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新四军与南昌
新四军与南昌
作者:赵建峰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2期 日期:2013-10-07 浏览次数:7766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
新四军南昌军部
南昌谈判 游击队实现战略转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留下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始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示意图
南方游击队部分领导合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在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当局谈判前后,南方各游击区的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也先后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谈判。1937年9月24日,项英由赣州到达南昌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谈判,并与党中央恢复了联系。谈判双方达成多项协议,包括国民党军队从各游击区撤退、国民党释放政治犯、在南昌建立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等等。
南昌谈判成功后,中共中央分局在南昌月宫饭店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由陈毅负责进行联络各地红军游击队的改编等有关事宜。项英在南昌与国民党江西当局谈判成功,标志着南方地区国共合作的成功,并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军部移驻南昌
1937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经多次同国民党谈判,达成了协议,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琼崖地区除外)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从汉口移驻南昌三眼井高升巷张勋公馆。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张开双臂欢迎远方来的亲人。他们之中,有的初识南昌的山和水,有的在南昌留下了情和谊。
为了充实新四军的力量,中共中央从延安抽调了大批干部到新四军工作,以加强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他们之中有周子昆、赖传珠、宋裕和、李一氓、汤光恢等。1938年1月,原分散于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领导人首次聚会南昌。度过最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岁月以后,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战友、老同志能够重新相会,他们感到无比激动、兴奋和喜悦。为了纪念这次难得的相聚,1月12日,各路英豪在南昌市中山路百花洲鹤记照相馆合影留念。
组建成功 开赴华中敌后抗战
新四军南昌军部的主要任务是分批赴各地传达中央指示,动员指导部队集中整编;指挥部队集结岩寺开赴前线;筹备军需物资,建立兵站。根据党中央的复电,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其中以湘鄂赣边、赣粤边、湘赣边、湘粤赣边及皖浙赣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以闽赣边、闽西、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以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以鄂豫皖边、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全军共有10个团,6200条枪,约1.03万人。
1938年2月至4月,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分别从湖南平江、江西莲花、福建龙岩、浙江平阳等地出发,向皖南岩寺集中。第四支队向皖西流波石童 地区集中。各路游击健儿告别苏区父老兄弟姐妹,日夜兼程,先后到达指定地区。4月4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南昌,次日进驻皖南岩寺。
1938年赖传珠将军在南昌新四军军部和刘英合影
南方的“延安”
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分局,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作为领导新四军及东南地方党工作的中央派出机关。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南昌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他们的驻址在东书院街2号危家大屋。办事处归东南分局领导,东南分局设在驻赣办事处内,由驻赣办事处掩护。项英任东南分局书记,曾山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和江西省委书记,黄道任宣传部长兼驻赣办事处主任,涂振农任统战部长,陈少敏任妇女部长,陈丕显任青年部长。新四军军部北移岩寺后,东南分局和驻赣办事处移驻张勋公馆,直到1939年3月南昌沦陷前夕撤离。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是中共在国统区设立的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协助东南分局与有关省委、特委保持联系,指导各地新四军办事处工作;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的力量,在各种抗日团体中建立党支部;积极开展统战工作;领导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
