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范长江倾情“文化村”
范长江倾情“文化村”
作者:史海霞 王颖 责任编辑:刘顺发 来源:《铁军》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10-08 浏览次数:7767
范长江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时间虽短,但他对苏北新文化运动倾注了整个身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稿。范长江曾经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去盐城的决定是正确的”
1941年春天,山城重庆。
这天,惨淡的阳光笼罩大地,当落日余晖即将收尽的时候,一队国民党宪兵突然出现,砸碎了深受国人敬佩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木牌。在斑驳的朱门上贴上了盖有国民政府大印的黄色封条。
“我们办报的宗旨没错,凭什么查封学会!”几个年轻人冲上前去,欲与宪兵理论。
“大家冷静点!”站在一旁冷眼观察的学会负责人范长江劝住了他们:“这里是我们说理的地方吗?”
一向温文尔雅的他此时气愤地说:“在这被标榜为‘当代文明’的城市里,陷阱重重,一片白色恐怖。大家受压迫的痛苦和愤懑不能呐喊,忧国忧民的哀歌不敢高唱。走,我们到苏北盐城去,那里才是文化人的乐园!”
最后,他郑重宣布: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将移到苏北盐城!
夜深了,范长江心潮澎湃,无法入眠。
他翻出早已看过多遍、盐城出版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上面报道了他新婚燕尔的消息和岳父沈钧儒写的四首贺勉诗。
温柔贤慧的妻子沈谱来到他身边,轻轻地说:“长江,你的决定是对的。盐城虽然生活艰苦,但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内,文化运动蓬勃发展,那里值得你去。”
冯定、钱俊瑞、夏征农、许幸之等文化名人都在那里,他们办报刊、兴学校、建立各种文艺协会,敌后抗战文化空前繁荣。”
妻子深有感触道:“在这大后方,国民党竭力摧残进步文化,迫害正直的文化人,而苏北盐城根据地招贤纳士,关心大后方的同仁,双方对于文化的不同态度,鲜明地呈现在面前……”
“对,去苏北盐城的决定是正确的!”夫妻俩都为自己在黑暗中选择了光明的路而兴奋不已!
不久,《江淮日报》发表了《抗议重庆当局封闭青记总会》的社论。与此同时,苏北文化协会也发表了《告同仁书》,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满腔热忱地表示:“热烈欢迎青记总会从不要文化的地方,移到急迫需要文化的地方——新苏北来。”
同仁的支持,更坚定了范长江到苏北盐城的决心。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精心安排下,范长江等绕道香港,经桂林、上海,于1942年8月抵达苏北盐城。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范长江到苏北的时候,新四军军部等机关已在反扫荡中从盐城转移到阜宁停翅港。
8月26日,范长江来到停翅港。9月5日,新四军军部举行欢迎范长江的文艺晚会。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像过节一样,成群结队地来到军部,观看鲁迅艺术工作团的文艺节目。歌声、笑声、锣鼓声在会场上空汇成一支欢乐的交响曲。
短短几天,范长江被盐阜区军民之间那种鱼水深情所感染,他亲身感受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人们的心情是舒畅的。
9月20日,沉寂的古镇陈集沸腾了,国内文化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这里:《新华报》和《盐阜报》两社联合举行“报人座谈会”。苏北报人,济济一堂,欢迎范长江先生。
会议主席王阑西代表苏北文化人,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并把范长江介绍给大家。范长江微笑着站起来,他首先对一直关心、支持他工作的同仁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随后,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发表了长篇演说。他的讲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位听众:“……十月革命中,伟大导师列宁,曾做了个形象比喻:他把俄国比成人的身体,文人犹其脑,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都听大脑指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炎黄子孙的大脑!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关头,我们这些文化人,民族的‘大脑们’,你们还能彷徨、消沉吗?还能畏缩、麻木不仁吗?不能!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站起,奋不顾身地呐喊!”
范长江
座谈会上,报人们认真讨论了青记会的组织问题,一致赞成设立“青记总会华中办事处筹备会”和“盐阜区青记分会”。此刻,范长江兴奋不已,自己多年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在抗日根据地得以发展。
1942年的秋天,盐阜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宁县岔头庄隆重召开。范长江作为盐阜区首届参议会的参议员参加了这次盛会。
会议充分发扬民主,一些参议员,特别是地主绅士代表,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纷纷提出一些善意的批评,还有不少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会上范长江全身心地捕捉每一个信息,以敏锐的目光悉心研究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会议结束后,他顾不得因水土不服引起的身体不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篇充满激情、反映新四军的敌后斗争、根据地民主政治等火热生活的通讯报道。
9月底,盐阜区总青年救国会成立。
那天,陈毅偕范长江等人亲临会场。陈毅致贺词后,范长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鼓励青年朋友努力献身于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苏北的朋友们,你们是幸福的,全国有成千上万的人,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他们向往根据地,幻想着当家做主人的生活,盼望着、梦想着天上掉下救世主,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你们要珍惜这里的一切。努力、再努力地工作,不辜负劳苦大众的希望,为解放全人类而不息奋斗!”
