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夏光永居沙家浜
夏光永居沙家浜
作者:时雁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2年第3期 日期:2013-10-22 浏览次数:7767
著名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之一的夏光同志,于2012年1月22日在南京驾鹤西去,终年104岁。
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率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经无锡、苏州、常熟、太仑等地,直到上海近郊嘉定、青浦地区,沿途袭击日伪军、炸燃敌火车站,切断铁路和电线,伏击敌运输车辆,不但打击了日伪军,而且扩大了我党和新四军的影响,部队很快从出发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1939年初秋,新四军东进部队为顾全大局,向西撤出,向苏北发展。部队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一带组建了后方医院,先后留下了刘飞、夏光、黄烽、吴立夏、童袭予、梁玉贵、袁阿毛、章立、叶成忠、陶祖全、张世万、金辉、黄介成、巫中、谢锡生、赵林坤、华玉坤、曹德清、陈新一、诸学潜、彭海清、尹桂宝、王佑才、杨第二、赵政山、吴志勤、赵阿三、潘阿三、李之毅、康金龙、张金雷、陈金荣、叶辉青、何彭福、钱卓云、叶克寿等36名伤病员。他们在人民群众掩护下,为避开日、伪、顽的追捕,分散隐蔽在芦滩、芦荡之中。有一天湖水猛涨,激流冲走一位伤病员,当时在那里养病的老“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发觉这一情况,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伤病员会议,进行姓名登记,并组织轻伤员放哨。到了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东塘墅正式成立新“江抗”,以痊愈的伤病员组建特务连(实际兵力一个排)时,便以第一次伤病员会议登记的36名为准。36名伤病员这一带着传奇色彩的芦荡火种就这样呈现在抗日战争史上。
《芦》剧和《沙》剧中的主人公郭建光,夏光同志确是原型之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后,由留下的36名伤病员为骨干,组建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即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的前身,夏光任司令员。新“江抗”在四面受敌、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地方党组织的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利用原“江抗”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军事威信,及敌后混乱局面中日、伪、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各种矛盾,积极发展我党抗日武装,短短几个月内,新“江抗”就发展成为一支500余人的队伍。新“江抗”积极运用灵活穿插的游击战,击破敌人层层包围圈,建立并扩大抗日根据地,逐步控制了阳澄湖广大地区。
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夏光同志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就是以“江抗”东路部队的对敌斗争为题材艺术提炼出来的。谭震林在1940年11月6日新“江抗”诞生一周年之际,撰写纪念文章《东路一年》,高度评价了夏光同志在江抗发展过程中的殊勋。他说:“……如果没有夏光同志独当一面的斗争精神和机智灵活应付当时的环境,就不能有今天这样顺利的发展……我们东路的全体同志,应该学习夏光同志的这种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决心。”
夏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2月1日在南京石子岗举行,各界人士200余人送行。驻豫某集团军、某机步旅政治部都派领导参加;中共常熟市委、市人民政府、沙家浜镇领导为夏光同志送行;原东路部队老领导的后代张小滨、张健儿、金若岩、杨国成、汪小弟等也参加了告别仪式。
夏光同志骨灰遵其遗嘱,将安放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景区内。至时,夏光同志将永远居住在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