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赏析
作者:云溪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4-26 浏览次数:7767
本文出自《史记》,作者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篇幅较长,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人的合传。全传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刻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质,并写出了赵国国运盛衰成败的过程与原因。
原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2),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3)。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4)。于是舍人(5)相与(6)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7)?”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8),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9),因(10)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11)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2)。
注释
(1)右:上。古人以右为尊。(2)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3)争列:争位次的高下。(4)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5)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6)相与:一起,共同。(7)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8)驽:愚笨,拙劣。(9)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10)因:通过。(11)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12)刎(wěn)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译文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回到赵国后,由于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他还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职位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感言
本文出自《史记》,作者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篇幅较长,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人的合传。全传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刻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质,并写出了赵国国运盛衰成败的过程与原因。其中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赴会、与廉颇将相和等段落,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全传最精彩的部分。限于篇幅,本文选取的是“将相和”的故事,也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源。“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发生在本节选部分之前:赵惠文王时期,秦国向赵国强行索要国宝和氏璧,蔺相如奉赵王命携和氏璧入秦,与秦王斗智斗勇,当廷力争,最终,秦王的阴谋没有得逞,蔺相如携带完好的玉璧回到赵国。几年后,蔺相如随赵惠文王与秦王会于渑池,面对秦王的百般刁难,蔺相如急中生智,使赵王不受屈辱。因此,赵王将他封为上卿。“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生动刻画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的形象。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首先,凡事要以大局为重,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个人恩怨放在第二位。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类似的美谈也不可胜数,这里仅举一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投入重兵向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进发,在临沂与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发生激烈战斗。由于实力过于悬殊,庞部伤亡惨重,急待援军。张自忠奉调率第五十九军以昼夜180里的速度赶来增援。张自忠与庞炳勋原是宿仇,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摈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最终令日军受到沉重打击,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将相和,还是近现代史上的张庞两部协同作战,这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下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和弘扬的。
其次,个人的宽容大度有利于集体和谐、团结局面的形成。蔺相如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见机而行的处事方法,以及忠心为国的高尚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实,顾全大局的并非只有蔺相如一人。作为赵国大将的廉颇,为国家利益出生入死,立下许多战功。蔺相如因“三寸不烂之舌”官拜上卿,引起廉颇不满。在蔺相如解释过后,廉颇自责不已。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在众目睽睽之下负荆请罪,这种知错能改也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气度的。因而,面对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而这种有效办法正是以宽容大度为前提的。
第三,“口舌之功”有时候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方式。本文不仅表现了蔺相如以国为先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在廉颇心目中,只有厮杀沙场,才是为国打拼,才值得国君器重。他不会了解蔺相如只身深入虎穴,虽“徒以口舌为劳”完璧归赵的以命相搏。面对廉颇这样直爽的莽汉,蔺相如不急不恼,没有同廉颇直接争辩,只是和自己的门客解释了几句。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在领略到蔺相如口舌魅力的同时,也明白“口舌之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故事中,它不仅化解了几次危机,而且还扭转了整个局势,甚至使赵国第一次拥有了主动权。此外,它还能完全消除廉颇对蔺相如的怨恨,使二人化干戈为玉帛,令虎视眈眈的秦国“不敢加兵于赵”!
翻看古今历史,“一言可以兴邦”的事例比比皆是。周恩来口才举世仰慕,他机敏的应变,渊博的知识,被美国总统尼克松誉为“冠绝国际”;朱镕基面对几百位中外记者的轮番提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那种刚柔并济的谈吐,成竹在胸的机变,敏于思考的智慧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为党和国家树立了庄严睿智的总理形象。因此,我们要关注口舌之功,形成新时代的口才观念,并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口舌之功”为国争利,避免“空谈误国”,这无论对个人进步还是国家发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