中党政机关部队有一个安全的落脚点,粟师长选择了以东台海边的三仓为中心,南北各15公里一带作为苏中抗日民主根 据地的基本区,其中包括台北南部海边一带。在基本区建立中,敌我进行了激烈搏斗,保卫三仓之战,反复七次,丰利也打了五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以三仓为中心的基本区。
1942年春,粟师长率部向四分区启(东)海(门)一带推进,敌我斗争的焦点便由三仓海边移到启海地区。敌见一师主力南移,便对南部的四分区发动“清剿”。针对敌我斗争的新形势,粟裕于1942年5月12日向陈毅、饶漱石、赖传珠发出关于《做好反“清剿”的准备》电报讲:“敌乘我四分区北部兵力薄弱之机,积极添造重层封锁线,企图完全截断我二、四分区之联系”,并对四分区进行残酷扫荡,妄图将苏中机关及主力部队消灭在四分区。为此,粟裕讲,拟将“苏中区党委移台北,以加强台北及兴化工作”,“将师属后方机关及抗大转移到二分区”。根据粟裕命令,后方机关的供给部、卫生部、印刷所、山炮连等,由后勤部罗湘涛率领,从海道北移二分区王家舍一带(今大丰王港);抗大五分校经二分区移盐东地区(今大丰的三龙、丰富、方强一带)。
根据粟裕加强台北工作的决策,苏中区党委决定将台北行署管辖地区从东台县划出,单独建县。1942年5月中旬,苏中区党委二地委书记章蕴来到台北分县委和台北行署驻地谦和仓,宣布以台北分县委为基础,建立台北县委,杨天华任县委书记;同年8月,由台北行署改建为台北县政府,蔡公正任县长,全县辖小海、沈灶、川港、垦区、西渣五个区,翌年3月,划进兴化县堤东区。
若没有粟裕关于“加强台北工作”的决策,台北就不可能建县。没有新四军,就没有大丰。
苏中台北县在万盈墩、洋岸建立苏中家庭纺织厂和苏中贸易公司。特别是后勤机关军工厂常驻海边,敌人扫荡时则移驻海船上,扫荡结束后,又回到陆地开工生产,这就叫海陆联防游击战争。台北军民全力做好苏中海上机关部队的物资供应保障工作。
1942年11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从上海来到苏中抗日根据地后方——台北县沈灶、小海,他和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同住在原沈灶镇(现万盈镇)丁尖村民主人士丁求古家,后又移居原沈灶镇(现万盈镇)复太港。邹先生参观沈灶、小海等地区后,对台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清廉政治极为赞赏。他感慨地讲,根据地公勤人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拿供给制,为了抗战,大家不计享受,政治极为清明廉洁,而国民党的大后方官员以权谋私成风,政治极为腐败,为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八路军和新四军身上。
日伪对苏中四分区进行清乡,侦知苏中党政军机关部队移驻台北县后,于5月纠集日伪军4000人对台北和东台两地进行为期15天的梳篦式大“扫荡”;同年8月,日伪军又抽调万人,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对台北和东台地区作扇形包围,进行拉网式大“扫荡”,妄图歼灭苏中首脑机关及部队。在一师主力七团和军民的奋力打击下,无论是“梳篦式”还是“铁壁合围”式,均以失败而告终。台北这个苏中后方基地依然屹立在黄海之滨。
反清乡中,苏中军工部兵工厂转移到台北县川东港岸边龙王庙(今川东小街边)。采购科长张渭清根据粟司令指示,去上海秘密采购了无缝钢管及车床、刨床、铣床等设备,从海上运到川东港龙王庙军工厂,加工火炮。粟裕看到这样多无缝钢管,高兴地讲:“这是几百门大炮呀!”
