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一个尘封了70年的故事
一个尘封了70年的故事
作者:吴凤英 刘育剡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2年第4期 日期:2014-01-13 浏览次数:7767
1942年4月26日,机组和护送人员在嵊县合影。
中为机组组长胡佛,右二为米勒,左二为县长方志超,右三为翻译刘同生。
2011年9月24日下午,嵊州市新四军研究会接到了宁波市外事办的一个来电,告知有一位美国记者苏珊娜女士要来嵊州访问,要求予以安排接待。事后我们才知道苏珊娜女士是为了实现叔叔70年前的遗愿,才不远万里到嵊州的。于是,一个尘封了70年的真实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为打击日本军国主义,拟定了一个绝密的轰炸日本东京计划。为此,美国的“大黄蜂”号航母甲板上,载着16架最先进的B-25远程轰炸机,秘密地进入到日本东面800海里外的太平洋上。1942年4月18日,美国哈尔西将军宣布总部命令:执行轰炸东京的任务。因为这种新型轰炸机只能在舰上起飞,不能在舰上降落,故决定轰炸结束后,飞机全部转飞到中国衢州、南昌两个机场着落,然后编入美国在中国的陈纳德飞虎队,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当时苏珊娜的叔叔米勒(少尉投弹员),编在特拉维斯·胡佛(中尉机械师)任组长的二号机组。机组共五人,其他三人分别是:副机械师兹次修少尉、领航员瓦德尔中尉、机械员勒德纳军士。在起飞前他们站在航空母舰甲板上,在B-25轰炸机前合影留念。
“大黄蜂”号航母在秘密行驶到距日本650海里时,意外地和日本船只相遇暴露了目标。B-25轰炸机只好提前250海里起飞,飞临东京上空后仅用30秒时间,就将64枚重磅炸弹丢了下去。瞬间90栋建筑物被摧毁,日本军国主义者吹嘘的“日本国本土不可靠近”的狂言被彻底打破。这是二战期间震惊世界的一次壮举。
然而,由于当时气候条件恶劣和飞行员对航线的陌生,16架返程的B-25轰炸机中有一架竟飞错航线至海参崴着陆,其他飞机也因提前起飞和偏离航线,造成机上燃油不足,无法在既定机场着陆,机组人员只好相继在浙江和江西省上空跳伞,飞机也随之坠毁。
胡佛的二号机组在飞经宁波鄞县上空时发现汽油将耗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们果断采用机身着陆的办法,将飞机迫降在鄞县大松附近的一块水稻田里。飞机着陆的瞬间虽然险象环生,庆幸的是五位机组人员无人受伤。美国空军规定:如果飞机不能在中国的机场着陆,为防止飞机和密码落入日军手中,须将飞机烧毁。为此在每架飞机上都配有一支大型燃烧筒。
米勒他们迅速取出燃烧筒放在飞机的油箱上点燃。不知什么原因,刚燃烧的火却即刻熄灭了。他们只好取出机上的应急斧头,欲把机翼上的油箱砍破后再点燃。谁知费了好大劲儿,机翼上只留下浅浅的斧痕。他们急中生智,把发动机的油箱打开,残存的汽油在地面转眼间就流淌了一大片。他们划根火柴扔进油里,熊熊火焰立即吞没了飞机。
当年沿途护送美机组人员的轿子和保安游击队
美国记者苏珊娜女士和嵊州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在城隍庙合影
1942年的鄞县,属日本占领军和国民党势力的交错区,双方谁都没有对该区域的绝对控制权。国民党尽管已没有了公开的县政府,但依然有一支穿军装的游击队在这片区域活动。紧急迫降的美国机组人员,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人地生疏,为防止意外,他们本能地迅速钻进附近的群山中。当地有关部门看见有飞机迫降,迅速组织游击队搜寻。赶到事发地后,只见烧毁的飞机残骸,却未见机组人员踪影。在当地老百姓的指点下,游击队员终于在山林中找到了他们。
在当地军民的护送下,机组人员夜渡象山港,在宁海县强蛟镇薛岙码头登陆,被转送到宁海马岙龙宫大庵的宁奉游击队指挥部。因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游击队员们找到了住在镇旅馆的西南联大学生刘同生,请他当翻译后,才知道机组人员的目标是去衢州机场。因许多公路和桥梁均被炸毁,车辆无法通行,营救人员只好组织民工用轿子抬着机组人员迅速转移。为保卫机组人员的安全,又配备了武装游击队员8人组成了护送队。当他们翻山越岭穿越了宁海、奉化、新昌的山间小路,艰难地到嵊县城关已是4月26日。当时嵊县尚未沦陷,县政府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县长方志超在县政府召开了欢迎会,把他们安排在当时最好的鹿山旅社住宿。
第二天,机组人员在县长方志超和有关人员的护送下出城关西门,然后再经过东阳、义乌、金华,数天后终于到达衢州机场的汪村防空洞招待所。事后他们在那里又和其他机组的人员陆续汇合在一起,还在防空洞口留下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集体照片。在那里休整几天后,国民政府派飞机将他们经武汉转送到重庆,最后顺利地返回美国。
苏珊娜女士的叔叔米勒在回部队后,特将这一段经历清晰地记录在日记中,在日记里他深切地表述了对嵊县人民热情接待的感激之情,并决心在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再来中国,再到嵊县向人民表示感谢!后来他又多次被派往欧洲反法西斯战场执行轰炸任务。令人遗憾的是:1943年1月22日清晨,米勒在轰炸北非一个德军设施的空战中不幸阵亡。
苏珊娜女士从米勒的日记中得悉叔叔未能实现的遗愿,立志在退休后,要沿着叔叔的足迹,代他实现生前的遗愿。现年67岁的苏珊娜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在我们的陪同下,满怀深情地追寻了嵊县的老县府和鹿山旅社旧址,参观了城隍庙和古城墙。寻访中苏珊娜女士不时地流露出对我们感激、满意和友好的微笑,并高兴地和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在城隍庙古建筑群前合影留念。
在苏珊娜等离嵊时,天已黄昏,我们深情地目送着她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当我们再回首时,蓦然感到:英烈们虽然已经离去,历史也已经远去,但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战斗中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却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