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艺苑 > 《海瑞传》(节选)赏析
《海瑞传》(节选)赏析
作者:禾一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0-11-19 浏览次数:7215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代理南平县教谕,后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原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1),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2),令老仆艺蔬自给。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3)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4),深居西苑,专意斋醮(5)。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6)!”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7)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8)。尝曰:“此人可方比干(9),第朕非纣(10)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11)之。素疾(12)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13)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注释
(1)乡试:指明代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中举者称举人。(2)脱粟:糙米。(3)橐金:行囊中的金子。(4)视朝:临朝听政。(5)斋醮:道士祭祷、做法事的仪式。(6)遁:逃走。(7)触忤:冒犯。(8)太息:叹息。(9)比干:商纣王的叔伯父,因犯颜强谏,被商纣王剖心而死。(10)纣: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有名的暴君。(11)黝:涂黑。(12)疾:痛恨。(13)酹: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
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代理南平县教谕,后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时殴打驿吏,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将里面的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有苦难言,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他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感言
本文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海瑞一生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廉洁自律、执法严正,深受百姓爱戴,是明代著名的清官。
《明史》中的海瑞,有四种精神比较突出。
一是勤勉实干的精神。海瑞一生可谓历经波折,但他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兢兢业业的状态。他在南平县任职时,大力整顿县学的风纪;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整顿吏治,救民疾苦”;在任应天巡抚时,着力疏通河道,完工后百姓连年丰收。可谓尽职尽责,政绩斐然。
二是为民谋利的精神。海瑞非常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正直官员。他做出各种规定,严禁下属盘剥百姓,谋取私利;他坚决打击乡官权贵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废除官吏红票、粮票,退田还民,得罪了大批官员,但是毫不退缩。海瑞与贪官污吏斗争,为民争利,这是他至今仍然受到民众敬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
三是刚正不阿的精神。海瑞平生最重气节,他不阿谀逢迎,不怕得罪人,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刚直不阿。海瑞还曾效仿古人尸谏,建议嘉靖严惩贪官污吏,但没有被采纳。
四是廉洁自律的精神。海瑞在淳安做县令的时候,平日穿布衣,吃粗粮。他为母亲祝寿,也只买了两斤肉而已。他死后没什么钱物,所剩的钱连料理后事都不够。这种廉洁自律,可谓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海瑞还曾上疏骂当朝皇帝。万历年间,嘉靖皇帝沉迷于道术,长期不上朝,群臣不敢直言。海瑞买了棺材、诀别了妻子,义无反顾地上疏,明确指出嘉靖皇帝的错误,并列举了历代明君,希望嘉靖能够效仿他们。嘉靖大怒,将海瑞投入狱中。直到新皇继位后,海瑞才被赦免。
海瑞生活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年代,皇帝把天下的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据为己有,各个官僚阶层一哄而上,纷纷效仿。在明代社会全面腐败的历史背景下,海瑞不忘实践自己的理想,除洁身自律外,对不合理的体制也做了尽力抗争。海瑞这样做,是为了“正君道、明臣职”,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明王朝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的体制的批判。海瑞靠自己的操守和作为与整个黑暗的大明官场来较量,特立独行,不畏权贵,不和其他人同流合污,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当下,我们在提倡海瑞精神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人物处在特定历史年代的局限。海瑞虽然冒死上疏,但并不能改写王朝命运。他死后半个世纪,大明王朝灭亡。因而,再著名的清官也不能拯救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跳不出历史周期律,更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呼唤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官海瑞实质上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讲,比道德呼唤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联系当下实际,“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共和国的旗帜下,广大党员干部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这既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