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红色师范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红色师范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作者:殷淑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0-07-01 浏览次数:7769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南通师范学校的进步师生感应时代召唤,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他们在学校建立起南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被誉为“红色师范”。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成的红色师范纪念馆
当前,文化建设受到党中央及全社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强国被上升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省、南通市陆续出台关于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的文件,强调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讲,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逐步创造、积累、丰富、发展形成的,是全体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精神文化)、行为规范(制度文化)和校园风貌(物质文化)的一种“综合体”。文化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软实力,是激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取、改革创新的重要精神源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因素。
红色师范的由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南通师范学校的进步师生感应时代召唤,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他们在学校建立起南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江海大地;他们走进工厂,用革命的真理启迪贫苦劳工;他们深入农村,领导农民暴动;他们参与红十四军的浴血奋战,把江海地区的革命浪潮推向高峰,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天的英雄之歌。由此,南通师范学校被誉为“红色师范”。
耿耿在《革命大潮中的红色师范》一文中介绍了全国十几所师范学校的重要革命活动,南通师范学校被列在首位。原因有二,一是南通师范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二是南通师范涌现出一批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刘瑞龙为代表的人物,南通师范的红色历史在全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今天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由南通地区三所百年师范合并形成的“大师范”。2005年,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与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建立南通高等师范学校。2014年,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办学。三所师范都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红色师范的光辉印迹,为南通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南通师范的青年学生便同南通地区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组成南通学生联合会,在校内组织各种进步团体,宣传爱国思想。在1926年春夏间,南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正式成立,时称“中共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支部”(习称“中共第一代师支部”),王盈朝任支部书记,支部工作直属中共上海区委(即江浙区委)的领导。
民国时期的海门师范是海门地区早期共产党人进行地下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1926年起担任海门师范校长的张冠今是中共在海门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组成了海门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即三条桥党支部。为此,海门市人民政府专门建碑纪念。
从1912 年至1937 年,如皋师范进步学生在“五四”运动、抗日救国、声援北伐战争,反“清党”等斗争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熏陶,发挥了先锋作用。吴肃(亚鲁)成为江海地区共产主义启蒙人。陆景槐(植三)创建了如皋县第一个党支部。
红色师范文化的含义
红色师范文化,是一种跟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学校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先进文化,是师范办学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据相关资料显示,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中8名是师范人,师范人占出席人数的比例为61.5%;出席中共二大的12名代表,其中7名是师范人,师范人占出席人数的比例为58.3%。师范教育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便与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的关联。师范人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作出的重大贡献,师范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重要作用,师范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积极进步的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将红色师范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红色师范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师范学校的灵魂,它影响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红色师范文化以其独特的先进性、纯洁性、政治性、时代性,以其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精神,成为师范文化的主流,成为师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素材,成为党史工作部门研究区域历史的珍贵资源。
红色师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师范中一大批爱国青年,受到当时先进思潮的影响,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走出校门,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将革命的火种撒播全国各地,先后建立党支部,带领进步学生和群众与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不畏艰难、英勇抗战、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典范,是南通地区先进文化的核心,更是师范精神文化的瑰宝,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独特的、永远闪耀着耀眼光芒的重要内容。