1938年1月,军部成立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直接归军部领导。战地服务团由朱克靖任团长,团址设在南昌市清洁堂“山陕会馆”内(今三眼井小学)。全团近百人,分为歌咏组、绘画组、戏剧组、舞蹈组、通信组、民运组,还有一个由十三四岁小孩组成的儿童队。他们走上街头,深入群众,配合其他抗日团体开展宣传活动,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
江西青年服务团
1938年1月10日,在东南分局、驻赣办事处的推动下,成立了近千人的国共合作组织——江西青年服务团。服务团编为十个大队,深入全省各地宣传抗日,其中有五个大队建立了党支部。青服团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为感人的是2月26日举行的3000人歌咏大会。抗日战斗的响亮歌声,震荡着南昌城。
妇声社和妇改会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成立,推动了妇女界的抗战工作。妇声社是中共直接领导的一个妇女组织,成立于1938年2月,她们发动四五百名妇女为前方抗日将士日夜赶制军需品,在这一年中制作了军用急救包1.7万多个,军衣1.55万多套,军用棉被600多床,军鞋1000多双。1938年3月,南昌市各界妇女及救亡团体,为纪念“三八”妇女节,唤起广大妇女参加抗战,自6日起就开始扩大宣传。三天来天气一直很坏,8日这天虽然风雨中夹着冰雹,但是到会的仍有七八百人。会上,妇改会的领导人雷洁琼和一些妇女代表作了报告和演讲,要大家纪念被占领区的受难女同胞,使到会的人深受感动。会后,大家冒雨举行了游行。
创办进步书社 出版进步书刊
新四军为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创办或推动创办了一大批进步书社。这些进步书社是:生活书店、战时文艺社、省战时书报供应所、江西大众文化社及其吉安分社。他们出版的进步书籍有:黄道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孙晓村著的《战时农村问题与农村工作》等。进步书刊有《青年团结》《青年服务》《妇声》《江西妇女》《中国农村战时特刊》《抗战日报》《抗战评论》《江西青年》《乡村与抗战》《抗战宣传手册》等。通过地下党员葛希贤的联系,驻赣办事处与剑报社合作办了一个多月的报纸,黄道亲自为该社撰写了《七七抗战一周年》社论。
煤业救护队
中国红十字会下设的上海煤业救护队有20多辆汽车,100多人。他们来到南昌后,要求集体加入新四军。叶挺、项英多次在军部接见他们的负责人,说服他们保留红十字会的名义,这样可以有更大的活动余地,并派他们接运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下山到岩寺集中。煤业救护队穿越千山万岭,以红十字符号为掩护,在国民党军警的眼皮底下,把游击健儿们一次又一次地运送到皖南岩寺。煤业救护队后来随军部一起离开南昌到了皖南,在那里参加了新四军,并成立了新四军兵站。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南昌期间,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领导各群众团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大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热情,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使沉寂的南昌变成了南方的“延安”,为英雄的古城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新馆、旧址、铁军广场三位一体——访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全貌
告别了汉口,我们追随新四军军部的脚印,来到江西南昌。南昌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英雄城。八一南昌起义,使之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从此英雄城的美名传遍天下。新四军军部移驻南昌,更是其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花园7-8号,东起友竹路,西至象山南路,南至东书院街,北达三眼井街,占地35.16亩,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由新馆、旧址、铁军广场三大部分组成。
新馆——彰显时代特色
2008年10月开始,南昌市斥资4.5亿元对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及周边进行了全面改扩建,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4833平方米的新馆。走进新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积600平方米、高9米的展览序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气势如虹的主题背景。据悉,背景油画由清华美院师生集体创作,面积为600平方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画。面对这幅巨型图画,我们仿佛看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游击健儿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浴血奋战的身影。序厅是一个由巨幅油画、主题圆雕和实体山景组合而成的大型多媒体景观,主题鲜明,气势恢宏。
新馆序厅的巨幅油画
“月宫饭店”二楼窗口播放着有关“南昌谈判”的影视片断
从序厅左边往里走,便进入了陈列馆新馆展览区域,分为四大部分(浴血坚持、谈判改编、敌后抗战、完成使命)和两个专题展区(新四军英烈、铁军精神),系统地展示了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一张张充满历史记忆的老照片,一件件战争时期的珍贵文物,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据了解,展品通过动员新四军老战士和子女捐献文物,面向社会征集文物和到有关单位复制文物等办法,共征集500多件,极大地丰富了展示内容。新馆专门配备了恒温恒湿环境的文物库房,以便妥善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
为丰富展示手段,增强展示效果,展区还设置了军政会议复原景观、大型投影、互动式多媒体、电子翻书、电动沙盘等。如在介绍南昌谈判的故地——“月宫饭店”时,二楼窗口播放着有关“南昌谈判”的影视片断,让人增添了几分身临其境之感。在“完成使命”展区看到,电动沙盘《新四军发展壮大演变图》运用灯光、模型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诠释了新四军改编、组建和浴血抗战的历程,让历史与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旧址——饱含历史底蕴
