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怀念是一种痛——抗战烈士唐坚遗著《随安居文稿》出版记事
怀念是一种痛——抗战烈士唐坚遗著《随安居文稿》出版记事
作者:许仲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2-03-15 浏览次数:7767
2013年,唐正理先生决定把他的父亲唐坚烈士的遗著整理出版,当我看到唐坚烈士的遗物——日志、作文、随感等在眼前一一展现时,内心受到强烈地震动,那些泛黄的纸页,力透纸背的文字,满腔热血的报国情怀,无不深深感动了我,这不仅是唐家的传家之宝,也是家乡乃至国家的珍贵文史资料。
2013年,唐正理先生决定把他的父亲唐坚烈士的遗著整理出版,当我看到唐坚烈士的遗物——日志、作文、随感等在眼前一一展现时,内心受到强烈地震动,那些泛黄的纸页,力透纸背的文字,满腔热血的报国情怀,无不深深感动了我,这不仅是唐家的传家之宝,也是家乡乃至国家的珍贵文史资料。
唐正理因年岁已高,且患眼疾多年,便安排他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全家一起上阵,终于完成了所有文稿的电脑录入工作。
2014年8月中旬,唐正理之子唐文先生通过电子邮箱给我发来《随安居文稿》的打包邮件,嘱我写一篇序,当我重新阅读唐坚烈士的文稿全集时,再次被深深感动,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落泪。面对曾经的一颗热切跳动的心,面对烈士浓郁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对国破家损的描述,以及誓要把日寇赶出中国的呐喊,我被深深感染,心灵一次次接受洗礼。
“那里的人民整天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真是寻死不得,欲逃无门。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同胞受到这种苦痛,就该设法来挽救才对。各位:前方虽有勇敢的将士,都在枪林弹雨中生活,都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倭奴战斗,但我们在后方也应做几件支前工作”(《拟一抗战演说词》)。无论烈士唐坚在小学、中学读书,还是到了抗大学习,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报国,如何为国家作贡献。“要有牺牲的精神,国家既到这样的地步,现在已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我们就不能再犹豫了,我们想既是生死关头,我为国民的,更不应有偷生怕死的心,我们就应把4 万万的散沙般的同胞团结起来,拿着枪,持着刀,站在一条线上”(《国家危机中的青年》)。他在对战事的评论中写道:“又如这次日军攻进宿迁,很有向东侵略的形势,先是八十九军把守,看看不行,忽然五十七军开到后,敌人东来的念头打消,并且退到数十里之外,使我们这里一带的人民没有受到危害”(《对于五十七军的短评》)。
当他亲眼看到从前线抬运回来的伤员时,战争无时不在刺痛他那颗年轻的心。“看他们的伤势,真是泪从胸涌,有断臂折骨的,有贯颊穿胸的,也有白布纱紧裹着头颅的,绷带紧绑着断了的骨节,自然伤是剧烈的疼,从他们的表情、眼神,从他们的呼声中可以看到、听到,他们仍喊着雄壮呼号声”(《游伤兵医院记》)。他因此在内心埋下了“替你们报仇”的种子,立下了“我只有努力学习,时刻准备上前线”的誓言。“古语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两句话真可以做我们的标准”(《我的救国方法》)。这是唐坚烈士的爱国、救国标准,也是他践行人生的诺言,他做到了,为了战友,为了国家,他从容就义,死而无憾。烈士唐坚前辈的家国情怀,在文集中随处可见。他挂念不能常回来看望的双亲,中秋月圆时节,他望月思亲,也想到在前线战斗的战士,一个爱国爱家的热血男儿形象一次次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唉!我国东北的同胞和天天站在战场上和日军正在肉搏的将士们,他们很快乐的过着中秋节吗?日军晚上又来攻杀我们的北京城了,只听呼喊声喊杀声,枪炮声和饥民之啼哭声,只杀得血如流水,这种的情景,映在我的脑中,我有多么难过啊!不觉得泪如雨一般的流下”(《中秋节的月夜》)。这是一颗具有何等的爱国心、报国情才能写下的话语!身处那个时代的学子唐坚,是那么自然地把自己与国家联系起来。
在唐坚烈士《怎样应付现在的局势》《为前方将士捐募寒衣启》《希望》《社会的写真》《我起来!……》等等作文、日记中,处处体现他对家国的热爱、焦虑与挂念,一颗崇高的爱国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唐正理校长是唐坚烈士唯一的儿子,唐坚烈士走向抗战一线的时候,唐校长还在母亲怀抱嗷嗷待哺。唐坚英勇就义时,唐校长只有4 岁,对烈士的记忆,除了父亲的一张英俊的照片外,唐校长只能靠爷爷、奶奶与母亲的回忆,以及后来听烈士生前的战友、上级领导的转述。为了能够知晓父亲的更多消息,唐校长几乎一辈子都在寻找,哪怕知道一点点不一样的消息,也是如获至宝。他先后到烈士父亲就读过的小学、中学以及抗大盐城分校区,千方百计去父亲学习与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想象着亲人曾经于此的矫健身影、音容笑貌,倾诉对亲人的怀念与哀思,思亲之情让人动容。唐校长就是用这些碎片来拼凑自己的父亲,从而让自己无比崇敬的父亲的形象更为丰满起来。当我读到记录唐坚烈士“为掩护其他战友撤退,他被日军逮捕,经严刑拷打,只字未供,日军残忍地用刺刀割断了他的喉管,壮烈牺牲,年仅23岁”的文字时,内心瞬间涌起的痛无以言表,那些峥嵘岁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唐坚烈士,多么让人敬仰!
唐坚烈士生前在日记中记录曾经生活过的家,“家庭住在泗阳第四区,王集镇北,松张口乡,村中有我一所茅舍‘随安居’,北面有砂礓河,河内流水泊泊,村东有马路一条,交通非常便利,村四周种着许多树木,空气很是新鲜”(《我的家庭》)。为继承遗训,传承书香门第的教诲,唐正理校长于2012 年7 月把“随安居”的匾额悬挂于新建的主屋门庭,成为爱园镇松张村内一道乡土文化的风景。2014 年2 月,“随安居”被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广局评为“书香家庭”。让唐校长深感痛心的是,唐坚烈士的文稿曾经收藏在老屋的橱柜里,因久未挪移,被老鼠啃破损坏,其中一册几乎完全被毁,另有一册也有一半无法辨认,曾经顺畅的字句,因被老鼠咬破纸页,现已无法读出,多成断句,文集中存录的部分被毁文字,经过唐校长仔细辨认与琢磨,根据原文意思重新补缺,即便如此,那些被损毁的文字仍是文集中留下的深深而永久的遗憾。
睹物思人,追忆无限。如今只有前辈的《随安居文稿》留存于世,记录着往昔,鞭策着后人。
在泗阳“爱园”烈士陵园里(1949年底,淮泗、泗沭、泗阳合并为泗阳县,县政府迁至众兴。为便利各界人士瞻仰先烈,1953年,“爱园”迁至泗阳县治所在地,李一氓先生重新为爱园题写园名),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中,唐坚烈士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斯人远逝,光照后代。先辈言行,吾辈谨记。
链接:唐坚,又名唐大如,唐大儒。江苏泗阳人,1919年5月21日出生在松张口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41年春,经泗沭县委介绍,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盐城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在新四军三师政治部工作。1943年秋,深入日伪盘据的李圩据点,做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出卖,行动暴露,唐坚为掩护其他6 位战友安全撤离,被日军逮捕,遭敌人割喉,壮烈牺牲,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