台北还是苏中沿海的东西、南北交通运输线交汇地。有通苏北的斗龙港上的杨家渡秘密交通站,有通兴化连接军部黄花塘的口子界牌头。粟裕去军部整风学习,准备车桥战役,都是从界牌头过封锁线。叶飞去车桥指挥作战,以及根据地党政军人员来往,都经界牌头通过串场河封锁线。苏中沿海地区缺粮,大米要从兴化、宝应运来,也是从界牌头进口,经窑港、小海河,再经小洋河,到竹港河上的古河口苏中粮站,分送到苏中机关部队。这条东西运输交通线,是苏中的生命线。从海上进口物资,也是从川东港进口,存放在苏中仓库杨团安家,经甜水丫子(现草庙镇新场村)运到古河口(现在万盈镇苗丰村)运输站,再从界牌头出口,运到苏中东沟运输总站,供应机关部队。台北县沿海的王港、川东港、斗龙港是新四军海防部队的重要港口,山东八路军在王港、斗龙港和东台县弶港设有胶东办事处,与苏中进行军事物资和农产品交流。台北县沿海港口是苏中南联上海、浙东,北通山东八路军的海上红色运输线上的重要支点。
1944年秋,为作好抗日反攻准备,配合盟军登陆作战和战后收复宁、沪、杭等大城市,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调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开辟苏浙抗日根据地,需要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为此,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决定对行政区划作新的调整:撤销苏中第二专员公署,同时撤销台北县并入东台县,归属苏中第四专员公署管辖。
1944年9月,为保障美国轰炸日本的长途飞机加油,美国通过蒋介石向中国提出要在黄海边上建一飞机场,解决加油难题。蒋介石知道黄海之滨是新四军根据地,即通过在重庆的周恩来提出来,经报党中央同意,由苏中根据地承办。苏中接受任务,选择台北县滨海区花家墩子(现草庙镇古树洋村)筹建飞机场。因海边缺石子,忍痛将苏中军工厂从龙王庙撤走,拆龙王庙的砖瓦,作为修飞机场土跑道的材料。敌发现花家墩子修飞机场后,非常紧张,先派飞机轰炸,修机场民工姜桂树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敌又派杉板率日伪军1000多人扫荡花家墩子,破坏机场。叶飞副师长率两个团前来围歼敌人,保卫机场。敌闻讯战将叶飞率部从南部来,慌忙北上,经大中集逃回据点。
选台北县海边建飞机场,供美国空军轰炸日本本土加油,说明台北县不仅是苏中安全后方,也是中国安全后方,台北县不仅在中国出了名,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挂上号。
二、解放战火 台北县重建
1945年9月13日,苏中军区司令管文蔚指挥解放大中集战斗,全歼谷振之伪军。垦区获得解放。为发展苏中的棉花和纺织工业生产,中共苏中区党委在大中集作出决定,将垦区从东台县划出,建立苏中大中特区(县级)。同年11月,根据形势变化,苏中区党委重新作出决策,撤销刚建立不久的苏中大中特区,将原台北地区从东台县划出,重新建立台北县,林修德任县委书记,吴明任县长,黄亚成任副县长。
抗战胜利后,为建设新华中,调整行政区划,将原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抗日根据地联合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同时建立中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台北县隶属苏皖边区政府第一专员公署管辖。苏中战役后,为坚持敌后斗争,1946年9月重建苏中区党委,书记姬鹏飞。台北县隶属于华中一地委领导,书记钟民。苏皖一专署管辖泰兴、靖江、如皋、泰州、紫石(今海安)、东台、台北(今大丰)7县。襟江濒海,物产丰富。这里与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隔江对峙,成为扼守华中腹地的前沿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战爆发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反动派重兵进犯地区。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接着于7月中旬向苏中解放区进攻。在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的指挥下,奋起自卫,取得了闻名全国的苏中“七战七捷”胜利,大大鼓舞了苏中乃至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士气。苏中战役期间,贯彻中央“五四”土地改革精神,在繁忙支前中,进行土改,实行“耕有其田”。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活命的土地,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翻身,极大地调动了拿起枪保卫土地的积极性。
