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将帅传奇 > 红色故里 云岭烽火——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之云岭巡礼
红色故里 云岭烽火——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之云岭巡礼
作者:束华静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29 浏览次数:7473
泾县新貌
安徽皖南泾县西北部,有一处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云岭,云岭位于青阳、南陵、泾县3县交界处。1938年夏到1941年春,新四军部队在黄山余脉云岭山与四顾山之间长达15公里的山冲间,从2000人发展到9000多人。这三年时间里,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叶挺、项英领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敌,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作为这一时期的新四军军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人们把云岭称为“新四军的摇篮”。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茅山地区创造根据地,然后分兵一部东进,“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5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岩寺,向太平县转移。
7日,军部到达太平县,移驻麻村。26日,军部由太平县麻村进驻南陵县土塘村。7月28日,项英离开土塘赴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新四军军部随即撤离土塘。
军部移驻云岭
云岭新四军军部位于安徽省泾县罗里村。1938年8月2日,叶挺率新四军军部机关进驻云岭地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也同驻云岭,项英于10月22日回到云岭。在云岭期间,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193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南方局书记、中共驻重庆办事处代表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代表中共中央到达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周恩来在视察期间,对新四军的工作做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与军部领导人共同商定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3月6日,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大礼堂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报告。
新四军在“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反击日伪军的扫荡,创建了皖东、豫皖苏、鄂豫边等抗日根据地,新建了第五、第六支队及豫鄂挺进纵队。1940年夏,新四军江南部队一部北渡长江,八路军一部南下,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江苏泰县海安镇成立,23日迁至苏北盐城,叶挺、陈毅分任正、副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
1939年2月,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期间和新四军部分干部合影。从左至右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支队司令员粟裕,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周恩来,政治部顾问朱克靖,叶挺
1939年3月,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大礼堂演讲时振臂高呼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2月下旬,顾祝同命令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为总指挥,秘密调集8万余人,包围皖南新四军部队。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在军部率领下,分三个纵队冒雨北移,在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部队袭击,新四军9000余人除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是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从1938年8月2日进驻云岭,到1941年1月4日撤离,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两年半时间。军部为了使部队能尽快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从政治、军事、后勤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加强军队建设,努力提高全军,特别是各级指挥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养。
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布置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新四军政治部于1938年6月17日至19日,在南陵县土塘村召开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主持会议并作了会议总结报告。会议回顾新四军成立以来的政治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以及为实现基本方针、任务而应采取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军政治工作的开展。1939年2月7日至16日,军政治部于泾县云岭村召开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袁国平主持并作了《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项英出席会议并作了《新阶段中我们在江南抗战的任务》的报告。会议分析了新四军建军一年来的政治工作情况,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主要的经验教训,指明了今后政治工作的任务。会议制定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
