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泗沭“芳华”
泗沭“芳华”
作者:洪声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1-08-02 浏览次数:6970
电影《芳华》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故事。而我今天要讲的则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一个部队文工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当时烽火连天的宿迁大地——
作者与谢铁骊合影
作者与王遐合影
电影《芳华》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故事。而我今天要讲的则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一个部队文工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当时烽火连天的宿迁大地——
应运而生
1945年10月初,抗日的硝烟刚刚散尽,在苏北淮海新四军新十旅兼第六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泗沭县后庄圩王荡(今泗阳县庄圩乡王荡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军分区文工队成立了!
文工队人员来源于新四军三师十旅文工团留下的部分文艺骨干、淮海地区文训队成员,还有少数是从地区机关和部队调来的,约30人。全队人员平均年龄尚不足20岁,队长是年仅20岁的淮阴人谢铁骊,下设四个分队,其中四分队是宿迁人王遐领导的女分队。
这个文艺团体适应苏北人民革命斗争的客观需要,随着淮海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应运而生,后来伴随着华东战场战局的发展变化,先后转战苏北平原、沂蒙山区、中原大地,跟随部队一道横渡长江、攻占芜湖、解放上海,征程7000余里,人员也增至100多人。淮海战役结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1950 年2 月编入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文工团。
首秀告捷
文工队成立不久,旅首长考虑他们刚刚成立,头一次只给谢铁骊一个小任务,让他组织一个锣鼓秧歌队,欢迎从皖江地区北撤淮海的独立旅和苏浙军区的一个团。
谢铁骊回来与指导员月甫一商议,觉得首长小瞧他们了,好歹我们也是一支“专业”文工队啊,只用锣鼓秧歌代表热情好客的淮海人欢迎兄弟部队有点“丢份”。于是他俩进行全队紧急发动,采取自报公议的方法,组织了一台有四个“硬戏”组成的欢迎晚会。一是传统老节目《十字街头》,二是谢铁骊上一年创作的时装京剧《失空斩》,三是独幕剧《马团长》,四是表现军民鱼水情的话剧《吹灯》,四个节目中间还穿插锣鼓大秧歌和淮海小戏清唱,整台晚会丰富多彩。
因为是首场演出,军分区首长全部到场助威。兄弟部队看完节目,掌声热烈,齐声叫好。旅政委谢振华觉得脸上有光,到后台亲切看望全队同志,表扬文工队的第一炮打响了,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宣传队。政治部主任陶励特意批准每人发一斤猪肉,改善伙食。全队上下兴高采烈,谢铁骊却不动声色,因为他要卯足劲取得更大的成功。
大戏登场
淮海区当时是苏鲁两大根据地的接合部,淮海民主政权呈现扩大的态势,淮海地委和军分区从乡村进驻县城,解放区的胜利气氛日益浓烈。为配合新形势,文工队投入排演阿英创作的大型古装话剧《李闯王》,以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胜利而骄傲、腐败,重犯李自成进京后的历史错误。
演出《李闯王》对白手起家的文工队来说无疑难度巨大,幕布、服装、道具、舞台装置、灯光,要什么没有什么。好在谢铁骊和月甫以前曾参加过阿英亲自指导的《李闯王》排演,至于其他条件只有自己动手创造了:文工队派专人到灌南和东新安镇购置主要演员行头;全队女同志自制一部分服装,用白纱布代替绸缎,染成彩色,制成宫女的衣裙和水袖;道具组从沭阳古庙里借来直径一米多的大鼓和大钟,作为唤醒世人的晨钟暮鼓装置在台上,显得古朴真实而隆重;舞台装置用白布钉在木框上,绘上龙柱、雕梁和辉煌的行宫,舞台布景显得十分气派。谢铁骊除担任导演外,还扮演李岩,李自成则由身材高大的月甫扮演,红娘子由王遐扮演。全队每个人都要兼职扮演两三个角色,各类群众演员更是一人多扮,换装出台跑龙套,让前台显得人马阵势庞大。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李闯王》终于正式登台亮相。由于是文工队成立后的第一台大戏,旅首长十分重视,要求部队认真组织观看讨论。文工团先在沭阳完成了演出任务,又于1945年12月中旬转到宿迁为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演出。钟期光副主任看完演出,接见全队同志,对他们人少演大戏的胆量和精神大加赞赏。次年2月,文工队奉命到新安镇(今新沂)为陶勇领导的八纵举行慰问演出,连演三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陶司令看完戏,特地宴请谢铁骊和月甫。当他得知文工团仅有40人时,颇为惊讶:“你们前台阵容给人的印象少说也有百把人,你们演戏和我们在战场上打仗一样以一当十,真不错,人少演大戏,符合军队文艺工作的特点!”
