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永不退色的女战士胡百流
永不退色的女战士胡百流
作者:钱俊 责任编辑:徐银山 来源:《铁军》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09-27 浏览次数:7104
进入蛇年,新四军第三师女战士胡百流已经98岁高龄,除了耳背和记忆力有些丧失外,其他生命体征尚好,正在向100岁进军。她是一位淡泊宁静、不计名利的老人,她没有写回忆录,甚至在子女面前极少谈及自己。在居住的小区,她是最年长者,以高寿闻名,却极少有人知道她是新四军女战士,是烈士的遗孀。
进入蛇年,新四军第三师女战士胡百流已经98岁高龄,除了耳背和记忆力有些丧失外,其他生命体征尚好,正在向100岁进军。
胡百流是一位淡泊宁静、不计名利的老人,她没有写回忆录,甚至在子女面前极少谈及自己。在居住的小区,她是最年长者,以高寿闻名,却极少有人知道她是新四军女战士,是烈士的遗孀。
她从事幼儿园和保育院工作,儿女们却被送给了老乡
胡百流,原名胡秀芳,1916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城厢镇,1936年在上海一所小学任教。在这期间,他认识了老家在江苏省阜宁县的丈夫李朴夫,两人在上海相识成家,过着还算安稳的日子。
1937年8月3日,日本军队开进上海,胡百流和李朴夫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从此生活变得动荡不安。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胡百流和李朴夫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阜宁,继续从事各种敌后抗日活动。
1941年1月初,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决策。同年2月,抽调八路军第五纵队组成新四军第三师,9月组成盐阜军区,胡百流和李朴夫双双成为光荣的新四军战士。
在盐阜根据地,胡百流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曾经担任阜东县抗日烈属幼儿园和盐城军分区保育院领导。为了收养和照顾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属子女,为了解除参加解放战争将士和地下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胡百流带领孩子们,多次冲破日伪军、还乡团的包围圈,好几次为保护儿童差点献出自己的生命,用机智和勇敢谱写了盐阜根据地“马背上摇篮”的动人旋律。
在这期间,胡百流先后生育了五个子女,除大女儿李功申参加儿童团、之后又在边区造币厂做活外,其余四个“小不点”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怀抱。此时的李朴夫已担任盐阜根据地县区抗日武装的领导工作,整天忙于对敌斗争,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家庭。照常理,胡百流可以将几个孩子带到幼儿园和保育院。但是,为了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服务其他将士的孩子,为了把更多的安全和幸福送给烈士的子女,胡百流夫妇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将自己的孩子全部寄养到了老乡家。
这样的决定,让孩子们饱尝了人间的苦楚、生活的艰辛。数十年之后,胡百流的二儿子胡民在博客里写道:“……1948年9月我出生在苏北,父母要随军南下,就把我用一条军被、150斤地瓜干寄养在老乡家。解放后老乡把我送到父母身边时,我病得气息奄奄,两岁了还不会走路,都说这孩子怕不行了。后来妈妈从我肚子里打出了那么多蛔虫,硬是用美国奶粉把我给养过来了……”
1950年,胡百流和李朴夫在上海安家,七个孩子(两个解放后生育的)全部聚到一起。
她长期担任领导工作,儿女们却苦苦地独立打拼
解放后,胡百流先后在华东海军情报处、华东军区情报部、总参情报部任秘书和参谋。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第三次大裁军。胡百流既考虑到支持地方建设的重要性,也考虑到丈夫李朴夫身体因素,就向组织上递交了转业报告,从此离开了心爱的部队。但是两年后,他的丈夫却被无情的伤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那一年,胡百流40岁。
转业到地方后,胡百流先后任上海市长宁区委教育卫生部副科长、科长、副部长,天山街道党委副书记,武夷街道党委副书记、书记,长宁区人大常委。
在这期间,子女们陆续长大。在子女们入学、就业、成家等一系列问题上,胡百流显得特别的开放和民主:由子女自己定,按规矩办!子女们虽然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但走的都是一条艰苦创业的路。
大女儿李功申,自幼聪慧过人,能歌善舞,是北京外贸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和谢觉哉的女儿谢定定是同学。李功申大学毕业时原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可她自己要求去云贵川,还带上了当时的恋人、后来的夫君一块去了贫困地区。
三女儿李功佐,1944年出生三个月后,胡百流就把她送给当地农民胡宝台抚养,靠挖野菜、拾柴火过日子,养成了倔强、不服输的性格。1962年,李功佐高中毕业后考进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时在学校里参与了“炮打张春桥”的事情,遭受了打击报复,1968年10月被分配到广西柳州铁路局六甲铁路小学当教师。按常规,上海师范学院毕业生至少应当分配在上海中学任教,学校这样安排显然是不公平的。
胡百流的二儿子胡民,1948年9月出生,在老乡家生活了两年后回到家中。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成天就是忙于工作,大姐才是“母亲”。1964年8月,胡民初中毕业考取了张家口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离开上海去军校的那一天,胡民兴奋不已,他盼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快乐,可惜母亲没来送他。若干年后,胡民在博客里写道:“……临行宴会上,别人都是一家子一桌,而我就是自己一个人和招生组坐在一桌。母亲是一如既往地忙于工作。走的那一天还是姐姐和邻居送的我。到军校后第一个寒假我也没回家,我觉得回家没意思,还是在军校好玩点……”1987年3月,胡民转业,回到上海,他在部队干了24年,副团职务,行政19级,伤残7级。胡民回到上海后碰到三个棘手问题:一是指标问题。他是从上海当兵的,回上海有指标,但妻子不是从上海参军走的,所以拿不到回沪指标。二是工作问题。胡民转业时已经40岁,没有政策优势、年龄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度很大。三是住房问题。胡民单身回上海,住房只有自己解决,而上海的房子紧张是全国出名的。当时,胡民认为母亲在上海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能够为自己解决难题,想不到母亲到小女儿家中暂住,将房子让给了胡民兄弟俩。
她老态龙钟并开始丧失记忆,儿女们却总是被叮咛
1983年9月,胡百流离休了,开始享受幸福晚年。
她认为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能够活这么大的年纪,主要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祖国在不断进步,她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对我好啊!同志们对我好啊!大家对我好啊!”
但是,她也深知社会有阴暗面、人生有坎坷,害怕孩子们看不透、想不通、受影响,所以始终不忘对子女的教育。
胡百流对子女的教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钱赚得再多也是党和国家的,是人民的。”
2007年5月的一天,在三女儿、女婿的陪同下,胡百流到太仓浏河看女儿、女婿新买的别墅。看完房回来,女儿、女婿都想听听母亲对房子的评价,期盼着获得母亲的夸赞。可是,胡百流避而不谈房子,反而用拐杖重重地敲了敲水泥地面,大声问道:“买房子的钞票来路正不正呀?”
晚年胡百流
眼看着胡百流的年龄越来越大,近年来,子女们总是尽量在春节来母亲身边过年,就连家在美国的二女儿也不远万里赶回来。机会难得,胡百流及时给他们做了“老一套报告”,要求他们讲廉政,从正道上挣钱。报告很短,话也不多,语气平缓,但一字一顿,子女们听得大气不敢出。子女们知道,这是母亲一辈子矢志不渝的信念。
对于孙子辈、重孙辈,胡百流也不忘抓住机会敲敲耳朵边儿。一次,一个小辈用客户送的礼券购买了食品孝敬她,胡百流坚决不收。从此,小辈们来看望胡百流,都首先告诉老人家礼物是自己掏腰包买的。胡百流听后便笑逐颜开,在儿孙们面前故意会吃得很多很香……