为保卫解放区,保卫家乡,保卫分得的田产,1946年9月,全县各地开展大参军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报名参军热潮。全县近3000人报名,获准参军1970人。为支援华野十一纵队(原七纵队)重回苏中坚持敌后斗争,全县全面动员青壮年参军,有1096名新兵入伍,为十一纵队增添了新鲜血液。广大贫雇农踊跃参军,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将自卫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真理。广大人民群众心向共产党,心向解放军,誓死保卫解放区,保卫家乡,这是解放战争打败蒋介石,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苏中战役后,主力部队北上,国民党反动派首先向苏中南线发动进攻,一分区党政军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顽强坚持敌后斗争,与敌展开决死苦斗。根据形势和苏中区党委指示,自1946年11月12日开始,一分区党政军机关及战略物资,分三批由南线向后方东台县北部和台北县转移,这一决策既保存了有生力量,又扩大了回旋空间。11月中旬,钟民书记率华中一分区党政军机关由南线转移到北线,在台北县海边大桥大沟子召开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目前形势的通报。确定当前任务是局部反击,全面游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集小胜为大胜,拖住敌人,配合华中野战军正面战场作战。进行全民动员,认识战争的长期性,提高我必胜,蒋必败的信心,作长期坚持敌后斗争准备。
为扭转南线斗争的严重局势,1947年3月27日,根据苏中区党委决定,一分区成立以欧阳惠林为书记的北线党政军委员会,领导东台、滨海办事处(县级)、台北三县的敌后斗争。北线斗争委员会亦驻台北县大沟子。分区书记钟民等领导则重新回南线坚持斗争,与敌展开决死苦斗。所以,台北县是苏中南线的后方根据地,既是落脚点,又是重新开展南线战斗的出发点。
为阻止国民党反动军队北犯,配合主力部队新的战略行动,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于11月26日在台北县丁溪河沿线打响了狙击敌人北犯的枪声。战斗持续5天5夜,消灭敌人800多人。这次狙击战中,人民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全力支前。草堰区合子村村长刘祝章,将家中仅有的四升半小米和玉米糁子一起煮成饭,送往前线。看到指战员饿着肚子作战,他全然不顾回来路上小腿负伤,又将家中唯一的一头六七十斤重的卡子猪杀掉,煮熟后,一瘸一拐地再次挑送前线,慰劳部队,合县人民同刘祝章一样,情愿自己受饥挨饿,也要拿出家中仅有的粮食、物资,用于支援前线打胜仗。
12月中旬,台北县的草堰、白驹、刘庄、大中集、新丰、西团、小海等中西部地区陆续被敌人占领,建立保甲制,裹胁群众成立铁叉队、敲锣队等反动地方武装,进行倒田倒租,横征暴敛。国民党反动军队利用还乡团带路,几乎天天下乡“扫荡”、偷袭,对革命群众实行残酷阶级报复,不少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积极分子惨遭杀害。12月26日,白驹情报员杨善春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将他五花大绑游街,乡亲们见杨善春遍体鳞伤,血迹斑斑,个个伤心落泪。英勇无畏的杨善春视死如归,他边走边高呼:“共产党万岁,反动派快完蛋了,乡亲们不要难过,共产党是会替我报仇的!”残忍的敌人将杨善春推下土坑活埋。白驹、刘庄两地被敌人活埋80多人,大中镇被敌人活埋31人。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奋起自卫,从此进入了坚持敌后原地斗争的艰苦阶段。
针对严峻的敌后斗争形势,台北县委于1946年12月5日发出《关于目前工作的紧急指示》,要求广大干群不要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要大力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坚决落实上级“区不离区,乡不离乡,坚持原地斗争”的要求。
在敌人以优势兵力不断扫荡偷袭情况下,靠近通榆公路的草堰、白驹两区干部坚持20多天原地斗争,被迫撤出。县委于1947年1月初在草庙召开扩大会,分析研究敌后斗争形势,对如何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斗争”作了部署,调整了边区领导力量,选择原敌后斗争形势较好的草堰区作为立足点。由县委书记赵峰、副书记冯舜华带领县机关干部、县警卫团一连及草堰、白驹两区干部、游击连200多人,于1月9日从草庙出发,向草堰区腹地前进,到肖家坳子落脚。顽保长连夜向草堰敌军报告,敌从小海、西渣、草堰奔袭肖家坳子,在警卫连掩护下突围。情况十分危急,幸亏刚到台北海边落脚的华野第七纵队部队赶来救援,才避免了重大损失。
跌倒了爬起来再战斗,县委认真总结了失败教训,采取小分队灵活机动地进入边区发动群众,终于站稳了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敌后斗争的脚跟。
三、红色中心 台北大沟子
1946年9月,粟裕率主力北撤,管文蔚率七纵队沿通榆路节节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北撤,从东台富安到阜宁,艰苦阻击70余天,部队减员近半,牺牲1000余人,受伤2000余人。数九寒冬,滴水成冰,指战员们还穿着单衣,顶风傲雪,用身体挤在一起取暖,过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日子。