红色师范文化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素材。红色师范文化源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有着鲜明时代烙印,抒写了学校一代又一代进步师生,前赴后继,砥砺奋进,为崇高的理想,献出青春和热血。徐家瑾、丛允中、杨文辉、王盈朝等公开成立了以研究社会科学为宗旨的“晨光社”;第一代师学生刘瑞龙、丁瓒、陈国藩、袁锡龄和顾怡生之子——省立第七中学学生顾民元在恽代英弟弟恽代贤(子强)的帮助下,成立“革命青年社”,阅读进步书籍,组织秘密活动;与学生党员刘瑞龙相关的南通县“博物苑案”;震惊全国的南通“三·一八惨案”等,这些都是具有丰富内涵和教育价值的经典故事,值得所有师范生代代相传。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一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以优秀的红色文化作为素材,更容易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当今多种思潮并存、价值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更需要运用这些主流的、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和教育。《南通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第四节“加强江海文化传承创新”中就指出:要加强南通籍或在南通从事革命活动的革命先辈的研究,加强“红十四军斗争”“反清乡斗争”“苏中七战七捷”等重大事件的研究。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载体和素材。
红色师范文化是党史工作部门研究区域历史的珍贵资源。红色师范文化现象不只是一所师范学校的范畴,更属于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中共第一代师支部是南通地区成立最早的党支部,它的成立不仅开辟了南通师范学校青年革命运动的新篇章,而且成了南通地区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把南通地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高潮。中共第一代师支部、海门第一个党支部(三条桥党支部)、如皋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在传播革命思想,带动进步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方面都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南通地区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色文化,作为南通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是南通历史的见证,是南通历史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历史的维度,还是从档案的维度,都是党史工作部门研究南通地区光荣历史和发展历程的珍贵资源。
红色师范文化的传承
红色师范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是师范学校极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充分挖掘红色师范文化价值,多维度、多方位、多途径地传播红色师范文化成果,让其传播出去,辐射开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师范文化的作用,更好地传承、发扬、升华。
一、建立红色师范纪念场所
中共江苏省第一代师支部纪念标志。为纪念革命活动,1991年5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南通师范校园内建立中共江苏省第一代师支部纪念标志,主体部分镌刻着1927年第一代师支部书记刘瑞龙同志珍藏的当年学校学生进步组织“革命青年社”成员阅读进步书籍的借书单手迹。2012年、2013年相继被命名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市第一批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学校每年的清明烈士祭奠活动、入党宣誓仪式、成人仪式等重要教育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红色师范纪念馆。红色师范纪念馆于2017年5月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建成。纪念馆分为两大版块,主体部分和红色师范代表人物刘瑞龙纪念馆。主体部分五大主题:追思先烈·作育后昆,追求真理·传播马列(中共诞生与师范教育),师范群英·光耀中华,革命先驱·燎原江海,煌煌巨勋·薪火相继。刘瑞龙纪念馆设有四个子主题:江海赤子·翩然儒将,探求真理·点亮星火,铁血丹心·开天辟地,朗朗乾坤·浩气长存。纪念馆采用图文结合的展板、直观生动的视频,并配以实物映衬的方式(革命家的遗物、红军石刻标语、介绍革命活动的书籍等),清晰翔实地展示了师范教育与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不同寻常的关系。学校积极加强纪念馆的建设与管理,让参观红色师范纪念馆成为教职工政治学习、党员教育、学生入学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让走进纪念馆的每位师生、每位来访者,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礼、境界的提升,受到红色师范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二、开设红色师范文化校本课程
红色师范文化是学校的特色文化、主流文化,“红色”特性使它不同于学校其他文化。学校应加强红色师范文化建设,组织专业教师编制校本教材,将革命先烈们崇高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迹转化为可以阅读、容易传播、更能保存的文字作品或形象生动的音像制品。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每日一讲、班会讨论、党课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一起接受熏陶、启迪心智,让红色师范文化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
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红色师范文化是师范学校的特色文化,也是南通地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特色文化资源。因此,红色师范纪念馆不仅要对本校师生开放,更应面向公众,扩大红色师范文化受众人群,扩大影响范围。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将红色师范纪念馆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一样,向本地区市民开放,让其成为市民自觉接受熏陶和教育的文化场所。条件成熟还可以开发红色旅游价值,以纪念馆、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为内涵,吸引外地人群来认识、吸收、传播具有南通元素、师范元素、革命元素的文化景观,让受众对象面向南通、面向江苏、面向全国。
以刘瑞龙为代表的一代先驱奠定了学校的光荣传统,铸就了学校独特的革命精神,积淀了红色的师范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只有更好地珍惜、学习、继承、发扬,才能增强发展自信,凝聚发展力量,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崭新而艰巨的教师教育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青年人才,续写“红色师范”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