从陈列馆走出来,我们走向东北面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建成于1923年,当时西方文化通过传教等形式不断影响我国,在其建筑风格上为法式建筑,兼容中国建筑的特色。1926年,该建筑成为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的临时公馆。1927年,该建筑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王钧的住宅。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在此与王钧的警卫队发生激战,歼灭敌人一个连。1933年至1935年,蒋介石坐镇南昌“剿共”之时,中华复兴社在江西设立分社,社址就设在前院,外面挂的牌子是“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江西分处”。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驻于后院大楼办公。同年4月4日军部迁往安徽岩寺后,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移驻于此,直至1939年3月南昌沦陷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旧址先后被南昌大学、武汉商品检验局、江西印刷公司作为教学、办公、宿舍使用。为纪念新四军成立50周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维修旧址,恢复原貌,并于1987年12月把旧址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成立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对其管理使用。
近看旧址的柱子,雕梁画栋,非常精美。虽然历经80余年的沧桑,但雕刻的图案仍是那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迎面映入眼帘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9个金色大字,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丕显所题,时任东南分局青年部长的他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旧址一楼分别恢复了参谋处、副官处、军需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办公用房;二楼恢复了叶挺、项英等新四军领导人的办公室和卧室,在东南角六角亭还恢复了机要室;旧址后面的平房依次复原陈列有传达室、警卫排、发报室、俱乐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住房。
铁军广场——现代花园英雄城市所必需
从旧址西边的牌楼走出,西北面是一片开阔的绿地石路,这里便是占地20亩的铁军广场。在南昌建设现代花园英雄城市,发展红色旅游的今天,建设铁军广场显得尤为必要。
绿树丛中,鲜花簇拥着十位新四军将领的铜像,他们是叶挺、项英、曾山、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邓子恢、陈毅、张鼎丞、高敬亭,眉宇之间,英气逼人。这些铜像的制作经历了极其严谨的过程。首先,由专家严格按照人物多张不同角度的历史照片进行制作;然后,邀请这些将领的子女对这些雕像进行认可,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修改完成制作出来。
铁军广场上十位新四军将领的铜像
焕然一新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建成,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南昌市委市政府、新四军老战士、旧址纪念馆员工以及众多南昌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旧址自1988年对外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该旧址处于居民区,周边房屋破旧不堪,高低不齐,大煞风景;居民楼与旧址相距太近,地形复杂,防火防盗任务艰巨;地理位置偏僻,门难找,路难进,教育效果不佳,参观人数长期徘徊不前。旧址虽然处在市中心,却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影响了旧址在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经济中作用的发挥。
建设铁军广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按照规划,整个工程的拆迁面积达38亩,拆除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涉及拆迁人口达870户,拆迁资金需要3亿元。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而且涉及那么多户,难度可想而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市民听说要建铁军广场,都给予了非常积极的配合。从2008年10月开始,仅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周边居民就基本搬空了。2009年5月1日,整个建设工程就启动了。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馆长熊河水动情地对我们说:“南昌市政府对我们免费对外开放给予了极大的资金支持。我们正朝着将旧址陈列馆打造成英雄城红色旅游的亮点、新四军前期历史研究的中心、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目标前进。许多部队、学校来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挂牌活动,把这里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欢迎更多的群众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采访结束,我们站在新四军先烈们的简介前默默哀悼。抗战期间,多少新四军的将士们前赴后继,为了祖国和人民壮烈牺牲!革命先烈们已然长逝,但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铁军精神将光照千秋,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