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老兵风采 > 烽火记忆——记抗战老兵刘公能
烽火记忆——记抗战老兵刘公能
作者:于和风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4-21 浏览次数:7767
在响水镇南园村,我握住了抗战老兵刘公能那双筋骨依然硬朗的手。这双手握过锄头,握过大刀,握过钢枪,似乎每个关节都写有故事。
在响水镇南园村,我握住了抗战老兵刘公能那双筋骨依然硬朗的手。这双手握过锄头,握过大刀,握过钢枪,似乎每个关节都写有故事。
穿越岁月风雨,1930年9月15日,刘公能出生在陈家港镇一个农民家庭里。在他刚懂事的年龄,便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
问他如何走上抗日道路?老人陷入回忆。他说,1939年春,日军凭借军舰、炮艇,强行从海上闯入灌河口,在小蟒牛登陆,侵占了陈家港,并沿灌河溯水西犯,当日又占领响水口和新安镇。驻守陈家港、燕尾港、堆沟等地的国民党军队闻风不战而逃。从此响水地区的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日军的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使百姓民不聊生。刘公能的父亲靠做木匠活为生,经常被抓去“当公差”,不给钱还挨打,一家大小艰难度日。迫于生计,一家人南逃要饭,沿途乞讨走到一个做铁匠生意的亲戚家,好心的亲戚收留了他们,供他们稀饭充饥。次日千恩万谢之后,一家人继续沿路讨饭,逃到张集区圩角乡夹冲村王老庄,善良的村民王玉琢收留了他们全家。此时刘公能13岁,替王家放牛,混口饭吃。第二年,村干部看到他家的窘境,便推荐他去参军。参军那天,他胸戴大红花,骑着小毛驴,锣鼓喧天,由村干部送到大通口铁水牛旁的区里。当时他被编在新四军淮海独立旅新兵连,集中训练3个月后,调到响水,被编在新四军三师八旅担任通信员。
在响水口一带的战斗中,刘公能多次承担“宣传抗日、侦察敌情、站岗放哨送情报”等任务。当年通信工具简陋且匮乏,作战时,传达任务主要靠通信员的双腿。有很多通信员出去传递命令,再也没有回来。而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送信”任务,受到部队首长的夸奖。令老人引以自豪的是,在解放陈家港的一次侦察任务中,他和一位战友去灌河边侦察敌情,必须经过敌人封锁线,且必被搜身,而他的战友身上有枪,显然不能前往。他自告奋勇,“我去,我去!”他沉着冷静地走到日军面前,“点头哈腰”以示好,很快“蒙混过关”。完成侦察任务后,他迅速赶回把敌情报告部队首长。1944年5月3日,在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同志指挥下,八旅一举攻克陈家港日伪军据点,红旗首扬陈家港。
1947年12月,在攻打伍佑战斗中,刘公能曾在前线运送子弹,此次战斗打的异常惨烈。老人回忆,20日,我军部队埋伏在现在的大中镇、新丰镇一线。伍佑镇附近的东北角,串场河西岸的北部,只准进,不准出,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进入口袋,扎紧口袋,机枪、手榴弹、大炮、肉搏,共歼灭国民党军队近万人,生擒少将副旅长张晓柳等。四昼夜连续作战,冰天雪地、寒冷、饥饿,战壕内积有三尺深水,结厚冰,也冻死冻伤不少战士。战后,参战的十一纵队、十二纵队和地方部队撤出战场后,由地方政府、县总队和民工打扫战场,刘公能也在其中。人们用担架和船将2000多名烈士遗体集中到一个地方,挖五条大坑,平行东西向,深1米多,长50米,将烈士遗体用白布绕裹,或垫草席,或单体叠躯,坑塘满了就堆高地面1米,再泥土覆盖,成了“五条岭”烈士墓。老人讲述时曾一度哽咽。伍佑战斗有诗云:“合葬叠躯成五岭,无言名没魂两千。盐南血战灭万敌,土墓群雄胜圣仙。震撼世人心灵栗,怀思烧纸漫天烟。笺函泪润上书献,梦念英忠情意牵。”
1949年后,老人转入地方,参加经济建设。组织上没忘记他们,地方党委、政府和省军区、军分区等领导经常登门拜访,给老人送慰问金。他说:“我能活到今天,那是我万幸,现在党和政府关心,儿女也很孝顺,所以我更要健健康康地活着,我要替那些没有活下来的兄弟们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等有一天见了面好好跟他们‘ 得瑟得瑟’!”在老人的笑谈中,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战友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