为兵服务
1946年春天,结合淮海各部队开展和平民主的形势教育,谢铁骊、月甫带着10多位队员一头扎进连队体验生活,为文艺创作收集素材。20多天过去,谢铁骊召集下连队的同志交流体会,不少同志发现连队在管理教育上,特别是对做落后战士的思想工作上问题较多,也有不少连队思想工作做得细,后进战士很快变成先进。谢铁骊受此启发,创作了话剧《钱凤昭的转变》,这台戏因来自部队现实,受到指战员们的喜爱,有的连排干部看完戏,就在本单位搞对照检查,改进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方法。
1946年7月,内战硝烟四起。谢铁骊根据国民党某师师长率部在辽宁举行起义的消息,投入到话剧《海城起义》的创作中,熬了七个夜晚完成了剧本。全队同志为了早日把这台戏送往部队,夜以继日地紧张排演。8月,战火已在淮海各地燃烧,淮海党政军机关离开淮沭公路一线,向沭阳、灌云边界转移。文工团利用部队后撤转移的间隙,公演了话剧《海城起义》,生动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非正义性,宣传了我军自卫战的正义性,对坚定淮海军民抗击国民党军事进攻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9月,“两淮”、涟水相继被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攻占,华中战场一度出现不利局面,在十旅也出现少数意志薄弱的干部动摇变节行为。谢振华政委和陶励主任指定谢铁骊在一周内把营级干部李树才带情妇逃跑的事件编成戏给部队演出。谢铁骊接到任务就立即到李树才所在部队蹲点,熬了三个夜晚拿出了剧本。演员们采取流水作业法,分别把台词抄走连夜背诵,白天排演,到第六天即完成了话剧《李树才的下场》的排演,演出后对部队震动很大。
与此同时,文工队的音乐创作和歌咏活动也十分活跃,紧跟战争的节拍,发出铿锵的旋律。其中《全面抵抗》《冲上去》《纸老虎》《打死大妖怪》《运动战》《投弹歌》《射击歌》《颂刺刀》《做军鞋》《好男要当兵》等歌曲先后在《战歌》期刊发表并印发连队,深受干部战士的欢迎,有力激励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豪情。
1946年底,文工队随部队北撤,作为华中军区第十旅兼第六军分区文工队的历史也就此在宿迁大地终结。后来,文工队随老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五旅,成为该旅文工团,到1948年5月正式升编成第十二纵队文工团,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三十军文工团,一直跟随部队打进了上海,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故事已过去了整整70年。他们那一代人的芳华不仅永远绽放在他们的心中,而且应当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后记: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文工队队长谢铁骊多次谢绝上级给他安排的领导岗位,在北影厂干了一辈子导演,后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主创影片有《早春二月》《暴风骤雨》《智取威虎山》《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红楼梦》等,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终身成就奖,于2015年6月在京去世,享年90岁,十八届中共政治局全体常委及江泽民、胡锦涛敬献了花圈。当年的四分队队长、谢铁骊夫人王遐,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副总经理,现在北京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