范的精彩讲话赢得了与会青年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苏北,范长江因谦逊的为人、广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深得朋友们的信任和推崇。地方报人何冰生在结识了范长江以后,深为折服,欣然写诗一首:
天界英才大任归,提高民主笔传宣。
蜀西当局谁知己,苏北主人独重贤。
绕道登山险不惮,同情抗日志弥坚。
君家滨海堤犹在,相与聚谈话往年。
海内争呼名记者,传家已任衍贻谋。
发聋振聩言殊切,救井补偏意不犹。
耳目一新闻见广,俗风四境易移周。
识荆聚会方嫌晚,任幸南针到此留。
“文化村”中文化人
以范长江为首的文化界名流汇聚阜宁,给苏北文化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掀起苏北敌后文化运动的高潮。
陈毅代军长考虑:这些文化人是全国文化界的精英,是共产党最可信赖的朋友,要将文化人集中起来,安排在根据地最安全的地方,创造条件,让他们写作。
不久,陈毅的这一设想实现了。1942年9月,范长江等人搬进阜宁停翅港南侧的卖饭曹村,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敌后“文化村”。
在文化村,范长江文思如泉,创作欲望十分强烈。不久,他就写出了三篇脍炙人口的通讯。文章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如实地报道新四军在敌后的斗争、苏北根据地的所见所闻等等,并将其发往延安。9月19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阅,给予很高的评价。
1942年秋,陈毅军长倡议成立“湖海艺文社”,范长江、阿英等21人作为发起人。11月12日,由钱俊瑞、范长江等7人组成的文化杂志编委会成立,研究决定创办一份专谈文化的杂志,定名为《新文化》,24开本,并将原《大众生活》更名为《新知识》。《新知识》开辟“湖海诗文选”专栏,集中发表艺文社成员的诗作。
文化村和军部所在地停翅港相距仅两里地。陈毅非常关心文化人的生活,闲暇时常来到文化村,与文化人促膝谈心,切磋交流。大家尽情挥毫作书、赋诗唱和。棋琴书画,无所不有,形成一种空前、热烈的文化高潮。
范长江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所以常与陈毅对局。许多次,范长江去陈毅家,那时,陈毅的房间里挂着韩紫石先生赠送的一幅对联:“天心已厌玄黄血,人事难评黑白棋。”在这样的气氛中下棋,别有一番情趣。
范长江到苏北不久,发现新四军的通信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且缺乏专业人才。为让全国人民能随时了解新四军的消息,范长江建议华中局设立新闻收发报电台。
他的提议得到陈毅的支持,并指示他:立即着手筹办新华社华中分社,由范长江任社长。
范长江为保证无线电的通信畅通,想方设法广纳人才,并特意把旧友中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青年调来当报务员。由于条件限制,范长江打算更换旧收信机的设想始终无法实现。
电台的同志每天用很陈旧的设备,紧张而吃力地工作着。他们不但收听延安台的电讯,同时直接抄收塔斯社、同盟社等外国通讯社的电讯。这样,国际、国内许多有价值的消息都能及时送到军部,为军部首长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1942年冬天,滴水成冰,天气特别寒冷。此时正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关键时刻。
一天深夜,凛冽的寒风砭人肌骨。
突然,一条电文不停地重复着。值班员忘记了严寒,紧张地翻译起来。这是一条令全世界都欢欣鼓舞的好消息:苏军毙俘德军3万。这消息表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军就要胜利啦!
通信员连夜把电文急送范长江。
范长江一看,高兴得像个孩子,他奔出门外,跨上一匹白马,顶着刺骨的寒风,向军部驻地急驰而去!
很快,这则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喜讯,在苏北串场河畔,像电波一样迅速传开了,抗日军民扬眉吐气,受到极大的鼓舞!
1942年底,日军对苏北实施大扫荡,形势十分危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新四军军部决定,在苏北活动的文化人,必须尽快转移到大后方,有的要转移到延安,许多人则就地隐蔽。
因工作需要,范长江随军部一道,转移到淮南根据地黄花塘。
范长江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时间虽短,但他对苏北新文化运动倾注了整个身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稿。范长江曾经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