为了加强司令部建设和参谋工作的建设,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6月下旬,在南陵县土塘村召开了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军参谋长张云逸主持会议并作《参谋工作建设》的报告,报告论述了参谋工作的地位与任务,强调司令部建设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刘伯承翻译的《苏军司令部野外勤务条令》一书分发给各级领导和参谋人员作为学习材料。项英到会并作重要指示。1939年3月18日至24日,在泾县云岭召开第二次参谋工作会议,军长叶挺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报告,副军长项英作《一年来作战的经验与本军建军工作》的报告,这两个报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了新四军的军事建设和敌后抗战。会议期间,袁国平就参谋部门与政治机关的关系作了报告,参谋处长赖传珠就参谋处各部门工作和有关规章制度作了报告,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就军事工作条例作了报告,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就新四军一年来参谋工作与今后任务作了总结报告。会议通过了《参谋工作条例》和《军事工作条例》。
1939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云岭石头尖村召开。项英在大会上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重要讲话,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作《过去党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党的建设报告大纲》的报告,陈毅和谭震林作了《对三年游击战争的总结报告》。会议回顾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党的工作,总结新四军成立一年来党的建设的经验,讨论了当前抗战的形势与任务,明确了新四军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组织,坚持和发展华中的抗战。大会号召全军党员接受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8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祝贺新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成功。贺电指出:你们要发扬布尔什维克英勇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党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造就出一支抗战前线上铁的新四军。大会一致通过了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致敬电和对三年游击战争基本总结的决议。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不仅指挥全军在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后勤工作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及政治思想工作。新四军每到一地,即在中共地方组织配合下,运用唱歌、演戏、漫画、开大会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揭露日军暴行,讲解抗战必胜的道理。在新四军的宣传和组织下,泾县先后成立了民众动员委员会、难民后援会以及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商抗会等抗日民众团体,积极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游击运动,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编辑出版了多种报纸刊物。1938年5月,军政治部创办了《抗敌报》,发行量达到8000多份。1939年春,军政治部又创办了《抗敌》《抗敌画报》《战士园地》《建军》《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各支队也先后出版了报纸和刊物,如《战士报》《前哨报》《拂晓报》等30多种。这些报刊及时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抗战主张,报道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及国内抗战的胜利消息,交流了各部队的各种经验,形成华中抗战的一条新的文化战线,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军部和驻区工作的美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朝鲜、日本等国同志和朋友及其他友好人士,他们用舆论和物资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援新四军和华中的抗战。新四军采取热忱欢迎的态度,大量吸收来自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武汉、镇江等沦陷区和大后方投奔来的知识分子,其中有医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画家和著名新闻工作者,他们参加新四军,对新四军的军政建设和人才培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使新四军的统战工作得到顺利发展。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还努力组织军工、军需生产。1938年4月首先在岩寺建立修械所,军部移驻云岭后,修械所迁到泾县小河口,开始以修理枪械、制作刺刀为主,在自力更生制造出车床、机床、钻床、手摇铣床后,逐渐能制造手榴弹、地雷等武器,人员也由30多人发展到上百人。由于国民党当局克扣军饷、故意拖欠或少发军需,新四军军需供应一直很紧张,为此便自己组织军需品生产,此举既解决机关、部队的急需,又培养了新四军最早的一批军需干部。
新四军军部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从军部成立起,就到处招募医务工作者,从武汉、长沙、上海、南京等地请来了一批著名医生,逐步做到军部、支队部有军医处,团有卫生队,营有卫生所,连有卫生员。在云岭南堡村建立起军部前方医院、在小河口建立起军部后方医院,共有370张床位,可进行一般的化验和较为复杂的手术。药品、医疗器械除部分自购外,有相当部分则依靠国内外爱国人士的捐赠。宋庆龄就曾把大批手术器械和药品分三批送给新四军。军医处在军部领导下先后开办了6期卫生训练班和化验技术训练班,自力更生培养出200多名卫生干部,解决了新四军急需的医务干部。