1946年12月底,国民党军队烧杀抢掠,还乡团疯狂肆虐,白色恐怖笼罩。在苏中大部分地区被敌人占领情况下,北撤的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不久改为第十一纵队)奉命回苏中坚持敌后斗争。但由于情况不明,认为已没有了“家”,到什么地方落脚?担心回苏中会遭遇不测。管司令力排众议,拍板由他带一个连从斗龙港北孤军深入苏中敌后摸情况。元旦深夜,管司令来到老根据地台北县海边大桥大沟子(今大丰草庙北灶村)。群众听说管司令带部队回来了,家家户户起床,让指战员进屋休息,烧水煮饭,热气腾腾,一下子温暖了还穿着单衣指战员的心。大家告诉管司令:“自从大军北去后,还乡团、地主天天来逼租,你们打回来就好了。”什么是“回家”,这就是“回家”,管司令与指战员们真正感受到“回家”的滋味。正如司令所讲:“离了自己的根据地,就只能活活饿死、冻死。相反只要在自己‘家’里,才能人熟地熟,给养的筹措,兵员的补充,伤员的安置,全部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华野第十一纵队回苏中后,南征北战,苏中解放区不断发展扩大。拖住了国民党第一绥靖区6个整编师20多个团的兵力。敌第一绥靖军司令李默庵虽然侦知苏中党政军机关及部队驻台北县海边一带,但到底在何处,并不清楚。1947年春,多次派飞机到潘钅敝 、大桥沿海一带侦察。一天侦察到潘钅敝 镇有新四军活动,立即派两架轰炸机对驻潘钅敝 苏中医务学校狂轰烂炸,指导员朱达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被敌机炸伤的小男孩。大家都说解放军是真正人民的子弟兵。
敌机所以轰炸潘钅敝 ,是误认这里为华野第十一纵队司令部,苏中的指挥中心。同年4月和7月,李默庵两次调重兵围剿台北和东台沿海地区,妄想消灭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均以失败告终。驻大沟子的机关部队在人民的掩护下,稳如泰山。愚蠢的敌人怎么也未想到,搞得他们整天头痛的苏中党政军指挥机关竟然扎根在烧盐的大沟子村,成为摧不垮砸不烂巍然屹立在黄海边上的砥柱山!这是红色堡垒,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在台北县的实践与发展,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革命斗争最艰苦时期,苏中党政军机关在大沟子驻9个多月,不为敌人侦知,可算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
l947年4月20日,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司令员管文蔚的指挥下,包围了大中集、新丰镇、西河口三个敌据点,激战一昼夜,将敌据点拔除。这次战斗,共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800多人,还乡团、反动自卫队400余人。
大中集,是自卫战争以来苏中获得解放的第一个县城。它的解放,使北到斗龙港、南到李堡400里长,东到海边,西到通榆公路近100里宽的广大东沿海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苏中稳固后方,对扭转敌后斗争的形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月23日,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攻克敌据点白驹,消灭敌正规军200余人和还乡团、反动自卫队100余人。白驹战斗的胜利,打开了敌通榆路封锁线上缺口,将130万斤大米由兴化县运到台北县东部沿海地区,扭转了苏中党政军机关、部队与民众缺粮的困难局面。
7月,为配合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苏中区党委在台北南阳镇开会,研究确定了苏中十一纵队与苏北十二纵队联合攻打叶挺城(盐城)方案。会后,管文蔚与陈丕显亲自到苏北华野十二纵队部,会见陈庆先司令、曹荻秋政委,商讨如何攻打叶挺城。两纵队组织攻城联合指挥部,管文蔚司令,陈庆先任副司令。8月6日发起了叶挺城(盐城)战役,一举解放了叶挺城及其周边地区。使5万平方里地域获得解放,将苏中、苏北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与山东解放区南北呼应,揭开了华中战略进攻的序幕。
台北县是华野十一纵队的家。每次作战,从台北县出发,战后又回台北县休息与整军,以利再战。叶挺城战役后,华野十一纵队来台北县休整,在大中集召开祝捷受奖大会。正逢大地久旱无雨,沟河干涸,田地龟裂,灌溉和饮用水十分困难,老百姓望雨欲穿。当时九十一团驻西团黄浦乡,看到群众吃水都要到几里以外的大河里去挑。在团长带领下,全团出动,开挖了一条东起陈家墩子,西至朱家墩子5里长的引水河,把五十里河的水引来灌溉和饮用。这对民众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露,滴滴润心田。为纪念九十一团的功德,西团政府决定将这条河命名为“九一河”,所在村改名“九一村”,学校命名为“九一小学”。后又在原九一河处,建立“九一河”纪念碑。
叶挺城战役,对整个苏中、苏北敌后斗争形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好形势下,台北县地方武装民兵、游击队挺进到通榆路沿线,不断袭击敌人,迫敌日夜不得安宁。刘庄、白驹、草堰三个敌据点在军民围困下,孤立无援,不得不于10月2日撤逃。台北县警卫团于11月2日解放了丁溪。至此,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全境终于获得解放。这是苏中全境解放最早的县。解放的台北人民,不忘天下穷人是一家,全力支援外地斗争!
