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 >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12月8日)
新四军历史上的今天(12月8日)
作者:李本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19-12-08 浏览次数:8067
12月8日
1940年
▲ 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非战斗人员1700余人,由宋裕和、汤光恢、薛暮桥等率领,先期分批离开皖南,经苏南北移。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齐电》(即8日电),再次强令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限期开到黄河以北。
▲ 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报告军令部长徐永昌:本集团决心扫荡皖中之新四军,“以一部守备原地区,以主力集结于桐城、舒城、六安等地区,压迫于巢湖南北两岸捕捉而歼灭之”。
1941年
▲ 郑位三、罗炳辉致电中共中央、刘少奇、陈毅、饶漱石、赖传珠报告津浦路西地方武装情况。
▲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等国对日本国宣战。陈毅与军部其他领导人电示各师、旅:乘日军抽调部队赴太平洋作战之机,相机进占日伪撤退的据点。
▲ 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在高邮地区召开会议,并对部队和地方干部做形势和任务报告。
▲ 是日苏中十团大战开始,敌寇配合伪军共2000余人(包括林梓七中队,伪七师特务团、独立团,伪五师三团等)向我南线丰利区进行“扫荡”,同时北线亦以配合姿态,9日出动1000余兵力(包括石井大队100余人,伪第一集团军丁聚堂等部)向我三仓进犯。花市街的一战,将该路敌伪全部消灭,敌南浦旅团部派来督战的小野大山,亦为我击毙,并俘虏敌分队长玉田1人、敌兵3人(其中2人因伤重死亡),伪军200余人,使敌寇的“扫荡”企图成为一场噩梦。敌分队长竟以双手横举步枪屈膝求饶而受俘。敌酋林梓七负伤,化装只身逃回愤而自杀。敌兵13人亦弃枪掠民服,化装农民狼狈窜逃。我苏中军区各部于花市街胜利之后,即由被动变为主动,发动十个团的兵力,向敌如皋、古溪、掘港、栟茶、李堡、余西、二甲、双甸、岔河、临泽、时堡、福镇庙、五家营(兴化西北)等处据点主动攻击,并将掘港电灯厂炸毁。战斗于13日结束。这次反“扫荡”战斗,总计毙伤敌伪500余人,俘获极多,夺回丰利及三仓,造成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粉碎敌寇“扫荡”的光荣战绩。
1943年
▲ 陈毅、饶漱石、赖传珠对新四军浙东指挥部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后的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同意你们6日晨电的部署(但切忌硬拚以伤自己的元气);张俊升、田岫山(1943年10月,田岫山、张俊升部分别被国民党当局改编为挺进第四、第五纵队)如我仍有关系,则可表面与他继续联络,但必须严词责备他们此次背信弃约、联贺铖芳(国民党挺进第三纵队司令)反我的行为,但你们不要幻想他们真有好转可能,而松懈自己戒备;应利用时间,迅速总结此次反顽战役中的经验与教训,以确立今后长期反顽斗争之基础;扩大此次战役胜利之宣传,说明我们是被迫进行自卫战斗,暴露顽军抢掠群众暴行,并予受摧害群众救济与安慰,以坚定反顽斗争的情绪;四明山区工作应有长期坚持适应的打算,将后方笨重机关预先转移三北地区;多建立自卫武装组织,所有公开工作干部均应掌握武装;注意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配合,教育群众适当处理资财,发动其埋藏或转运他地,以免遭受损失。并加强三北税收及粮食工作,以供应今后长期反顽斗争需要。
▲ 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进击苏中泰县运粮河镇伪军据点,歼伪军300余人,其中俘200余人。
1944年
▲ 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出关于加强对伪军伪组织政治攻势的指示,要求抓住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对根据地周围一切大小城市及交通要道的伪军、伪警及伪军家属,有计划地开展政治攻势;利用一切关系,深入到伪军伪组织中去,加强联络与组织工作,争取伪军伪组织人员站到抗战方面来。
▲ 苏南行政公署主任江渭清、副主任吴仲超签发《苏南行政公署关于1945年拥军运动的指示》,提出“拥军公约”:拥护军队,保卫江南;努力生产,参加战争;军人过往,招待殷勤;转送伤病,爱护关心;防奸严密,消息灵通;优待抗属,解决困难;退伍残废,救助尊敬;潜逃战士,动员归队;过年时节,慰劳有加;军民团结,战胜日寇。
▲ 高邮独立团一部配合七区游击连及民兵夜袭、攻克时堡镇,毙日军4人,伤8人,伪军伤亡数十人。
▲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为配合第四师西进抗日,对河南省永城县东北大茴村、吕店子伪军据点发动攻击。激战两昼夜,全歼据点内伪军自卫团,两次击退永城出援的日伪军。此次战斗,共毙伤伪军788人,俘3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