1938年4月,军部于岩寺成立了兵站,后迁到章家渡。随着抗战形势和军事运输的需要,兵站设一个运输大队和6个派出所,主要任务是军需物资转送及接送人员,以及通信联络、传递文书报刊等项工作。
为了大量培养部队发展所急需的军政干部,军部以教导队为基础,逐步扩大组建了教导总队,由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兼任总队长,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政委,冯达飞任教育长,下设军事、政治两个大队。教导总队是一所抗大式的军政学校,在皖南三年中,教导总队共培训过4000多名排、连、营、团级的骨干人才,充实了各级机关和部队的干部队伍,对新四军的建设与发展,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都曾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之,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云岭期间,做了大量的军政建设工作,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
第三支队战斗在皖南前线
皖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临长江,是控制长江中下游航线的重要地段。新四军第三支队主力开赴皖南前线,既可以名正言顺地配合国民党军正面防御作战,又可以策应和掩护第一、第二支队进军苏南敌后,还可以担负江南和江北的交通任务,同时还担负着保卫军部的任务。
1938年11月26日,铜陵县城及大通、顺安等地相继失守,于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命令新四军第三支队移防铜陵、繁昌等地,以配合国民党军在皖南地区的守备任务。新四军到达铜繁前线后,积极开展民运工作,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并逐步成立了民兵队伍,有力地配合了军队的作战。
新四军第三支队在铜陵南陵繁昌地区的抗日活动,特别是政治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对日伪的震动很大。繁昌是长江中下游南岸的突出部,直接威胁日伪长江交通运输线的安全。日军扫荡皖南,首当其冲就是扫荡繁昌,繁昌成为敌我双方都很重视的战略要地。1939年一年中,新四军第三支队进行了5次繁昌保卫战,大小战斗10多次,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宣告日军“夺取繁昌,扫荡皖南”阴谋的破产,在新四军第三支队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0年4月下旬,日军为了确保长江运输线的安全,从南京、芜湖、铜陵等地,抽调了共计1万多人的兵力,向皖南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企图一举占领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而改变整个东南战局。当时皖南沿江一线的新四军部队,总数6000多人。第一次皖南反扫荡,历时11天,毙伤敌近千人,保卫了军部,收复了繁昌城,锻炼了部队。第二次反扫荡历时一周,仍以新四军的胜利和日军的失败而告终。
在皖南浴血奋战取得两次反扫荡胜利的新四军,在一个月后即遭到蒋介石国民党重兵的围歼,酿成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记者从泾县县城乘坐公交车向西,大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云岭新四军史料陈列馆(新馆)。新四军史料陈列馆(新馆)位于叶子河南面山地,依山而建,入口设在山北,是一处记载新四军在皖南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丰碑。下车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回头望向身后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心里豁然读懂了叶挺诗中的意境: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整个陈列馆呈台阶型,它与山体紧密有机结合,既像“梯田”,又像一座巨大丰碑。陈列馆主体布置在两座山丘之间的中轴线上,面向新四军军部旧址方向,外墙没有窗户,全部为实墙,这与新四军军部旧址建筑风格相呼应,反映了当地民居的特色,传达出浓郁的徽派建筑气息。200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提出“要进一步丰富展示内容,进一步提高展示水平,进一步改进展示手段,进一步增强展示效果,充分发挥革命旧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重要指示。经多方面争取和努力,2005年,新四军史料陈列馆项目被列为安徽省“861”重点工程,陈列馆及纪念广场总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东西办公楼4000平方米,设1个序厅、9个展厅、1个环幕影院、1个文物库房及东西办公楼等附属建筑。陈列展览面积达6300平方米,总投资约8600万元。工程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竣工。
种墨园旧址 大夫第旧址
纪念馆的讲解员吴青笑盈盈地等在门口,她在纪念馆工作多年,对新馆、旧址纪念馆都很熟悉。她带着记者走进序厅,迎面竖立着四位新四军将领——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的铜像,头顶一颗巨大的红五星在自然采集的日光下分外鲜艳,描绘新四军十年征战史的玻璃钢浮雕覆盖着整个背景墙,气势恢宏。陈列馆共有四层,利用丰富的文物史料,运用新颖的场景设计、沙盘模型、人物雕像和幻影成像等声光电、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全面、立体、直观地向观众展现新四军从1937年组建到1947年番号撤销,波澜壮阔的十年中,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而做出的突出贡献。
新四军史料陈列馆于2011年1月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遇难7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陈列馆开放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观众达36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达20万人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
参观完新馆,我们乘坐纪念馆的车子去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同志亲笔题写“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1985年9月军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政治部旧址 军部大礼堂旧址