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47年9月12日决定组建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11月10日,华中工委在苏北射阳县耦耕堂成立,陈丕显任工委书记,委员为陈丕显、管文蔚、姬鹏飞、陈庆先、曹荻秋等,同时成立华中办事处和华中指挥部,撤销原苏中和苏北党政军机关。驻台北县大沟子的苏中机关北撤,合并于华中。
蒋介石为作垂死挣扎,指令国民党第一绥靖军司令李默庵调集整4师、2师13000人,于1948年1月11日至31日,对台北和东台两县进行了为期20天的大“扫荡”,实行残酷的烧光、抢光、抓光的反革命暴虐手段。将能吃能用的东西抢光,然后放火烧,从枯树洋到通商的连绵草地,火光蔓延数十里,草庙街烧去二分之一,通商镇从街上烧到农村,南阳镇烧毁64家,东坝头民房几乎被烧光,新丰淮南纺织厂也被烧毁。为隔断人民军队与民众的联系,将民众抓走,全县被抓群众10000余人,大中集被抓3000余人,造成十室九空。
为减轻华野部队对国民党统治中心沪宁一线的军事压力,蒋介石命令组织所谓“追剿部队”,南线兵团由黄伯韬指挥整四师、二十师由南向北进行拉网式扫荡;北线兵团由张雪中指挥八十三师、七十二师由北向南横扫,企图南北合击消灭华野部队。5月16日,南线敌军8个团兵力从东台出发,扫荡整个台北县境,第二次实行烧光抢光抓光的三光政策,火烧大沟子南北的台北县沿海地区。这是敌对台北县的最后一次大扫荡。
两次扫荡,台北县被杀69人,伤79人,抓走10000余人,妇女被奸淫580多人,搞得家破人亡,激起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不少党员干部在对敌斗争中惨遭杀害。王港乡(现万盈镇天池村境内)妇联主任、共产党员单干女被敌人抓去后,吊在大树上,要她交出乡指导员和党员干部,从中午吊到日落,被打得遍体鳞伤。她始终坚持说:“我什么都不知道,要杀要剐由你们。”敌人用刺刀尖对着她恶狠狠地嚷道:“再不说就杀了你!”单干女咬紧牙关,怒目而视。残忍的敌人对单干女的头部、胸部、腹部连戳17刺刀,壮烈牺牲,她是大丰刘胡兰式女英雄,是台北人民的光荣代表。
为粉碎敌人“追剿”,华中指挥部采取诱敌深入办法,将南线敌人诱至大团、伍佑一带。12月26日,敌由刘庄北犯,进入大团、便仓、伍佑之间,十一纵队和十二纵队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敌人,经四昼夜血战,歼敌7600余人,俘少将旅长薛仲达、张跷柳以下3400人,毙伤旅长王匡以下4200余,粉碎了蒋介石的追剿计划。
国民党反动派的“扫荡”,极大地破坏了解放区的生产与建设,给全县造成了空前灾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英雄的台北县人民没有向敌人屈服,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坚持同敌殊死搏斗,赶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