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十九年兴教助学 爱心诠释老区精神
十九年兴教助学 爱心诠释老区精神
作者:潘春华 责任编辑:赵雨希 来源:《铁军》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5-12 浏览次数:7767
19年前,由江苏省镇江市离休干部马立平为代表的18位离退休老同志,倡导成立了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19年来,共收到社会各类捐款2300多万元,累计资助贫寒学子9000多人,奖励教师400余人,发放助学金1350万元,使860多个农村家庭和个人摘掉贫穷帽子,使莘莘学子圆了学业梦。
目前,协会在茅山老区乡镇建立了13个分会,60余名年龄在70岁左右的离退休干部,19年如一日地以老弱夕阳之躯,做着募集善款、助学育人的朝阳事业。
漫漫助学路 圆梦结硕果
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的当家人叫马立平,是这些古稀老人的“头儿”,2013年马老未过完88岁生日便因病离世了。这位出生在山东莱州,1941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武工队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丹徒县宝堰区委书记的老共产党员,对茅山老区人民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1996年春离休后的马立平和老战友叙旧时,得知一位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因贫辍学,便萌发了兴教助学的想法,决心帮助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重返校园。
随后,马立平找到了过去在宝堰镇工作过的老战友、老同事,一下子找了17位老党员。当时,这些老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他们积极响应,慷慨解囊。马立平以身作则,带头捐出3.8万元,这相当于当时他18个月的工资,作为兴教助学协会筹集的首笔善款。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7年7月7日,“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在宝堰镇成立,马立平被选为理事长。
助学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播撒爱心的种子。19年来,为了把有限的资金资助给那些家庭经济最困难、学业最优秀的学子,助学前都需要走村串巷调查摸底,然后一家一户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助学对象。
19年来,协会共资助贫困学子9000多人,其中大学、高中生占资助总数的81%,初中、小学占助学总数的19%,全面实现了义转非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坚持多元化助学理念,通过协会牵头当红娘结对助学、分流助学以及推荐助学545人。
捐资范围广 感人故事多
筹集助学资金是协会第一要务,也是协会发展的根本。协会里的老人们大都步入古稀之年,不少人病魔缠身。马立平在战争年代负过重伤,同时患有胃癌,2002年动过大手术,但他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全身心扑在兴教助学事业上。人们都说马立平有“三最”,一是捐款最多。共向协会捐款23万元,结对帮扶助学80多人。二是吃苦最多。为了调查了解贫困学生情况,他几乎跑遍了老区各个乡镇。三是操劳最多。协会大小事务,上下内外各种关系协调,无不倾注了马立平的心血和汗水。
19年来,筹集助学资金范围从茅山老区几个乡镇发展到全国十多个省份,发展会员1100多名,捐资单位和个人近万个。“镇江九老太”是捐资助学队伍中的典型代表,她们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86岁,19年如一日,每年一捐,累计捐款十余万元。
2013年,协会现任理事长姚美玲接过了“兴教助学”这面旗帜。上任伊始,他便首先明确了协会在“兴教助学”中集资、助学、育人三者的关系,提出集资为基础,助学为抓手,育人为目的“三位一体”方针。不仅如此,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协会助学影响力的措施,“跳出老区,走出镇江”,捐资范围从茅山老区几个乡镇发展到全国众多省、市、自治区,还把助学工作站建到了北京。
爱心育桃李 桃李满神州
教育为本,育人为先。多年来,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坚持进行家访、学访、信访“三访”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思想动态,给贫困孩子送去温暖,传递爱心。
兴教助学,如明灯照亮了茅山老区学子们的漫漫人生路。如今,许多受资助的学生长大了,出息了,他们有的以高分考取了国家名牌大学,有的以优异成绩读上了研究生、博士生,有的出国继续深造,有的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并担任了领导职务。尽管他们人生的道路不一,所处的岗位不同,但他们对兴教助学协会的那种由衷的感激都是一样的。
宝堰镇南宫村的蒋君仙,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月,就用自己的工资收入,向协会捐了款。从初中开始就受协会资助的纪亮,在被四川大学录取后,毅然选择了与西部开发密切相关的专业,并最终选择留在了西部工作。他说:“对协会老前辈的感激和敬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怀。”从黄墟走出去的清华学子郑雯,目前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她在信中说:“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协会长期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你们的爱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今日,我只能做一名爱心的传递者;明天,我一定会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9年来,协会成员们用爱心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学业梦,爱心细流汇聚成河,慈善画卷越写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