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苗丰村古河口粮站成为爱国拥军支前模范 为苏中新四军解决粮食问题
苗丰村古河口粮站成为爱国拥军支前模范 为苏中新四军解决粮食问题
作者:陈海云 孙加永 丁彩前 潘晨霞 责任编辑:孙加永 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1-10-08 浏览次数:7017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都证明,苏中是新四军(解放军)可靠的家,而台北(今大丰)县则是苏中后方,为解决苏中机关部队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苗丰村古河口全貌,左侧南北走向为小洋河,右侧东西走向为竹港河。抗战时期的新四军粮站就驻扎在竹港河两岸。
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地区襟江滨海,与日伪政治统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隔江对峙。苏中是华中南大门,为扼守华中腹地的前沿屏障,是沿海抗日南通上海、北达山东八路军根据地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一直是敌我斗争的焦点。刘少奇讲,抗日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家。家的概念是要能保障部队的吃穿用,首先要解决的粮食问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都证明,苏中是新四军(解放军)可靠的家,而台北(今大丰)县则是苏中后方,为解决苏中机关部队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并保障运粮通道畅通
台北是苏中抗日根据地最北边的一个县,这里东临大海,地广人稀。而敌人的据点主要集中在西部通榆路沿线,中部只有大中集和新丰镇两个常驻据点。所以,苏中军区机关、兵工厂、印钞厂、被服厂常驻台北县沿海一带。日军来扫荡时,这些后勤单位便转移到海船上或打埋伏在海边的草荡里,与其开展海边游击战。中共台北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保障苏中后勤机关日常生活资料的运输、供应和转移工作。
台北县主要生产棉花和食盐,粮食有玉米和大麦等杂粮,大米要从串场河以西盛产水稻的兴化县调进。从西部运进粮食,要通过敌人串场河、通榆路沿线封锁线,不但任务艰巨,而且非常危险。苏中行署所以选择在白驹、草堰两据点中间的界牌头,作为进出粮食和人员来往的口子,因为这里没有敌据点,离南边草堰和北边白驹敌据点各15里,较隐蔽。从兴化运来的粮食,星夜由此入口,途经窑港、小海河、小洋河,运到万盈古河口苏中粮站。然后再组织民工挑运,供应机关部队。南运的粮食要穿越东(台)潘(丿,“撇”音)公路封锁线。广大群众冒着生产危险,不辞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完成挑运粮食任务。
1941年冬,日伪军对根据地封锁得很厉害,粮食供应十分困难,苏中二专署专员刘季平、台北行署主任蔡公正亲自到现场指挥,发动群众疏浚河道。为保证粮船安全,由地方武装和民兵沿途警卫。1941年12月,垦区区队大队长汤少林(原江淮印钞厂指导员)和西渣游击连指导员孙欣奉命带领队伍,担任粮船的护送任务。运粮任务完成后,12月17日夜,汤少林和孙欣夜宿复太港,第二天凌晨遭西团伪军袭击,汤少林在反击中壮烈牺牲,孙欣被俘。
1942年初春,台北行署主任蔡公正通过民间商人组织100多条船,将食盐运往兴化销售,换回粮食。粮船航行到大东河一带,遭到从西团下来的100多伪军的袭击,护船民兵游击队立即开火还击,但伪军人多武器好,情况非常危急,幸亏驻万盈一带保卫江淮印钞厂的三营部队赶来增援,打退伪军,保卫粮船到达苏中粮站古河口,胜利完成运粮任务。
党史军史专家陈海云(右一)到苗丰村古河口重温抗战历史。
攻占小海,建立苏中粮站
1942年1月,盘踞在西团的伪独立第五旅谢汉臣部占领了台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小海,形成了大(中集)、西(团)、小(海)南北封锁线,妄图掐断根据地的东西联系,切断运粮通道。为拔除日伪在根据地中心安插的钉子,扫除运送公粮的障碍,苏中二专署于2月1日专门召开县长会议,做出关于解决运粮问题的决议,派部队攻打小海日伪据点。3月7日晚,担任保卫江淮印钞厂、两淮盐务管理局任务的新四军一师一旅二团三营,和台北游击营联合对小海发起进攻。此举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六合乡乡长肖联琮主动组织上千名群众支援部队作战。新四军迅速攻占小海街,活捉伪区长单奎然等数十人。伪独立团团长单天然翻墙逃脱,余下伪军则龟缩在碉堡里。
日伪军碉堡比较坚固,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火力封锁四周。三营由于没有炮,无法摧毁敌堡,便组织了以共产党员肖龙保为首的冲锋队,携带炸药、煤油冲上去爆破,实行火攻,刚靠近碉堡时,肖龙保中弹牺牲。在组织第二次冲锋时,排长王中相又饮弹倒下。战斗一直打到天快亮,西团援敌将至,我进攻部队主动撤出战斗。但小海伪军惟恐遭到再次攻击,便撤回西团,小海镇获得了解放。此战斗巩固了以小海为中心的台北根据地,也打通了运粮通道。
