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艺苑 > 《劝学》(节选)赏析
《劝学》(节选)赏析
作者:禾一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08 浏览次数:7105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不复挺(7)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0);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0);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3)。
注释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2)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3)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4)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把。为:当作。(5)规:圆规,测圆的工具。(6)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7)挺:直。(8)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9)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10)须臾:片刻,一会儿。(11)跂:踮起脚后跟站着。博见:见得广。(12)而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13)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彰:清楚。(14)假:借助。舆:车。利足:脚步快。致:达到。(15)水:指游泳。绝:横渡。(1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假:借。(17)兴:起。(18)渊:深水。(19)神明:通明的思想。备:具备。(20)跬:古代的半步。(21)骐骥:骏马。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功在不舍:成功在于不停止。(22)锲:用刀雕刻。(23)镂:雕刻。
解析
劝学,即鼓励学习之意。本文大意是: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错。我曾每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感言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他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主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矫正人性中的“恶”,故而荀子很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全文篇幅过长,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三段。这部分内容围绕“学不可以已”即学无止境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方面进行阐释。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且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引人深思。文中的“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词成为后世妇孺皆知的成语。
文章开篇便提出“青出于蓝”。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可以取得进步,今日之我可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如果要使人性弃恶从善,则更需要学习。荀子随后以“中绳”的“直木”比喻人的才能、品性,以“輮”比喻外在的学习,将“轮”比喻为有用之才。他通过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即使原本的“不善”之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变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故而在学习之初,要树立精诚专一、持之以恒的人格取向。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人格而令其日趋完美,其终极目的则是成为“圣人”。
在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后,文章开始论述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即创造性地提出了“君子善假于物”的观点,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要提高学习的效率,需善于借鉴前人、他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成功的经验,这好比借助骏马驰骋千里,使用舟楫横渡江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态度上,荀子强调锲而不舍的精神。如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一样,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辛劳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只有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不间断地积累品德、修养、学识,才能达到“积善成德”、完全纯粹、超远的精神境界。
重视读书,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可以使人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也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因本领不足而导致的恐慌心理和落后状况。不仅如此,学习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而归根结底则是为了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中国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在传统文化中,读书学习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被我们党提上日程,而善于学习正是增强本领,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党员干部的学习问题,他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的。党员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学习对于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古人读书追求“圣人”的境界,今人则强调把读书学习同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以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唯有大兴学习之风,才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唯有大兴学习之风,才能使个人上进,政党上进,国家上进,民族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