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新四军纪念地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司令部、军部大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现与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靠在一起的旧址有七处。它们分别是:
司令部旧址:位于罗里村内,拥有两座清末建筑的地主庄园,一名“种墨园”,一名“大夫第”,由7l间平房、1栋楼房和1座小花园组成,总建筑面积1381平方米。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以及周子昆、李一氓(军部秘书长)在此办公居住。同时还有参谋处、秘书处、作战科、机要科、通信科、文印、摄影等机构。1939年2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到此视察,即住在“种墨园”内。
政治部旧址:位于罗里村西2.5公里的汤村,为一座清末建筑,三间两厢,前后两进,面积255平方米。袁国平、邓子恢等在此办公居住。政治部下设的组织、宣传、民运、敌工、《抗敌报》社等机构也都设在汤村。
军部大礼堂旧址:位于罗里村西1公里处。原为云岭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时期。该祠规模宏大,分为前、中、后三大厅,建筑总面积2200平方米。前厅的木质舞台,是当年新四军修建的。当时这里是军部召开大会与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1939年二三月间,周恩来到云岭时,曾在此给新四军指战员作过报告。
修械所旧址 战地服务团旧址
修械所旧址:在大礼堂东300米处。原为关帝殿,始建于明万历时。砖木结构,保存完好。大殿前的花戏楼,造型美观,多饰砖雕木刻,艺术精湛,建筑总面积822平方米。当年此内设修械所,为小河口兵工厂的分支机构,主要任务是修理各种枪炮子弹。党的好儿子吴运铎在此工作过。殿内墙上尚保留多处当年写的标语。
战地服务团俱乐部旧址:位于云岭脚下的新村内,系陈氏新村尚文厅,五间两厢民居,清光绪时建筑,面积414平方米。门前有“佑启人文”石额。1938年冬俱乐部设此,次年9月迁至六甲村。
叶挺桥:位于罗里村东1里的叶子河上。1938年冬,由叶挺军长主持设计,建造了这座便民过河的木质栏板桥。桥长2丈,宽6尺。栏板上原有叶挺手书“军民合作,抗战到底”的圆木板。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为纪念叶挺,将其命名为“叶挺桥”。该桥被洪水毁坏,1980年4月修复,桥面改为石结构。
以上这些旧址文物部门征收后,都先后进行了加固、维修,并在其中布置了复原陈列。由文物与图片资料所组合成的展览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艰苦奋斗的光辉业绩,使之成为宣传革命传统的良好场所与珍贵的实物教材。云岭新四军纪念馆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辅助陈列、专题展览等设施。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
幸福云岭
坚定“工业强镇”战略。云岭镇境内拥有大量的矿石资源,尤以大理石“泾川白玉”享誉华东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培育了以矿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群,其中碳酸钙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最快,吸引了众多大型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全镇现有碳酸钙相关企业100余家,建立了北贡、南山两个工业园区,全力发展以碳酸钙生产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镇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前往本省铜陵、广德及浙江等地招商。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泾县碳酸钙新材料产业招商局,前往浙江建德市驻点招商。实行企业帮办服务制度,加强项目跟踪,累计落户招商引资项目资金7.5亿元,成功引进了宣城大众碳酸钙加工、工业胶带等重点工业项目。开发区规模企业达7家。
彰显现代农业特色。云岭镇是著名的药材种植基地,有近千种植物类药材,且产量大。其中,丹皮以丹峰含量高而最为各地厂家青睐。充足的原料,便利的交通,加上合理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为云岭建立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活跃旅游经济。云岭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被国家列入100个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十二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云岭境内文化、古迹众多。围绕云岭大景区建设规划,成功申报云岭纪念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建设项目,争取资金2650万元,打造安徽省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逐步提升景区品位和旅游接待力。荣获“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和首批“安徽省红色旅游小镇”称号。深入挖掘利用章渡古镇历史文化优势,成功申报章渡村为中国传统村落,云岭村、中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通过省级评审。
云岭新四军史料陈列馆
镇容村貌明显改善。村镇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美丽乡村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继续优化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村庄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市级生态村”和“市级文明村”,云岭镇也被评为市、县文明乡镇。
采访结束,乘车返回泾县时,沿途整齐的村镇新貌尽收眼底。今天的云岭,早已远离了烽火硝烟,一切都是那样安宁祥和,静静地守护着新四军将士沉睡的英灵。今天的云岭,早已前进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老区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发扬铁军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这片红色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