为保障从兴化运来粮食的接收、登记、转运工作,在小海东边的小洋河与竹港河交界处古河口,于1942年2月建立苏中粮站。大宗粮食登陆后,分藏在竹港河沿岸的老百姓家里,然后每天组织100多民工,用肩挑通过敌建立的东(台)潘(丿)公路封锁线,运到三仓北边的北行一带,交给苏中一师的机关部队。苏中及二分区领导对运粮工作非常重视,宋日昌等领导经常到粮站了解粮食转运情况,帮助解决通过封锁线运粮队的安全。由于工作做得细,安全上基本未出大的问题。
苗丰村古河口一棵老树可见证新四军粮站的创办。
发动民众,共同保障粮食运输和供给
苏中二专署及台北县委、县政府对做好转运工作非常重视,专员陈同生,县长蔡公正和杨天华、黄亚成等领导把粮食的转运工作当作专署、县政府的主要工作。1943年,日伪对根据地经济封锁更加厉害,为保障运粮任务的完成,由县长黄亚成亲自挂帅,分配县政府财政科长缪宏光具体负责。在界牌头附近的东窑乡乡长、爱国民主人士朱配民,亲自带领民工疏通加深河道,保障了运粮任务的胜利完成。1943年夏,县长黄亚成通令嘉奖运粮干部缪宏光、朱配民、阮林、梁伯浩、胡彬然等,每人奖给毛巾2条,牙刷2把,肥皂2块,鞋子1双。为了感谢朱配民在秘密交通和运粮中所作出的贡献,苏中二地委书记章蕴将一匹白布赠送给朱配民先生。
为了搞好兴化公粮运输,台北县政府还想办法通过商人运输,解决运粮问题。大中集地下党支部书记袁志相、党员吴恒元二人均是大中集协记粮行成员,他们联络长康花行老板汪志康、德泰粮行老板张鸿祥,去伪旅部找吴瑛参谋长,开了一张到兴化购买22万斤大米的证明,打通了从兴化送粮通道,实际运的是兴化县的公粮。租15条船,将粮运回台北根据地。
1943年,苏中党政军机关及主力部队一度移驻台北县地区,粮食更趋于紧张。除靠政府运粮外,还广泛发挥社会力量运粮,还通过运输商人将食盐运出去换回粮食。台北县政府还通过民主人士的人脉关系运粮,小海开明民主人士宗雨农主动承包运输公粮。经过多方面努力,保证了苏中机关的粮食供应,保证了部队吃饱肚子打胜仗。
解放战争初期,继续保障华野部队供粮需要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后,部队向苏北、山东转移,留下华野第七纵队(后改为第十一纵队)在通榆路沿线阻击敌人70余天。完成支援主力北撤山东任务后,七纵队奉命于1947年初返回苏中坚持敌后斗争。回苏中后,党政军机关驻台北县海边大桥大沟子农村,以大桥、万盈、南阳等为基地向外扩展。第一仗攻打沈灶,七纵司令员管文蔚亲自指挥,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接着向南线李堡、角斜发动进攻。因为李堡是苏中北线通向南线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十一纵队曾三次南下李堡作战,反复争夺,终于战胜了顽敌,使苏中南线形势大为改观,扩大了苏中解放区。
1947年4月,华野一纵从南线回师台北后,解放台北县城大中集及新丰,这是苏中解放的第一个县城。这次战斗,斩断了敌人伸向苏中沿海解放区的魔爪,使北起斗龙港,南至如东地区的南北400华里长;西起通榆公路,东到海边近100华里宽的大片解放区联成一片。
由于沿海地区产粮少,机关部队又发生吃粮难问题。苏中区党委于同年5月做出强攻敌通榆路上重镇白驹据点的决定。解放白驹,切断敌通榆路南北封锁线达一个星期,台北草堰区区队和堰东游击队,趁机挖开敌在界牌头河口打的土坝,打开了从兴化通向台北的运粮通道,将兴化、宝应的130余万斤公粮运到台北沿海地区,解决了机关部队吃粮问题。有了粮食,部队如虎添翼,华野第十一纵队联合十二纵队向苏北敌占区盐城等地发动大举进攻,使苏中、苏北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
台北县是子弟兵的家,华野十一纵队每次战斗,都是从台北县出发,打胜仗后又回台北休整。1947年8月盐南战役后,华野第十一纵队回台北县休整,每天供应粮食5万斤,当时县里粮食不够部队吃10天。县里全民总动员,组织民工小车、木船到东台县运粮,保证部队的供应。
为加强苏北、苏中武装力量,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华野二纵队于1948年2月从山东南下,与十一纵队、十二纵队组成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委,大大增强了苏中、苏北部队战斗实力。组建后,华野二纵队与十一纵队同驻台北县休整,每天需供粮食18万斤(包括民工用粮)、炊草90万斤。全县倾仓保证供应,并组织民工、民船到邻县运粮,保证了两个纵队的粮食供应。当时,全县从干部到广大民众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一切服从于战争,一切服从于前线。前线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对部队需要从不打折扣,不计较任何报酬,人人把支援战争胜利放在第一位。军民同心,上下一致,为了一个目标奋斗,是取得推翻三座大山,夺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